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下放弃掉的书
总会有一些书,读了一部分,因为不认同,或者太差,或者与预期不符,而决定放弃。毕竟生命有限,忍着读完既浪费时间,也已经味同嚼蜡丧失了阅读乐趣。然而这些书我是不好意思标记“读过”的,所以从今天起就在这里把放弃的理由记录一下,也算是短评了。 1. 17年3月2日,弃安兰德《源泉》
读完第一部分(30%)。我已经理解了这本书的价值。毕竟,在体制内工作,简直就是坚持理想的对立面。主人公的痛苦,我能极其真切地感受到。但这本书还是看不下去,读一下醉钢琴的书评就可以了,一个才智高的吓人,却又无比狭隘的人,本身不可信。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为了讲道理而编故事,无论在东西方,写出来的东西都不会好的。小说家的职责还是反映生活,哪怕有好恶,也应该先理解厌恶的那些事物并尽量克制地把它们写出来,然后交给读者评判。其实我觉得,由于人的本性,坚持自我是不需要强调的;反而怀疑自己,跟自己原先不以为然但也能言之成理的事物做一定妥协,才是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另外这个译者的翻译也很做作,别扭,写出来的句子远不如英文原句明白。)
2. 18年10月8日,弃《鱼王》
读完1、2两篇。语言可能挺美的,没有看到多么有感触的思考。我猜想,这个时代制造了无数视觉奇观——游戏、电影、电视、图片,而且,亲身体验自然奇观的门槛也低了很多。同时,这个时代也造就了千万倍于过去的信息,尽管其中许多没有价值,但闪光的珍宝也不计其数。所以,这样的书无法唤起兴趣,可能也是很自然的吧?但也或许,这本书适合静静地感受,不求收获什么。对于我来说,此刻无此心境罢了。
3. 19年2月1日,弃《死亡哲学》
读到笛卡尔。复杂性理论可能可以击溃形而上学吧,因为给世界寻求简单解释的努力总是很容易误入歧途,虽然这句话也是个简单解释。具体到这本书,这些思考虽然很古老,而且将继续延续,但科技的细节会使先前的争议或结论发生很大的转变。因此可以说,内容太老了,太浅了,纠结半天说的东西在今天来看没有多少启发。死亡是很需要思考,不过留给自己就好了,这本书看起来指导价值不大,或许作者目的也不在于指导读者。
4. 19年4月16日,弃《2666》
读完第二部分。据说15.87%的novelty对人脑来说刚刚是甜点。然而这本书对我来说,比例显然大于这个数。大概文学素养还没到这个程度吧,或者自己心境也不适合品味真正的文学,因为现实里有太多现实的烦心事。所以我还是倾向于阅读对现实有帮助,或者纯解闷的书。翻译已经尽力了,这书可能确实太难翻。
5. 20年7月12日,弃《王考》
只是一本小书,读到最后一篇了。但真是欣赏不来。感觉是为了魔幻而魔幻,没有什么内在秩序。 6.24年1月12日,弃《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既不有趣,也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