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儒道文化的官场中你能活过几集?
《大明王朝1566》儒道文化的官场中你能活过几集?
(与此同时,还有部热播的古装言情杨幂演的。我就忍不住说一句,都是电视剧,差别简直隔着四海八荒)
把每一天都过得值得纪念,这个周末因为一部古装剧,而如此值得纪念,不留下文字怎么行?
这个周末是成都难得的早春艳阳,且没有雾霾,孩子们在广场上奔跑。窗前迎春花的黄色小花附在枝条上,迎风飘荡。纵有如此美景,我却拉上了窗帘。打开网络,看一部十年前收视率极低的古装剧:《大明王朝1566》。编剧刘和平,主演陈宝国、黄志忠等。
故事是虚构的故事,艺术的真实是“权与势”,是中式政治的真实再现。
美剧里“权力的游戏”,是龙一样的力量,狼一样的勇猛,和圣母一样的仁慈取得最后的胜利。有人评说,美剧的人物在《大明王朝》里活不过三集。儒道文化下的政治家们,讲究的是中庸之道,是如何两害相权取其轻,是既能符合中央的要求,又能照顾地方的利益;是既要得民心江山永固,又要与民争利,让能来事的贵族们家业兴旺。
稍微走偏了一点,就去死吧。
比如一开场,太监们就打死一个儒生,因为他说了句“民不聊生”,并把这个和自然现象“天不下雨”这种事情联系到了一起。太监们代表的是皇帝那边保皇党,儒生背后是新生政治力量“太子党”。儒生这样说就会被理解成“天不下雨是你皇帝没当好,上天惩罚你”,在打死他之前,太监问“谁教你这样说的啊?”是希望把太子党挖出来,儒生没有说,说了不符合他的“忠”。唉,说了他还不是一样的死啊,第一太子党不会放过他,第二他说的是皇帝不愿意听的嘛。
于是儒生就得死翘翘了。“我不同意的你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话不是产于中国的。“你们东厂下手也太重了,厚待他的家人”这是皇帝的事后总结,不是皇帝存心要杀你这个人哦,不是皇帝小气不允许儒生发言哦。
后来,保皇党那边为了能兼并更多的土地,出了个坏主意:炸掉堤坝毁坏农田。这事为后来保皇党埋下隐患,为这事保皇党也推出手下喽啰背了黑锅。这小喽啰是个太监,监管河道修建的,他其实不知道要炸堤这回事,所以你看,当喽啰也必须有大志才行,你不去了解政令背后的关系,不去推断每件事发生后的结果,OK,你的戏份就没有了。
这孩子叫李玄,编剧为他安排了一个戏剧性的情节:李玄上司是杨公公,杨公公要处死这个替罪羊,但又要他死得安静点,不要破罐子破摔大闹冤枉啊,因为太监是没有儒生的生死义气的。李玄认为怎样才叫“死也值了”?就是和美女睡一觉。杨公公“慷慨”的把自己的女人送给这个替罪羊,一起睡了平生最后一觉。死前,李玄公公烂醉如泥,唱着词曲。
还有那个明知道炸堤是坏事情,为了保住自己上司不被拉下水,自作聪明的儒生,叫张宁远,也被上司胡宗宪给处死了。这孩子去死的时候还很得意的样子,再三谢了自己的恩师,一种大义凛然的样子,儒家向来是轻生死的。这也是一种文化上的隐患,勇猛不怕死的儒生们,往往把生命压在天平的一端,把事情做到了极点,偏离中庸之道也就远了。而这种偏离却是皇帝需要的东西,皇帝需要两派都用生命来做偏离,他就可以得到一个最佳的平衡局面。
死了这么多人后,主角登场了,他叫海瑞。这个家伙才是大BOSS最需要的最勇于去死的儒生。也是草根万众最热爱的能牺牲个人一切福利勇斗权贵的英雄。
儒与道文化下的政治,是“权势”的游戏:
“权”不仅是谁当老大、听谁的,这种问题。“权”还有一个意思:权重、比较重要性,分辨利弊、做出选择。政令的执行每一步都是一种权衡,是选择快速发展经济?还是选择与民休养生息,解决多数人的温饱?经济发展了,还有利益分配问题。
“清流”太子党站在一头,内阁保皇党站在另一头。我9岁的女儿看了一会,问了8次,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说,没有好坏,只有为谁做事的问题。不过还是有一个标准的:不能“伤天害理”,不能“滥杀无辜”。天地不仁,为政者不能不仁。不要饿死人,是底线,人道主义是亘古不变的。海瑞的坚持,无非是在矛盾漩涡激流中,始终选择人道正义。
奸臣会赚钱、能来事,忠臣会安民、能保江山。
皇帝长发飘飘,吟着老子的道德经:其政淳淳,其民闷闷。老子的原意可能是政治条令不要太繁琐,太具体,越是有迂回空间,越是能让人们更单纯质朴。嘉靖这个老政客的意思是:我不会清楚的站在你们那一派,我就是要利用你们两派的此消彼长,来维持一个稳定的统治,给我发展经济、让我国力强盛,但也不能饿死人,特别不能把良民逼成刁民。其他的事,你们去做吧。海瑞和严嵩父子,各自登上了天平。
(与此同时,还有部热播的古装言情杨幂演的。我就忍不住说一句,都是电视剧,差别简直隔着四海八荒)
把每一天都过得值得纪念,这个周末因为一部古装剧,而如此值得纪念,不留下文字怎么行?
这个周末是成都难得的早春艳阳,且没有雾霾,孩子们在广场上奔跑。窗前迎春花的黄色小花附在枝条上,迎风飘荡。纵有如此美景,我却拉上了窗帘。打开网络,看一部十年前收视率极低的古装剧:《大明王朝1566》。编剧刘和平,主演陈宝国、黄志忠等。
故事是虚构的故事,艺术的真实是“权与势”,是中式政治的真实再现。
美剧里“权力的游戏”,是龙一样的力量,狼一样的勇猛,和圣母一样的仁慈取得最后的胜利。有人评说,美剧的人物在《大明王朝》里活不过三集。儒道文化下的政治家们,讲究的是中庸之道,是如何两害相权取其轻,是既能符合中央的要求,又能照顾地方的利益;是既要得民心江山永固,又要与民争利,让能来事的贵族们家业兴旺。
稍微走偏了一点,就去死吧。
比如一开场,太监们就打死一个儒生,因为他说了句“民不聊生”,并把这个和自然现象“天不下雨”这种事情联系到了一起。太监们代表的是皇帝那边保皇党,儒生背后是新生政治力量“太子党”。儒生这样说就会被理解成“天不下雨是你皇帝没当好,上天惩罚你”,在打死他之前,太监问“谁教你这样说的啊?”是希望把太子党挖出来,儒生没有说,说了不符合他的“忠”。唉,说了他还不是一样的死啊,第一太子党不会放过他,第二他说的是皇帝不愿意听的嘛。
于是儒生就得死翘翘了。“我不同意的你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话不是产于中国的。“你们东厂下手也太重了,厚待他的家人”这是皇帝的事后总结,不是皇帝存心要杀你这个人哦,不是皇帝小气不允许儒生发言哦。
后来,保皇党那边为了能兼并更多的土地,出了个坏主意:炸掉堤坝毁坏农田。这事为后来保皇党埋下隐患,为这事保皇党也推出手下喽啰背了黑锅。这小喽啰是个太监,监管河道修建的,他其实不知道要炸堤这回事,所以你看,当喽啰也必须有大志才行,你不去了解政令背后的关系,不去推断每件事发生后的结果,OK,你的戏份就没有了。
这孩子叫李玄,编剧为他安排了一个戏剧性的情节:李玄上司是杨公公,杨公公要处死这个替罪羊,但又要他死得安静点,不要破罐子破摔大闹冤枉啊,因为太监是没有儒生的生死义气的。李玄认为怎样才叫“死也值了”?就是和美女睡一觉。杨公公“慷慨”的把自己的女人送给这个替罪羊,一起睡了平生最后一觉。死前,李玄公公烂醉如泥,唱着词曲。
还有那个明知道炸堤是坏事情,为了保住自己上司不被拉下水,自作聪明的儒生,叫张宁远,也被上司胡宗宪给处死了。这孩子去死的时候还很得意的样子,再三谢了自己的恩师,一种大义凛然的样子,儒家向来是轻生死的。这也是一种文化上的隐患,勇猛不怕死的儒生们,往往把生命压在天平的一端,把事情做到了极点,偏离中庸之道也就远了。而这种偏离却是皇帝需要的东西,皇帝需要两派都用生命来做偏离,他就可以得到一个最佳的平衡局面。
死了这么多人后,主角登场了,他叫海瑞。这个家伙才是大BOSS最需要的最勇于去死的儒生。也是草根万众最热爱的能牺牲个人一切福利勇斗权贵的英雄。
儒与道文化下的政治,是“权势”的游戏:
“权”不仅是谁当老大、听谁的,这种问题。“权”还有一个意思:权重、比较重要性,分辨利弊、做出选择。政令的执行每一步都是一种权衡,是选择快速发展经济?还是选择与民休养生息,解决多数人的温饱?经济发展了,还有利益分配问题。
“清流”太子党站在一头,内阁保皇党站在另一头。我9岁的女儿看了一会,问了8次,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说,没有好坏,只有为谁做事的问题。不过还是有一个标准的:不能“伤天害理”,不能“滥杀无辜”。天地不仁,为政者不能不仁。不要饿死人,是底线,人道主义是亘古不变的。海瑞的坚持,无非是在矛盾漩涡激流中,始终选择人道正义。
奸臣会赚钱、能来事,忠臣会安民、能保江山。
皇帝长发飘飘,吟着老子的道德经:其政淳淳,其民闷闷。老子的原意可能是政治条令不要太繁琐,太具体,越是有迂回空间,越是能让人们更单纯质朴。嘉靖这个老政客的意思是:我不会清楚的站在你们那一派,我就是要利用你们两派的此消彼长,来维持一个稳定的统治,给我发展经济、让我国力强盛,但也不能饿死人,特别不能把良民逼成刁民。其他的事,你们去做吧。海瑞和严嵩父子,各自登上了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