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马宝贝家长工作坊:身体力行探索生命的价值!
“毯子”、“方格子老虎”、“不会吼叫的小狮子” ……这些有趣的主题都是北京一家教育戏剧机构“抓马教育”也就是抓马宝贝,正在开展的家长工作坊的探讨主题,这些不是简单的过家家式地角色扮演,而是透过教师们集体打磨改编过的戏剧情节,精心组织的。
工作坊家长体验教育戏剧
上周六,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长工作坊在抓马宝贝教育戏剧体验中心举行,此次工作坊的主题为《毯子》,体验前的热身活动陈老师用一个胶带切入,让家长们发挥想象力试想它可以成为什么,让参与家长们活络了起来。随后由陈老师带领15名参与的家长们走进牧羊犬丢丢的家。
在消费社会中,我们习惯了东西坏了就丢掉,老旧的东西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那么,如果一只陪伴了你十年的牧羊犬老了……它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在教室中,一张毯子,一只碗,几个木箱足以构成教育戏剧需要的场景,陈老师请家长们设想自己是丢丢,第一次来到牧羊人家中会做什么,家长们有的躲在角落里观察,有的四处嗅着,把铺好的毯子碰歪。
在表演后的讨论环节中,老师问大家丢丢初到牧羊人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西西爸爸说:“对动物来讲,它在狗贩子那里没有这种居住环境,基本上在笼子里,从来没有人认为它这么重要。”小小宝妈妈则认为:“它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它需要观察,它只是找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点来观察,看看他们对它的态度。它故意把被子弄乱,看看主人会怎么样。”
(家长扮演丢丢与狼对抗)
教师为这个戏剧故事设置了丢丢牧羊英勇抵抗恶狼,丢丢十年来第一次尿床,丢丢面临被杀掉的危机等冲突,由家长在不同的场景中依次扮演“丢丢”和“羊群”,去站在它们的立场上处理这些变化和危机,从而了解自己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怎么办。
(家长们扮演丢丢上山牧羊)
这次工作坊中出现了感人的一幕,当主人认为尿床的丢丢已经老了,想要把它杀掉时,“羊群”合力保护丢丢,去和男主人谈判,家长豆豆妈妈说:“如果把老人和老狗一起比,男主人也有老的一天,那时候他不也是一条没用的老狗么。我们有时候会讨厌老去,但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它如果在这个家里,它还能有一点温暖,老了不一定就没用了。” 最后在羊群的努力争取之下,丢丢活到了16岁。并且村子里从此规定“再也不许杀狗”,村子也改名为“丢丢村”。因为羊群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影响,改变了一个村庄的文化。
家长担主角 引导者循循善诱
透过一个个发人深思的戏剧故事,让参与其中的家长“入戏”,设身处地地进入戏剧当中,成为戏剧的主人公,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在这样的情境下会做出怎样的行为。用入戏的方式把自己置入,努力用同理心捕捉孩子和父母的内心变化,在戏剧中将孩子、父母、教育、社会紧密融合,寻找着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这正是教育戏剧家长工作坊的核心所在。扮演并不是目的,在最后反思的环节中,书言妈妈:“人生还要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大部分人会做利于自己的选择,认为这是你的事,这是我的事,对于别人的事是冷漠的,大家从心里上很少会做像‘留下丢丢’的选择,但是你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它的命运。”西西爸爸也谈到了自己的感想:“这其实是一件很平凡的小事,但对丢丢来讲就是从地狱到了天堂,它的命运和其他牧羊犬一样,但这却改变了一个村庄的文化。”家长们认为用这种形式去反思生活中和孩子、家人相处非常好,有助于协助自己建立一个专属于家庭的价值观。
陈老师说:“戏剧的发源本就不是表演,在古希腊这个词代表的是To do,也就是去做事情,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回到戏剧的本源,用这样的方式去训练家长和孩子们处理问题的经验。”
在这个故事中,丢丢代表了我们身边的那些曾经为我们做过贡献的人,毯子代表了丢丢在主人心里的地位,我们怎么对待他们体现的是我们看待“价值”的方式,消费社会让我们都习惯了实用主义,但价值仅仅能体现在当时当事中那个具体的功能上吗?它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启示可以改变整个村庄的氛围。
家长工作坊项目每月举办一次,已在该教育戏剧机构经历了不断修正,也收获了参与家长们的一致好评,项目负责老师说:“我们希望能够对所有家长提供支持和参与学习的机会,并让大家将有用的方面带回自己的家庭。我们还会是一个思辨的朋友,我们希望通过家长工作坊去聆听,去和大家一起探讨、思考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创造一个理性,充满想象,有批判精神,独立并承担责任的的公民家长群体。”
![]() |
工作坊家长体验教育戏剧
上周六,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长工作坊在抓马宝贝教育戏剧体验中心举行,此次工作坊的主题为《毯子》,体验前的热身活动陈老师用一个胶带切入,让家长们发挥想象力试想它可以成为什么,让参与家长们活络了起来。随后由陈老师带领15名参与的家长们走进牧羊犬丢丢的家。
在消费社会中,我们习惯了东西坏了就丢掉,老旧的东西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那么,如果一只陪伴了你十年的牧羊犬老了……它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在教室中,一张毯子,一只碗,几个木箱足以构成教育戏剧需要的场景,陈老师请家长们设想自己是丢丢,第一次来到牧羊人家中会做什么,家长们有的躲在角落里观察,有的四处嗅着,把铺好的毯子碰歪。
在表演后的讨论环节中,老师问大家丢丢初到牧羊人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西西爸爸说:“对动物来讲,它在狗贩子那里没有这种居住环境,基本上在笼子里,从来没有人认为它这么重要。”小小宝妈妈则认为:“它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它需要观察,它只是找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点来观察,看看他们对它的态度。它故意把被子弄乱,看看主人会怎么样。”
![]() |
(家长扮演丢丢与狼对抗)
教师为这个戏剧故事设置了丢丢牧羊英勇抵抗恶狼,丢丢十年来第一次尿床,丢丢面临被杀掉的危机等冲突,由家长在不同的场景中依次扮演“丢丢”和“羊群”,去站在它们的立场上处理这些变化和危机,从而了解自己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怎么办。
![]() |
(家长们扮演丢丢上山牧羊)
这次工作坊中出现了感人的一幕,当主人认为尿床的丢丢已经老了,想要把它杀掉时,“羊群”合力保护丢丢,去和男主人谈判,家长豆豆妈妈说:“如果把老人和老狗一起比,男主人也有老的一天,那时候他不也是一条没用的老狗么。我们有时候会讨厌老去,但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它如果在这个家里,它还能有一点温暖,老了不一定就没用了。” 最后在羊群的努力争取之下,丢丢活到了16岁。并且村子里从此规定“再也不许杀狗”,村子也改名为“丢丢村”。因为羊群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影响,改变了一个村庄的文化。
家长担主角 引导者循循善诱
透过一个个发人深思的戏剧故事,让参与其中的家长“入戏”,设身处地地进入戏剧当中,成为戏剧的主人公,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在这样的情境下会做出怎样的行为。用入戏的方式把自己置入,努力用同理心捕捉孩子和父母的内心变化,在戏剧中将孩子、父母、教育、社会紧密融合,寻找着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这正是教育戏剧家长工作坊的核心所在。扮演并不是目的,在最后反思的环节中,书言妈妈:“人生还要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大部分人会做利于自己的选择,认为这是你的事,这是我的事,对于别人的事是冷漠的,大家从心里上很少会做像‘留下丢丢’的选择,但是你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它的命运。”西西爸爸也谈到了自己的感想:“这其实是一件很平凡的小事,但对丢丢来讲就是从地狱到了天堂,它的命运和其他牧羊犬一样,但这却改变了一个村庄的文化。”家长们认为用这种形式去反思生活中和孩子、家人相处非常好,有助于协助自己建立一个专属于家庭的价值观。
陈老师说:“戏剧的发源本就不是表演,在古希腊这个词代表的是To do,也就是去做事情,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回到戏剧的本源,用这样的方式去训练家长和孩子们处理问题的经验。”
在这个故事中,丢丢代表了我们身边的那些曾经为我们做过贡献的人,毯子代表了丢丢在主人心里的地位,我们怎么对待他们体现的是我们看待“价值”的方式,消费社会让我们都习惯了实用主义,但价值仅仅能体现在当时当事中那个具体的功能上吗?它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启示可以改变整个村庄的氛围。
家长工作坊项目每月举办一次,已在该教育戏剧机构经历了不断修正,也收获了参与家长们的一致好评,项目负责老师说:“我们希望能够对所有家长提供支持和参与学习的机会,并让大家将有用的方面带回自己的家庭。我们还会是一个思辨的朋友,我们希望通过家长工作坊去聆听,去和大家一起探讨、思考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创造一个理性,充满想象,有批判精神,独立并承担责任的的公民家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