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的人文社科读书笔记
查看话题 >读书笔记 |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第五讲 路易斯康
01/ 一头雾水向前读的时候终于自认为看懂了一个,建筑的“可度量”和“不可度量”。
“不可度量的先机”可以是设计师的个人意趣、某一瞬间的灵感,“可度量的手段”即设计的过程,“无可度量的品质”即带给人的感受。
02/ 密斯的反省:现代建筑孜孜以求的建筑形式的时代问题,本身并不包含建筑的价值意义。
所以密斯采用一模一样的形式?让多种多样的功能能够放在这些毫无倾向的,具有普遍性的形式里?
03/ 从中取走一点,形式也就 毁掉了,或被转换了。
相比于密斯,个人更喜欢康对于形式和功能的理解。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很自然地就会生成不同的形式。
04/ Form what. Design how.
虽然作者解释的很全面很透彻了可是我还是没懂...感觉把自己绕进去了,一下子觉得康在反对“形式追随功能”但是文中又说他只是把密斯的这种说法转化为了,“需要追随欲望”。所以改了说法之后,康对于形式和功能的探讨就找到了解决方式和理论基础啦?(黑人问号???)
还是想试着理解一下,康是在“形式追随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需要和欲望”的概念,他将形式和功能之间原本很绝对的“追随”和“被追随”的关系“柔化”了,他反对为了适应功能而抛弃对于形式的思考,而是提出对于形式的追求的过程中促生了空间的功能。那如果这样说,岂不就成了“功能追随形式”呢?
理解未遂...我很懵
05/ 学校源于一位有表达欲望的人
能直接理解到的是,建筑起源于使用者的要求,但我觉得康可能想表达的不止是这一层。似乎是通过对“学校的起源”的描述,阐述自己对于“建筑原型”的思考,这个“原型”可以是人的需求、可以是光线、可以是任何东西。(继续往后看之后发现自己的理解有偏差,康好像确实只是在阐述“人的欲望”,就算是同一种欲望也可以产生不同的形式,这就打破了功能与形式的一一对应关系)
06/ 结构欲望
金贝尔美术馆的拱顶很好地体现了康对于结构的使用技巧,结构的正确性并不是空间正确性的前提条件,康在寻找结构秩序和空间秩序的平衡过程中得出了最符合他心意的结论。
07/ 达卡会议中心
之前对于康的这个作品有的只是不知名的崇拜,迷恋它纪念性极强的外观和墙壁上大胆而毫不违和的几何形大洞,形式之中蕴藏着意想不到的神圣感。看完董先生的分析,发现这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的形式之中其实有着极强的秩序,它们不仅是体现个人意趣的符号,同时还具备构造的考量。外围服侍空间的建筑体量对内部起到遮阳的作用,开有几何洞口的外墙可以防止眩光。
08/ 感觉与思想、形式与设计、愿望与需求、服饰空间与被服侍空间
康对于建筑哲学的追求似乎总是建立在一组对立的概念之上。但对他而言似乎事物都拥有共同的起源,分开对立只是为了更好的思辨。
所以康的建筑哲学从根本而言是建立在思辨上的。
09/ “材料是耗散的光。”
我注意到董先生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是,“材料从属于光”,这为我理解康提供了一些启发。我总是过分的纠结于康演讲中的用词和直接含义,然后就很容易把自己绕进去,因为康说话充满着主观性和隐喻。也许跳出句法结构和字词组成,直接从句子整体来理解会简单很多?(就像古文中的“直译”和“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