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1 交流使人进步,以及随便聊聊公众影响力
又是很久没有写日记的今天。每到晚上文思如泉涌,虽说要“十点睡觉”这个目标一直没有达成,但是我依旧没有放弃尝试。
(一)
今天中午出去喝了早茶,尽管同行的人中只有一位熟识且惠丧失掉午睡的时间,但是由于不好拒绝以及强迫自己做一些超出舒适圈的事情,所以还是去了。其中一位业务部门的同事真是热情健谈玩得开。对于这种人,我通常是很羡慕的,因为一旦有机会,我通常喜欢毫无威胁的自己呆着的情况。而有些人,如同刘行,如同灯管,如同卢卡斯,如同梅姐,如同这位同事,能够轻易地和别人相处着,时刻创造话题、保持幽默,这不是刻意所为,真的不是,这些人能够就算没有人理我我也能自说自话的活跃在整场活动中,这是天赋!我回忆了一下,这群人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的特点——主动。
主动约人出去吃饭、喝茶、拍照、唱k…这里面,他们通常是一个聚会的发起者和组织人。以前灯管给我讲过一个石头汤的故事,主旨是分享让人快乐。可是有一天,在思考,如何不被一个团队淘汰或者成为团队中的小透明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石头汤的故事,提出煮石头汤,给大家找事做的那个主人公才是团队中的真正核心。
有段时间很沉闷,主要集中在大二的时候,抑郁到已经藏不住。后来虽然好一些,能够在人前有说有笑,可是总是时常感到不开心,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段时间很长,感觉从高二分班后一直到现在。初中的时候很乐意组织活动,一起去看电影逛书城,定时间排路线。高二的时候分班,但是明显的觉得难以融入新班级,尽管大家都很有礼貌。当时得出的总结是:高一已经形成的小团体,他们已经有稳定的伙伴,没有高一时候交朋友的意愿,让我在换班后,需要比较刻意的去参与话题才能有得聊。在宿舍中也没有一个能一直时时刻刻待在一起partner,这让我在团体分组活动的时候特别担心被落下。所以有时候有些哗众取宠,有时候又郁闷沉寂,当时的我真是难相处啊。好像就是从那时开始,渐渐的把态度放得太随意,害怕争论、害怕失败、害怕舞台、害怕人群……活得非常的被动。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二)
下午听了阿暖的人生规划,感慨自己还不知道要做什么,没有个宏观目标,人家十年规划都有了。这是我上大学后意识到的一个大问题。最近看到一些大城市和小城市同学的差别。尽管从小地方来,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能在学校里过上跟大城市同学一样的生活(不包括富二代),偶尔出去吃吃饭看看电影玩一玩(大城市的孩子也不会天天出去玩)。但是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第一,大城市的同学在生活学习上更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是有规划!目标清晰明确,这点在进入社会后更明显。到我发觉的时候已经稍微晚了一些,但是幸好发现了,认识到了错误,改正就是好孩子:)第二,大城市的孩子被动接收到的信息,(有可能)大于小地方的同学主动接受的信息。举个例子,出国深造,大城市的孩子周围有很多这样的同学朋友亲戚的小孩,熟悉流程,早早做好规划:考雅思托福GRE、跟外教套近乎写推荐信、保证高学分…可小地方的孩子突然有念头要出国,尽管互联网无所不能,一查,发现申请截止日期就要到了,只好等明年,然后要刻意的去收集资料、咨询老师同学,因为家中父母亲戚没办法提供太多帮助,当人主动去获取信息的时候需要消耗精力,若是一天一个人的精力是固定的,可想而知要达到同样的效果,小城市的孩子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三)
晚上跟大哥出去办事的路上聊了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不管是真是假,我只关注对我有启发的部分:目标与恒心,以及摆脱消费者的心态。
前者很直白,完全靠个人行动力。后者最近也有所感悟。我们被媒体灌注着要品质的生活,我也一直抱着这种观念-不要亏待自己,但是现在越来越觉得有些过头了,有些冲动,提早进入一个更高的消费状态。其实没有一些东西也无所谓,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克制。书可以买但是要看,消费品尽量不买,减少伙食开支,同时增加收入来源。
与人聊天其实不难,多问些开放性的问题,在回答问题后提出一个问题延续话题,自然而然的转变话题等等,多找人聊聊天吧,能从每个人身上得到收获。
以及,丘吉尔说,一个人能面对多少人,就能获得多大的成就。所以,我要开始训练自己的公开演讲了。时间真宝贵。
晚安。
(一)
今天中午出去喝了早茶,尽管同行的人中只有一位熟识且惠丧失掉午睡的时间,但是由于不好拒绝以及强迫自己做一些超出舒适圈的事情,所以还是去了。其中一位业务部门的同事真是热情健谈玩得开。对于这种人,我通常是很羡慕的,因为一旦有机会,我通常喜欢毫无威胁的自己呆着的情况。而有些人,如同刘行,如同灯管,如同卢卡斯,如同梅姐,如同这位同事,能够轻易地和别人相处着,时刻创造话题、保持幽默,这不是刻意所为,真的不是,这些人能够就算没有人理我我也能自说自话的活跃在整场活动中,这是天赋!我回忆了一下,这群人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的特点——主动。
主动约人出去吃饭、喝茶、拍照、唱k…这里面,他们通常是一个聚会的发起者和组织人。以前灯管给我讲过一个石头汤的故事,主旨是分享让人快乐。可是有一天,在思考,如何不被一个团队淘汰或者成为团队中的小透明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石头汤的故事,提出煮石头汤,给大家找事做的那个主人公才是团队中的真正核心。
有段时间很沉闷,主要集中在大二的时候,抑郁到已经藏不住。后来虽然好一些,能够在人前有说有笑,可是总是时常感到不开心,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段时间很长,感觉从高二分班后一直到现在。初中的时候很乐意组织活动,一起去看电影逛书城,定时间排路线。高二的时候分班,但是明显的觉得难以融入新班级,尽管大家都很有礼貌。当时得出的总结是:高一已经形成的小团体,他们已经有稳定的伙伴,没有高一时候交朋友的意愿,让我在换班后,需要比较刻意的去参与话题才能有得聊。在宿舍中也没有一个能一直时时刻刻待在一起partner,这让我在团体分组活动的时候特别担心被落下。所以有时候有些哗众取宠,有时候又郁闷沉寂,当时的我真是难相处啊。好像就是从那时开始,渐渐的把态度放得太随意,害怕争论、害怕失败、害怕舞台、害怕人群……活得非常的被动。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二)
下午听了阿暖的人生规划,感慨自己还不知道要做什么,没有个宏观目标,人家十年规划都有了。这是我上大学后意识到的一个大问题。最近看到一些大城市和小城市同学的差别。尽管从小地方来,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能在学校里过上跟大城市同学一样的生活(不包括富二代),偶尔出去吃吃饭看看电影玩一玩(大城市的孩子也不会天天出去玩)。但是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第一,大城市的同学在生活学习上更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是有规划!目标清晰明确,这点在进入社会后更明显。到我发觉的时候已经稍微晚了一些,但是幸好发现了,认识到了错误,改正就是好孩子:)第二,大城市的孩子被动接收到的信息,(有可能)大于小地方的同学主动接受的信息。举个例子,出国深造,大城市的孩子周围有很多这样的同学朋友亲戚的小孩,熟悉流程,早早做好规划:考雅思托福GRE、跟外教套近乎写推荐信、保证高学分…可小地方的孩子突然有念头要出国,尽管互联网无所不能,一查,发现申请截止日期就要到了,只好等明年,然后要刻意的去收集资料、咨询老师同学,因为家中父母亲戚没办法提供太多帮助,当人主动去获取信息的时候需要消耗精力,若是一天一个人的精力是固定的,可想而知要达到同样的效果,小城市的孩子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三)
晚上跟大哥出去办事的路上聊了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不管是真是假,我只关注对我有启发的部分:目标与恒心,以及摆脱消费者的心态。
前者很直白,完全靠个人行动力。后者最近也有所感悟。我们被媒体灌注着要品质的生活,我也一直抱着这种观念-不要亏待自己,但是现在越来越觉得有些过头了,有些冲动,提早进入一个更高的消费状态。其实没有一些东西也无所谓,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克制。书可以买但是要看,消费品尽量不买,减少伙食开支,同时增加收入来源。
与人聊天其实不难,多问些开放性的问题,在回答问题后提出一个问题延续话题,自然而然的转变话题等等,多找人聊聊天吧,能从每个人身上得到收获。
以及,丘吉尔说,一个人能面对多少人,就能获得多大的成就。所以,我要开始训练自己的公开演讲了。时间真宝贵。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