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验合集
2018年更新:
A.,前几天听系里的老师介绍,天体物理的PhD录取率(offer 数比申请人数)略小于15%。这基本代表了美国一个典型中游天文系的招生情况。
B. 看起来推荐信确实比PS重要。最近看唐顿庄园,发现原来一百年前仆人找工作最依赖的也是前任雇主的推荐信。想想PhD和仆人的社会角色也差不多唉。
C. 又看起来,本科生科研通货膨胀越来越普遍。一个学生本科同时“做”三四个课题、访问三四个学校的现象越来越多。我天资愚钝,一个本科研究课题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基本弄明白,天才也许确实会有非凡高速的理解力能胜任多个项目。其他情况下,本文作者大致的想法是,这样的方式会提高被录取的概率,但不会对培养一个真正合格的学者有太多长远的帮助,以一个为主力求可发表的成果其他为辅似乎合理些。最近听到近年录的新生有人连微分方程都不会解,物理基础知识让人大跌眼镜。
--------------------------------------------------
原文:
以下是一些人生经验,一半是成功心得另一半是失败的教训。抱歉我只了解申请天文系、PhD、偏向观测方向的状况,文章会有失偏颇。3字班及以后选择天体方向的学弟学妹越来越多真的很棒,不至于像我一样在大三大四时找不到很多同伴和可以帮忙的学长学姐:
1. 保研和出国:两者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最近五年来国内的天文学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大批的教职、研究所和观测设备在涌现,而我的印象是大多数学校在拥有优秀的师资同时*优秀*的学生尚相对短缺,清北本科的学生在此时留在国内反而会有很特别的优势——你应该会享受过去不曾出现的、极丰富的资源倾斜。同时出国交流的机会也会很丰富,只要你留意争取的话。
2. 如果你还是打算出国,以下是一些我搬来的人生经验合集
以及为什么必须做好本科生科研:
https://astrobites.org/2012/03/20/johnjohn4/
https://astrobites.org/2014/08/28/applying-to-grad-school-in-the-us-a-timeline/
3. 总体的建议是,如果你打算申请国外的PhD,首要因素是一定要踏踏实实做好本科的科研(当然这对保研也十分重要),无论你的科研发生在本校还是其他学校,都同样珍贵。因为北美的申请越来越激烈(每年北美所有学校的天文系总招生规模不到200人,一般一个学校每年的入学人数是个位数),国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GAP一年、有publication和更多科研经历之后在申请,是很理智、合算的方式。不要在意GPA、GRE等分数,这在天文系招生中的权重小于物理系招生(当然宇宙学、理论不一定)。
4. 有时美国本土的申请者常常从大二开始参与科研,有2-3份科研经历和一篇或以上的文章发表(见2),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生申请越来越激烈。希望你首先从(2)先了解他/她们作为你的竞争者本科都在做什么。
4. 我申请的时候没有文章发表,人生就艰难了很多。。。如果没有文章发表也没有问题,希望你的推荐人对你有高度的评价、你对自己在做的东西能清晰地理解并知道“big picture”是什么,写在PS里(不明白自己在做的东西的 big picture 常常是大部分人致命的弱点,多去浏览文献、参加学术讲座、与人聊天会很有帮助)。
5. 无论出国还是保研,希望你可以搭建一个个人网页,介绍你的方方面面,github、google、学校等等都提供免费的个人网址。同样你如果仍没有文章发表没有关系,可以在网站上贴一贴自己*原创性的*、有趣的阶段性成果。
6. 推荐信很重要,这更多的是对你的科研评价而不是GPA评价,让天体物理领域的、真正了解你、学术优秀的、对你有好的印象老师写。很多人泛泛觉得海外老师的推荐信权重大,但实际上最了解你的是本校的老师,别人对其也会更重视一些,而这一步的关键又在于你在本校的本科科研表现如何。不要因为你的四大力学或者其他课的某一门拿了满分就去找对应的任课老师或者教学主任写推荐信,这不会产生负面作用,但估计也没有什么正面作用。
7. 归根结底我想说的就是:本科生科研真的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