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成就高度
因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这才是教育。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
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
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
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教育能让你活得幸福
幸福取决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风靡全球,教授这门课的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教授认为,幸福取决于你有意识的思维方式,并总结出了以下12点有意识地获得幸福的思维方式:
1、不断问自己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开启自我探索的门,然后,值得你信仰的东西就会显现在你的现实生活中。
2、相信自己。怎么做到?通过每一次解决问题、接受挑战,通过视觉想像告诉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
3、学会接受失败,否则你永远不会成长。
4、接受你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条一直上升的直线,而是一条上升的曲线。
5、允许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
6、记录生活可以帮到你。
7、积极思考遇到的一切问题,学会感激。感激能带给人类最单纯的快乐。
8、简化生活。贵精不贵多。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学会说“no”。
9、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亲密关系。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为幸福长久的亲密关系付出努力。
10、充分休息和运动。
11、做事有三个层次:工作、事业、使命。找到你在这个世界的使命。
12、记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让别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个诚实的父母。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一个模糊的概念(a slippery concept),没有人能从正面给予其一个定义(a comprehensive and irrefutable definition)而不被轻易地驳倒。但我们知道知识不是什么,它不是告诉我们简单事实的信息(information that gathers simple facts),也不仅仅是个人或团体的信念或观点(belief that cannot be supported by empirical evidence)。人类通过将信息抽象化得到知识(abstracting information),并可以在其他时机和情景下(at different times and in other contexts)通过新的解读运用,以创新的方式处理完全陌生的问题(deal with entirely new situations in creative ways)。虽然知识不能直接给予人类物欲的满足,比如一顿饱餐或增加求偶成功的概率。但当我们参与知识问答或定睛看找茬图片时,大脑里负责食物和性的区域也会活跃起来,这说明我们将知识也视为类似的“首要奖赏”(primary reward)。虽然很多知识出现之初并没有显著的实际功用,但却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说使得无线电通讯成为可能的电磁理论(electromagnetic waves):如果没有麦斯威尔和赫兹关于电磁的研究,也就不会有马可尼发明无线电。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Abraham Flexner)教授所说的“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无用之学的有用性)
这可能就是我们学知识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