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味
每个家庭都要吃饭,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味”。所谓“家味”就是,家里常吃的口味。 有的家庭口味重,有的家庭口味轻,有的家庭爱吃辣,有的家庭爱吃油炸,有的家庭多吃肉,有的家庭多吃素……每个家庭都有相对固定的对日常食物的口味和要求,每家都有自己的家味。 家味最先源自于地域。北方人爱吃面,北方家庭的餐桌上,面条、饺子是常客,南方人天天要吃的米饭反而可有可无;南方人吃米饭,几菜一汤加米饭是常见搭配;江浙一带偏爱甜,杭帮菜出了东坡肉、糖醋鱼这样闻名天下的名菜;云贵川湘爱吃辣,不论是酒楼饭店还是家常菜,都无辣不欢。虽然是一个广阔的中国,不同的地域却分化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口味偏好,不同地域的家庭,家味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北方人到了南方的家里吃饭,一开始肯定不适应南方人相对清淡的口味;一个广东人去湖南的家里吃饭,肯定也会被辣得直伸舌头。所以,很多异地联姻的男女,要克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口味的差异,这个问题说大不大,但却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家庭的认同。 家味,也可以人为地改变和创造。还是异地联姻的例子,来自不同地区的男女双方,克服口味差异的第一步,就是要习惯和适应另一方的饮食。要改变二十多年的生活习惯,一开始是有难度的,但是只要迈出了第一步,以后就慢慢地习惯了。不吃辣的人,吃饭的时候加点辣椒,每次只要加一点点,逐日增加,久而久之,就能吃辣了;吃面条的人,把面条减少一半,另一半用米饭代替,久而久之,也就习惯吃米饭了。做饭的人也留个心,把原来的口味改良一下,调和出一种两个人都能接受的“中间值”,两个人就能慢慢吃到一块去。一家人不吃两家味,异地联姻的男女,要在家味上达成统一。 家味,很大程度是由家里面掌勺的人决定的。掌勺的人,在一家人口味的形成上,占据了绝对的主动性。一家人吃什么,怎么吃,吃什么味,全由掌勺的人培养起来。所以掌勺的人有这个便利,让全家人按照自己的口味来吃。现在家庭中,掌勺的以女人居多,家味实际上是女主人的口味。她的男人和家人,吃的都是她的口味。有一部电视剧,男主角有了外遇,和情人在一起时,肚子饿了要吃饭,情人说,叫外卖吧,男人问,能不能做饭给我吃,情人撒娇地说,女人一旦成了煮饭婆,男人就不喜欢了。男人听了,露出无奈和扫兴的神情。这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瞬间明白“抓住男人的心,先抓住男人的胃”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有了家庭的男人,他的口味很大一部分是家里的女人培养起来的,他的胃,是家里的女人照顾和呵护着的,外面的女人,能让他体会到激情迸发的快感和冒险的刺激,但生活就像天上绽放的烟花,再绚烂璀璨,终归要落到地上,归于平静。长期吃不到家味的男人,就会想起家里的女人,那个为他做饭的女人。有位长辈说过,女人还是要会做饭,两口子即便再有钱,再方便,也不要老是吃外卖或者下馆子。以前,我对这句话不以为然,现在想来,这位长辈说得对极了。一个家里,一定要有会做饭的女人,管着大家的嘴,养着一家人的胃;男人一定要感激那个每天为你做一日三餐的女人,因为做饭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买菜下厨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思,一个女人愿意为她的家人做饭,一定很爱她的家人;如果愿意花心思研究做饭,能做出可口又营养全面的饭菜,那更是一个可爱的女人,一个热爱烟火气的生活家。男人也要多帮女人做饭、分担家务,因为不是谁生来就该做饭的。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生一件大事,所以“柴米油盐”这个词能代表全部的生活。有吃饭,就有家味,每家每户都有自家独特的味道,这味道,隽永悠长,飘在嘴边,氤氲在心里,把我们指引向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