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物47:游龙:田野隐藏无数惊人事物
1985年,舅舅在门前东北侧一块田种上西瓜。夏天到了,西瓜需要看守。舅舅将竹床抬到田埂,用两条板凳架着,挂蚊帐。
我和表弟们乐坏了,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看守任务。因为那个年代的很多趣味,与田野有关。比如抓蛇捕鱼掏鸟蛋等等。
有一天,好像是偷邻居家的梨子吃,我们三个混账遭报应,统统拉肚子,并肩蹲在瓜田边排泄。可惜手纸不够,只能从田埂拽草擦屁股……
那种草我也不认识,带着一粒粒红色小花苞,不难看。所以我抓了就用。
擦过之后,火辣辣的,不大好受。表弟惊喜地叫道:哈!你用辣蓼擦屁股!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游龙,就是表弟说的“辣蓼”,也叫水荭。各地名称很多。这种草在野外并不起眼,也从不见农家拿它做啥用途,能被男孩擦一回屁股,似乎已经很看重它了。
水荭喜水,从名字可以看出来。但在旱地里它也能顽强生长。过去中医用它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痢疾、吐泻等等,但现在基本没人知道。我们的田野隐藏无数惊人的事物,如今大多像水荭一样,连给人擦屁股的露脸机会都没有。宋代诗人董嗣杲一首《水荭花》说——
问花忆别向秋江,清占花丛白鸟双。
落日袅愁归钓岸,薰风吹艳入船窗。
情迷洲渚根无蒂,名寄闾阎曲有腔。
寒露拉摧浮脆尽,断矶绝岸出枯椿。
这是私人意义上的水荭,托物言情而已。但水荭也因此显示了除中药之外的另一种文化味道。古代诗人不时会提到它,让它在郁郁苍苍的田野里,偶尔闪一次光。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荭)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唐代诗人皇甫松在一曲《天仙子》中,也借水荭抒发别离之情。这与古人的重要出行方式有关,因为走水路是比较经济、高效的。而岸边水荭多见,难免被诗人无意中摄入眼帘,进而融汇于诗词。
与我少年时代的那个夏天相比,古代水荭意义更大些。《诗经》竟然称呼它为“游龙”,不知有何渊源?因为这个名字高贵、神奇且动感,完全不能与一种平凡的野草联系。也许正因为这个古老的名字,才使水荭在历代诗人心目中,具有一点分量吧?宋代林逋在《夏日池上》吟诵——
莲香如绮细蒙蒙,翡翠窥鱼袅水葓(荭)。
清代二石生在《十洲春语•评花小诗四九》中轻唱——
侧鬓西泠看山色,水荭花影上春绡。
水荭在此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虽然不是风景主体,但作为点缀,它们给诗意注入一点小清新。很多诗人都这么看待和利用水荭,像画中一个貌似不经意的点染,但少了这一点,还真淡了味道。就像一位美女,还真不能少了半只耳朵。
香港高产作家倪匡,直接用水荭做小说角色的名字,是个美女间谍。这是现代文人提及水荭很少的一例。从“游龙”到“水荭”的三千年时空距离,改变的不是野草本身,而是人类意识层面的很多很多。
水荭落寞了。也好。如果它像黄花梨那样忽然炙手可热,田野就难以寻得它了。一种事物的生存状况好坏,常常与它的名声成反比。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荭)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北宋初期诗人孙光宪一阕《风流子》,平淡而宁静。水荭夹在其中,依旧不起眼,但一种幽幽的气息和颜色,让人感觉置身的田园更加亲切。
就像当年夏天,我和表弟们蹲在田埂,看无边的自然景物,唯有水荭触手可及,并且将我的屁股擦得火辣辣……这都是很真实的生活感觉。乡土的味道和色彩,如此浓郁,连一棵小小的水荭,我们都说不完道不尽啊……
我和表弟们乐坏了,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看守任务。因为那个年代的很多趣味,与田野有关。比如抓蛇捕鱼掏鸟蛋等等。
有一天,好像是偷邻居家的梨子吃,我们三个混账遭报应,统统拉肚子,并肩蹲在瓜田边排泄。可惜手纸不够,只能从田埂拽草擦屁股……
那种草我也不认识,带着一粒粒红色小花苞,不难看。所以我抓了就用。
擦过之后,火辣辣的,不大好受。表弟惊喜地叫道:哈!你用辣蓼擦屁股!
![]() |
图片选自网络 |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游龙,就是表弟说的“辣蓼”,也叫水荭。各地名称很多。这种草在野外并不起眼,也从不见农家拿它做啥用途,能被男孩擦一回屁股,似乎已经很看重它了。
水荭喜水,从名字可以看出来。但在旱地里它也能顽强生长。过去中医用它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痢疾、吐泻等等,但现在基本没人知道。我们的田野隐藏无数惊人的事物,如今大多像水荭一样,连给人擦屁股的露脸机会都没有。宋代诗人董嗣杲一首《水荭花》说——
问花忆别向秋江,清占花丛白鸟双。
落日袅愁归钓岸,薰风吹艳入船窗。
情迷洲渚根无蒂,名寄闾阎曲有腔。
寒露拉摧浮脆尽,断矶绝岸出枯椿。
这是私人意义上的水荭,托物言情而已。但水荭也因此显示了除中药之外的另一种文化味道。古代诗人不时会提到它,让它在郁郁苍苍的田野里,偶尔闪一次光。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荭)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唐代诗人皇甫松在一曲《天仙子》中,也借水荭抒发别离之情。这与古人的重要出行方式有关,因为走水路是比较经济、高效的。而岸边水荭多见,难免被诗人无意中摄入眼帘,进而融汇于诗词。
与我少年时代的那个夏天相比,古代水荭意义更大些。《诗经》竟然称呼它为“游龙”,不知有何渊源?因为这个名字高贵、神奇且动感,完全不能与一种平凡的野草联系。也许正因为这个古老的名字,才使水荭在历代诗人心目中,具有一点分量吧?宋代林逋在《夏日池上》吟诵——
莲香如绮细蒙蒙,翡翠窥鱼袅水葓(荭)。
清代二石生在《十洲春语•评花小诗四九》中轻唱——
侧鬓西泠看山色,水荭花影上春绡。
水荭在此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虽然不是风景主体,但作为点缀,它们给诗意注入一点小清新。很多诗人都这么看待和利用水荭,像画中一个貌似不经意的点染,但少了这一点,还真淡了味道。就像一位美女,还真不能少了半只耳朵。
香港高产作家倪匡,直接用水荭做小说角色的名字,是个美女间谍。这是现代文人提及水荭很少的一例。从“游龙”到“水荭”的三千年时空距离,改变的不是野草本身,而是人类意识层面的很多很多。
水荭落寞了。也好。如果它像黄花梨那样忽然炙手可热,田野就难以寻得它了。一种事物的生存状况好坏,常常与它的名声成反比。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荭)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北宋初期诗人孙光宪一阕《风流子》,平淡而宁静。水荭夹在其中,依旧不起眼,但一种幽幽的气息和颜色,让人感觉置身的田园更加亲切。
就像当年夏天,我和表弟们蹲在田埂,看无边的自然景物,唯有水荭触手可及,并且将我的屁股擦得火辣辣……这都是很真实的生活感觉。乡土的味道和色彩,如此浓郁,连一棵小小的水荭,我们都说不完道不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