明灭的灯火——谈国内LGBT组织、社群发展困境
如果你打开网页、微博、微信等各类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LGBT组织”、“LGBT小组”,“LGBT公益”、“LGBT社群”等关键词,你会发现很多LGBT社群、组织的页面的更新都停留在了2016,甚至是2014、2010、2009……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大量LGBT组织曾经存在过而遗留下的残骸。
在近年国外的LGBT平权运动风生水起,法制进程逐渐泛出彩虹,LGBT题材文艺作品获得重要认可的现实背景下,国内的LGBT人群的公众曝光率确实同样获得了提高,社会公众对LGBT群体也确实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但为何大大小小LGBT组织、社群却如同明灭的灯火般亮了又暗,整体上并未给人有大发展的感觉呢?
(2016上海骄傲节“小组开放日”时参展的组织,有多少已消逝?)
一、热情并不是最好的驱动力
笔者认识过好几位LGBT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无论是公益还是低盈利的组织,他们都坦言他们的成员来自义务招募,能够维系组织运行下去靠的主要还是大家所谓的“热情”。
事实上,我们知道,无论是学生族还是上班族,他们只能用业余的时间来维护和发展LGBT组织,在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下,本来时间精力就很有限。另外,就拿最近作为传播平台比较火热的微信公众号来说,要做好一个公众号的声量和其用户群体,定期推送图文消息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这个时代,除了专职的内容运营者之外,我们很难找到业余时间能够拥有“写作习惯”(或者“采编能力”)和“图文编辑能力”共存的对LGBT组织的网络运营具有“热情”之人。
然而,在我们谈及热情的回报——“成就感”这块,显然,业余去做LGBT组织能够让你获得的肯定是非常有限的。当然,确实在参与LGBT组织工作当中,每一个人都会成长不少,会增加很多社会经历,但那也不足以许多人用那些时间去替换娱乐的诱惑。在这个时代,人的内心要浮躁起来比内心宁静下来要简单很多。
单纯地靠热情去做LGBT组织,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如果只有热情,确实难以让一个国内这些大大小小的LGBT工作者难以坚持。其中,公益组织的问题更是如此,且不谈LGBT组织,我国有多少和LGBT无关的公益组织每天在消亡?
很明显,热情并不是一个人去参加LGBT组织的最好驱动力,而当我们变得现实了,抛却了一点点无脑的理想主义,我们却发现我们要谈的下一个话题——经济利益,也同样存在问题。
二、状态不明的国内粉红经济市场
LGBT人群的一些相关组织,或者服务,逐渐商业化,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虽然国内粉红经济(LGBT人群相关经济、商业内容)的发展比国外要慢了很多,但是趋势上来看,它在走,但会走到哪里去,还是难以言说的。
近年,一批批LGBT公益组织陆续消亡,留下的公益大多是心理健康类有国家政府支持的或以较好赞助商、或筹款渠道的组织。不抛开时代背景来看,钱是做一个LGBT组织一个基本而又现实的问题,就连一些高校的LGBT组织办活动都会面临资金的问题。然而一旦一个LGBT组织宣布是公益的,那么相对来说,如果没有物质支撑,明显会更容易死。
而在纯粉红经济组织方面,或者摊开来我们可以称之为公司、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格局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明显的优胜劣汰。在这个时代,讨论粉红经济,怎么可以离得开互联网?笔者对一些粉红经济相关的公司都有一定了解。以LGBT中的Gay圈为例:
Blued/淡蓝网:
总部位于北京,创始人耿乐,一位70后成熟大叔。
作为国内最重要的LBS APP,抢下了同志社交应用的高低。目前业内人士都知道BLUED在同志互联网这块的声量是最大的,事实上,淡蓝整个公司也确实是因此养活了一批自己的LGBT员工。然而,他的盈利走向很明显也很清晰,媒体合作→电商合作→旅行→租房→APP市场推荐→直播功能的开发,BLUED一直走的是一款移动APP流量变现的经典套路,可以说是现阶段国内粉红经济成功的典型。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BLUED真正成功的原因里,存在很多经济伦理学原因,或者说BLUED的成功是满足了一些难以言说的需求,然而这些需求,会不会就是粉红经济的终点呢?
Zank/飞赞网:
总部位于北京,创始人凌绝顶,一位80年代初出生,已经同志婚姻的优熊。
feizan.com一度是Gay圈较为清新健康的社交网站,但是近年来由于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的转移,feizan.com的网站本身已经和往昔不可同日而语,而可惜的是它的移动端应用Zank并未能够接过飞赞本身的接力棒,两者并没有走笔者心目中期望的大整合路线。从用户基数上来说,Zank肯定是不如Blued的,但是Zank App并未发挥好原先飞赞网“反浮躁社交”的优势,在Zank App“圈子”功能开发以及社区运营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不过,Zank是较早使用App与电商/同志服务提供商结合来获取盈利的,“赞货”具有一定的电商媒体效应。当然,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Zank近期也在考虑新的盈利方式,同样开通了直播功能。@凌绝顶先生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创业人,希望他的Zank对LGBT社群的发展的推动并不止步于此。
Aloha:
总部位于北京,创始人肖蔷,较为低调。
新兴的同志社交APP,主要的社交模式与Zank/Blued不同,而学习的是国外的Tinder,事实上,老用户也会知道,Zank曾比Aloha更早推出过“配对功能”,由于缺乏重视,或者是算法开发不足,导致该功能荒废。而显然Aloha依靠配对功能以及高颜值、小清新、文艺等用户内容运营而崛起,近期推出的会员制、直播功能,体现了该APP的盈利走向。而其在背景筹建的Rabbit酒吧,也是其粉红经济盈利的重要走向。
翻牌子/同到网:
总部位于上海,创始人Seven海中央,一位80年代末出生的青年。
同到从开始到现在一直着重于做的就是线下活动,早期同到的声量还不是很大的时候,活动形式和参与者非常有限,但经历了上海滩同志圈的风风雨雨,也是成长了不少,与知名同志酒吧合作后获得了很大的声量,当然,与同志夜店合作是有利有弊的,其中自然难免会涉及到经济伦理问题。搭乘了互联网和创业投资的顺风车,同到开发了翻牌子APP,其翻牌子APP是“社交的外衣,线下活动的内在”。就在我们本以为同到可以做得更多的时候,变化莫测、错综复杂的上海LGBT商业圈让同到创始人改变了发展思路,使得同到上海再一次沉寂,据说,创始人Seven海中央去北京发展了。上海的LGBT经济圈不像北京的三足鼎立,似乎失去了重要的整合者。
风潮WindTide/海岸线ShoreLine:
总部位于上海,创始人大柳和她的小伙伴们,四位不懂创业投资的90后青年
风潮WindTide作为社交媒体,旗下入驻海岸线ShoreLine活动社群,是踏在无数LGBT组织的尸体上成立的,在获得来自业内人士的重要支持,学习包括同到在内的大量LGBT组织发展和运作模式后而成,做出了不一样的感觉:口口相传的口碑传播模式,对上海LGBT群体资源(尤其是上海LGBT人群资源)的切实搜罗和整合。虽然赢得了上海LGBT圈的认可,在上海的LGBT活动市场占有乐一席之地,但依靠同志桌游起家,风潮目前依然属于低盈利状态,由于缺乏商业经验,风潮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虽然有较好而有创意的发展规划,但在创业投资获得方面举棋不定。虽然风潮明确了自己要发展必须依靠商业运作,活动形式也有了更多的发展,但若核心团队依旧希望在没有经济伦理问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盈利,并保证团队的系统发展,这依旧是这些年轻人看不清前路的挑战。
在没有经济伦理问题的情况下,粉红经济应该发展,并且很明显对LGBT群体是有积极的作用。
LGBT群体需要健康发展的粉红经济。
在这个时代,LGBT组织的运作中,有一定的资源输出/输入模式才能保证整个团队的发展。
其他还有Rela,拉拉公园等服务于LES群体的团队也书写着自己的粉红经济故事,而又有很多新兴LGBT自媒体/地下媒体也加入了商业模式,事实上,LGBT市场的开拓可以说才刚刚开始,倘若要发展和运营好一个LGBT群体,似乎看起来在这个时代商业化运作是必不可少了。在能够保证获取物质资源的同时,难免会遇到激烈的市场竞争,而目前在这个市场上,就连竞争是恶性还是良性我们都难以分辨。可见,在今天,去新创一个LGBT组织/公司,从头做起,是有多难和多需要勇气。而未来的路,可获得的盈利,也都依然在摸索中。
三、根本需求与动机不纯
纵观很多倒掉的LGBT组织,尤其是公益类的,没有盈利的,他们的成员真正加入这个社群的目的是什么?真的是为了为LGBT群体做点是吗?
可以说,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者如果不摊开来讲动机,看上去是无私而伟大的。但是当我们摊开来讲LGBT组织工作者(不包括该组织的服务对象/客户)的动机问题,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无非就是其个体对于资源的获取。
再讲得通俗点,以年轻的Gay而言,参加LGBT组织/公益组织,多少人的目的是撩汉?或者说顺带撩汉?这是相当现实的,因为目前互联网——无论是PC端还是BLUED这样的移动APP所提供的同志社交方式都是有限而乏力的。网上认识的人,绝对不可能比同一个LGBT组织工作,同时又有有相同取向的朋友更有亲切感。我们都知道只有将互联网作为沟通工具、用线下真实事件保证彼此的关系,才是真正有效、并可能有进一步情感发展的社交。
归根结底,如果LGBT社群的工作,无论是否公益类的,都具有强烈的群体内社交性质,也确实可能会让工作者更容易获取相关资源。
倘若这份LGBT社群工作并不能带给工作者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的机会,那么他的热情,我想也会很容易燃烧殆尽。这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讨论LGBT组织、社群问题的时候,我们无法忘记LGBT这个群体的属性本身被分类出的原因就是性,甚至是直人,性也在人的社交、心理、业余时间精力的投放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当然,抱着对于对LGBT社群整体的发展,做出一些积极贡献这种初衷的工作参与者,也是真的存在的,只是他们的动机纯粹度很容易被质疑。然而,当这些动机中加入了物质因素,反而可以减少对工作者本身工作动机的质疑。
而就以平权而举个例子,引用一位业内前辈的话:“你们这些搞平权的一直在说平权,但大部分都是在LGBT内部说说说,你们更应该说给那些直人听啊!”
结束语
一旦事物违背了某种等价交换的原则,那么它必定难以存在下去。
LGBT组织、社群的发展亦是如此。
尤其,是在这个你可以有理想主义思想但绝对不可以完全脱离现实的现代中国。
想要真正打开国内LGBT组织混沌发展的局面,让LGBT组织的灯火一直亮下去,
那么就要记住四个字:
事在人为。
在近年国外的LGBT平权运动风生水起,法制进程逐渐泛出彩虹,LGBT题材文艺作品获得重要认可的现实背景下,国内的LGBT人群的公众曝光率确实同样获得了提高,社会公众对LGBT群体也确实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但为何大大小小LGBT组织、社群却如同明灭的灯火般亮了又暗,整体上并未给人有大发展的感觉呢?
![]() |
(2016上海骄傲节“小组开放日”时参展的组织,有多少已消逝?)
一、热情并不是最好的驱动力
笔者认识过好几位LGBT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无论是公益还是低盈利的组织,他们都坦言他们的成员来自义务招募,能够维系组织运行下去靠的主要还是大家所谓的“热情”。
事实上,我们知道,无论是学生族还是上班族,他们只能用业余的时间来维护和发展LGBT组织,在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下,本来时间精力就很有限。另外,就拿最近作为传播平台比较火热的微信公众号来说,要做好一个公众号的声量和其用户群体,定期推送图文消息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这个时代,除了专职的内容运营者之外,我们很难找到业余时间能够拥有“写作习惯”(或者“采编能力”)和“图文编辑能力”共存的对LGBT组织的网络运营具有“热情”之人。
然而,在我们谈及热情的回报——“成就感”这块,显然,业余去做LGBT组织能够让你获得的肯定是非常有限的。当然,确实在参与LGBT组织工作当中,每一个人都会成长不少,会增加很多社会经历,但那也不足以许多人用那些时间去替换娱乐的诱惑。在这个时代,人的内心要浮躁起来比内心宁静下来要简单很多。
单纯地靠热情去做LGBT组织,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如果只有热情,确实难以让一个国内这些大大小小的LGBT工作者难以坚持。其中,公益组织的问题更是如此,且不谈LGBT组织,我国有多少和LGBT无关的公益组织每天在消亡?
很明显,热情并不是一个人去参加LGBT组织的最好驱动力,而当我们变得现实了,抛却了一点点无脑的理想主义,我们却发现我们要谈的下一个话题——经济利益,也同样存在问题。
![]() |
二、状态不明的国内粉红经济市场
LGBT人群的一些相关组织,或者服务,逐渐商业化,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虽然国内粉红经济(LGBT人群相关经济、商业内容)的发展比国外要慢了很多,但是趋势上来看,它在走,但会走到哪里去,还是难以言说的。
近年,一批批LGBT公益组织陆续消亡,留下的公益大多是心理健康类有国家政府支持的或以较好赞助商、或筹款渠道的组织。不抛开时代背景来看,钱是做一个LGBT组织一个基本而又现实的问题,就连一些高校的LGBT组织办活动都会面临资金的问题。然而一旦一个LGBT组织宣布是公益的,那么相对来说,如果没有物质支撑,明显会更容易死。
而在纯粉红经济组织方面,或者摊开来我们可以称之为公司、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格局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明显的优胜劣汰。在这个时代,讨论粉红经济,怎么可以离得开互联网?笔者对一些粉红经济相关的公司都有一定了解。以LGBT中的Gay圈为例:
Blued/淡蓝网:
总部位于北京,创始人耿乐,一位70后成熟大叔。
作为国内最重要的LBS APP,抢下了同志社交应用的高低。目前业内人士都知道BLUED在同志互联网这块的声量是最大的,事实上,淡蓝整个公司也确实是因此养活了一批自己的LGBT员工。然而,他的盈利走向很明显也很清晰,媒体合作→电商合作→旅行→租房→APP市场推荐→直播功能的开发,BLUED一直走的是一款移动APP流量变现的经典套路,可以说是现阶段国内粉红经济成功的典型。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BLUED真正成功的原因里,存在很多经济伦理学原因,或者说BLUED的成功是满足了一些难以言说的需求,然而这些需求,会不会就是粉红经济的终点呢?
Zank/飞赞网:
总部位于北京,创始人凌绝顶,一位80年代初出生,已经同志婚姻的优熊。
feizan.com一度是Gay圈较为清新健康的社交网站,但是近年来由于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的转移,feizan.com的网站本身已经和往昔不可同日而语,而可惜的是它的移动端应用Zank并未能够接过飞赞本身的接力棒,两者并没有走笔者心目中期望的大整合路线。从用户基数上来说,Zank肯定是不如Blued的,但是Zank App并未发挥好原先飞赞网“反浮躁社交”的优势,在Zank App“圈子”功能开发以及社区运营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不过,Zank是较早使用App与电商/同志服务提供商结合来获取盈利的,“赞货”具有一定的电商媒体效应。当然,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Zank近期也在考虑新的盈利方式,同样开通了直播功能。@凌绝顶先生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创业人,希望他的Zank对LGBT社群的发展的推动并不止步于此。
Aloha:
总部位于北京,创始人肖蔷,较为低调。
新兴的同志社交APP,主要的社交模式与Zank/Blued不同,而学习的是国外的Tinder,事实上,老用户也会知道,Zank曾比Aloha更早推出过“配对功能”,由于缺乏重视,或者是算法开发不足,导致该功能荒废。而显然Aloha依靠配对功能以及高颜值、小清新、文艺等用户内容运营而崛起,近期推出的会员制、直播功能,体现了该APP的盈利走向。而其在背景筹建的Rabbit酒吧,也是其粉红经济盈利的重要走向。
翻牌子/同到网:
总部位于上海,创始人Seven海中央,一位80年代末出生的青年。
同到从开始到现在一直着重于做的就是线下活动,早期同到的声量还不是很大的时候,活动形式和参与者非常有限,但经历了上海滩同志圈的风风雨雨,也是成长了不少,与知名同志酒吧合作后获得了很大的声量,当然,与同志夜店合作是有利有弊的,其中自然难免会涉及到经济伦理问题。搭乘了互联网和创业投资的顺风车,同到开发了翻牌子APP,其翻牌子APP是“社交的外衣,线下活动的内在”。就在我们本以为同到可以做得更多的时候,变化莫测、错综复杂的上海LGBT商业圈让同到创始人改变了发展思路,使得同到上海再一次沉寂,据说,创始人Seven海中央去北京发展了。上海的LGBT经济圈不像北京的三足鼎立,似乎失去了重要的整合者。
风潮WindTide/海岸线ShoreLine:
总部位于上海,创始人大柳和她的小伙伴们,四位不懂创业投资的90后青年
风潮WindTide作为社交媒体,旗下入驻海岸线ShoreLine活动社群,是踏在无数LGBT组织的尸体上成立的,在获得来自业内人士的重要支持,学习包括同到在内的大量LGBT组织发展和运作模式后而成,做出了不一样的感觉:口口相传的口碑传播模式,对上海LGBT群体资源(尤其是上海LGBT人群资源)的切实搜罗和整合。虽然赢得了上海LGBT圈的认可,在上海的LGBT活动市场占有乐一席之地,但依靠同志桌游起家,风潮目前依然属于低盈利状态,由于缺乏商业经验,风潮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虽然有较好而有创意的发展规划,但在创业投资获得方面举棋不定。虽然风潮明确了自己要发展必须依靠商业运作,活动形式也有了更多的发展,但若核心团队依旧希望在没有经济伦理问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盈利,并保证团队的系统发展,这依旧是这些年轻人看不清前路的挑战。
在没有经济伦理问题的情况下,粉红经济应该发展,并且很明显对LGBT群体是有积极的作用。
LGBT群体需要健康发展的粉红经济。
在这个时代,LGBT组织的运作中,有一定的资源输出/输入模式才能保证整个团队的发展。
其他还有Rela,拉拉公园等服务于LES群体的团队也书写着自己的粉红经济故事,而又有很多新兴LGBT自媒体/地下媒体也加入了商业模式,事实上,LGBT市场的开拓可以说才刚刚开始,倘若要发展和运营好一个LGBT群体,似乎看起来在这个时代商业化运作是必不可少了。在能够保证获取物质资源的同时,难免会遇到激烈的市场竞争,而目前在这个市场上,就连竞争是恶性还是良性我们都难以分辨。可见,在今天,去新创一个LGBT组织/公司,从头做起,是有多难和多需要勇气。而未来的路,可获得的盈利,也都依然在摸索中。
![]() |
三、根本需求与动机不纯
纵观很多倒掉的LGBT组织,尤其是公益类的,没有盈利的,他们的成员真正加入这个社群的目的是什么?真的是为了为LGBT群体做点是吗?
可以说,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者如果不摊开来讲动机,看上去是无私而伟大的。但是当我们摊开来讲LGBT组织工作者(不包括该组织的服务对象/客户)的动机问题,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无非就是其个体对于资源的获取。
再讲得通俗点,以年轻的Gay而言,参加LGBT组织/公益组织,多少人的目的是撩汉?或者说顺带撩汉?这是相当现实的,因为目前互联网——无论是PC端还是BLUED这样的移动APP所提供的同志社交方式都是有限而乏力的。网上认识的人,绝对不可能比同一个LGBT组织工作,同时又有有相同取向的朋友更有亲切感。我们都知道只有将互联网作为沟通工具、用线下真实事件保证彼此的关系,才是真正有效、并可能有进一步情感发展的社交。
归根结底,如果LGBT社群的工作,无论是否公益类的,都具有强烈的群体内社交性质,也确实可能会让工作者更容易获取相关资源。
倘若这份LGBT社群工作并不能带给工作者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的机会,那么他的热情,我想也会很容易燃烧殆尽。这符合等价交换原则。
讨论LGBT组织、社群问题的时候,我们无法忘记LGBT这个群体的属性本身被分类出的原因就是性,甚至是直人,性也在人的社交、心理、业余时间精力的投放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当然,抱着对于对LGBT社群整体的发展,做出一些积极贡献这种初衷的工作参与者,也是真的存在的,只是他们的动机纯粹度很容易被质疑。然而,当这些动机中加入了物质因素,反而可以减少对工作者本身工作动机的质疑。
而就以平权而举个例子,引用一位业内前辈的话:“你们这些搞平权的一直在说平权,但大部分都是在LGBT内部说说说,你们更应该说给那些直人听啊!”
结束语
一旦事物违背了某种等价交换的原则,那么它必定难以存在下去。
LGBT组织、社群的发展亦是如此。
尤其,是在这个你可以有理想主义思想但绝对不可以完全脱离现实的现代中国。
想要真正打开国内LGBT组织混沌发展的局面,让LGBT组织的灯火一直亮下去,
那么就要记住四个字:
事在人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