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吉光22:孔子的意思是就怕流氓有文化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此话的大意是:就怕流氓有文化。因为流氓不仁不义,文化作为工具,本身并无道德意义,在流氓手中,就是凶器。
当时,礼、乐都是文化的重要构成。礼崩乐坏意味着国家灭亡。所以孔子非常看重它们,但更看重“仁”,因为仁是灵魂层面的东西,是礼、乐等等文化的根本性质所在。人而不仁,那么他使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有好的起点和终点。这也好比鲁迅说各种人看《红楼梦》,流氓当然看见了大长腿。
当然,礼、乐可以反过来影响一个人的灵魂,但效果有限,否则当今文化这么繁荣,传播如此迅速广泛,应该能将社会人心正过来吧?事实证明,难矣!“仁”的建立,仅仅靠文化,靠礼、乐,还不行。那么,“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我怀疑是天生的。比如颜回,这样的人,即便不以孔子为师,即便是个文盲,可能依然是位仁人志士。礼、乐等文化对他们而言,也许只会产生较少影响:能迅速将他们启蒙,更快更深刻地认识仁、践行仁。
我们可以随便拿一位春秋时期的国君、诸侯来对比颜回。这类食物链上的顶级人士,比颜回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文化,却出了很多接近野兽的东西,危害广泛而深远。拿当代人来对比,那就明显了。很多煊赫一时的人物,如今臭不可闻,待在监狱,或自杀,或被杀,等等,你不能说他们没文化,只是缺少更重要的东西——仁。
当代很多烜赫一时的人物,其实不如偏僻乡村里那些慈祥的老文盲(绝无贬义)。这些老文盲只是缺少读书学习的机会而已,但一辈子乐天知命,心中隐约有“仁”在,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或知道,但不会用古典的或现代的语言来表达而已。他们没有文化,但绝不影响他内心天生的“仁”,他们都是最低层次的颜回。而这样的人构成的世界,没有礼、乐,也无关大局。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文化繁荣的时候,流氓反而多了。也许,孔子早就料到了。
![]() |
感谢pixabay提供美图 |
——孔子此话的大意是:就怕流氓有文化。因为流氓不仁不义,文化作为工具,本身并无道德意义,在流氓手中,就是凶器。
当时,礼、乐都是文化的重要构成。礼崩乐坏意味着国家灭亡。所以孔子非常看重它们,但更看重“仁”,因为仁是灵魂层面的东西,是礼、乐等等文化的根本性质所在。人而不仁,那么他使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有好的起点和终点。这也好比鲁迅说各种人看《红楼梦》,流氓当然看见了大长腿。
当然,礼、乐可以反过来影响一个人的灵魂,但效果有限,否则当今文化这么繁荣,传播如此迅速广泛,应该能将社会人心正过来吧?事实证明,难矣!“仁”的建立,仅仅靠文化,靠礼、乐,还不行。那么,“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 |
感谢pixabay提供美图 |
我怀疑是天生的。比如颜回,这样的人,即便不以孔子为师,即便是个文盲,可能依然是位仁人志士。礼、乐等文化对他们而言,也许只会产生较少影响:能迅速将他们启蒙,更快更深刻地认识仁、践行仁。
我们可以随便拿一位春秋时期的国君、诸侯来对比颜回。这类食物链上的顶级人士,比颜回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文化,却出了很多接近野兽的东西,危害广泛而深远。拿当代人来对比,那就明显了。很多煊赫一时的人物,如今臭不可闻,待在监狱,或自杀,或被杀,等等,你不能说他们没文化,只是缺少更重要的东西——仁。
当代很多烜赫一时的人物,其实不如偏僻乡村里那些慈祥的老文盲(绝无贬义)。这些老文盲只是缺少读书学习的机会而已,但一辈子乐天知命,心中隐约有“仁”在,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或知道,但不会用古典的或现代的语言来表达而已。他们没有文化,但绝不影响他内心天生的“仁”,他们都是最低层次的颜回。而这样的人构成的世界,没有礼、乐,也无关大局。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文化繁荣的时候,流氓反而多了。也许,孔子早就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