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la land
从大学毕业后,就从来没写过影评了,影评很无聊,它要去理性的分析这个导演剧本的故事结构,文本的母题,某场戏的场面调度,摄影的构图,镜头的运动方式,还要充满想象力和知识去感知影片细节中隐藏的无数隐喻和主题,真正的影评不是写给一般人看的,它像一堂解剖课,让内行人兴趣盎然,让外行人无语凝噎。
所以这篇想写的不过是观看《爱乐之城》的所思所想,但写的总觉是废话。艺术作品,不论是电影,绘画,文学,摄影,雕塑,就像那句老掉牙的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的感知维度是不一样的,无所谓孰对孰错。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人们对艺术创作的感知能力开拓,有朋友给我说,这部电影有很多人中途离场骂骂咧咧,也有人觉得无聊乏味说不懂,还有人说感觉跟印度电影一样又舞又唱不能理喻,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大概就类似于初中那会儿美术课老师给看毕加索,大家都觉得画的是垃圾一个道理。现代中国人普遍是缺乏审美能力的,因为我们从小基本没有艺术或者说美学教育可言,无论国内外的范畴都是空白。心疼那些朋友,但贡献了票房还是可以的。
《爱乐之城》的导演兼编剧是达米恩·查泽雷,他上一部电影《爆裂鼓手》也是获奖无数,先是在圣丹斯独立电影节斩获评审团大奖,而后又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音效三项大奖,讲的主题跟《爱乐之城》的人设一样,JAZZ。导演音乐素养很高,所以《爱乐之城》里的音乐都是他和作曲家好友共同完成,因此奉献了一场听觉盛宴。
光听音乐是不够的,歌舞片是一个特殊的电影类型,它存在的形式不为中国普通观众熟悉,当然无论表现形式如何,任何一部好电影还必然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爱乐之城》的故事很传统,跟它致敬的好莱坞经典一样,甚至说有些造梦的嫌疑,尽管结局略显伤感,但过程美得有些失真,但我真的很爱这个故事。
这些年,也许每个人经历过而如今被遗忘的永恒不变的两个话题,关于梦想和爱情。这两个主题在歌舞形式的包装下多了一些浪漫的情怀,为梦想打拼的苦涩在爱情的歌声中就这么被悄无声息地掩盖,男女主都是有着明确梦想追求的人,相互支持相互陪伴,令人艳羡。这段情节唤起了我如今很少触碰的记忆,对电影的执着和热爱,习惯孤独却也不喜欢孤独,也会希望生命中出现一个人,哪怕她不懂电影,但能理解你对电影的热情并支持你,这会是多么美妙的经历。我想这便是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吧,它帮我实现了一个不曾有过的梦。在观影心理学上来说,作为观众在一个漆黑的黑匣子中做了一场欲望之梦。
很多人谈到男女主角为什么没选择继续在一起,质疑这样的故事发展。感觉这样的思维还是是被好莱坞的商业影片惯坏了,抑或是未尝过人生的无奈吧,人们关注的故事永远是戏剧冲突式的,而且还是期待圆满结局的。高斯林和石头姐最后没在一起不是太真实不过了吗?双方似乎仍旧互有情愫,男主千里迢迢飞奔通知女主去试镜,在女主老家门外再次按起熟悉的长音喇叭,鸣笛声让人误以为又是重归于好的开始,因为男主是那么在乎女主的事,那必然因为他在乎女主才对,既然如此,为何却点到为止而后又在结尾给自己的酒吧那样催泪的命名?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已经跟电影本身这个艺术载体没太大关系,跟这电影好不好也没啥关系,更多是背后承载的价值观,人生观,或者说爱情观跟许多观众产生了分歧吧。就如我现实生活中所见,许多人呈现出来的观念永远都是绝对的,单一的,不容任何纷说的。
例如,人们常说:一个人说爱另一个人,但却没在一起,那必然是这个人爱得不够深,抑或不是真爱罢了。但如果真是如此,在这部影片里我们该如何解释男主的行为呢?我们又该怎么理解女主最后就这么不痛不痒的跟男主断了联系呢?他们应该是相爱的吧,影片之前所有的内容都已经说明了一切。
然而,真实的生活不就如此。再绚烂的歌舞升平,再梦幻的洛杉矶晚霞,再柔情的钢琴对唱,也抵挡不过那么一点点的生活转折,也无法忽视我们对自身独立价值的追求。正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所写: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爱情不见得就是生活的全部吧,有时候我们总得选择或者被选择。写到这我想起了一些朋友。
朋友一,大学毕业时,前途未卜,女朋友是外省的,他跟我说过,他很想让他女朋友留在四川别走了,但却始终没有勇气说出口,抑或是说了却没有足够的底气。女朋友家境很好,回老家父母安排好工作,留四川要自己找工作。而自己家境一般,如何给女朋友一个安定的生活,那时的他毫无头绪。最终,谁也没有多说什么,没有丝毫涟漪,女朋友自然而然的离开了四川,他也自然而然的接受。后来女朋友相亲有了对象,就在结婚前的几天,给他打电话说要结婚了,他俩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如今他一年也能挣几十万,但人错过就是错过了。他保存着女朋友送他的所有东西,其中还包括一瓶过期的护手霜。
朋友二,大学处了个对象,跟女朋友在一起三四年了吧,也很爱对方。可惜工作的事业上升期导致工作占据了平时大部分生活,经常开会,下班又晚,很少时间陪对方。女方父母也比较着急,再三催促结婚,女朋友也觉得有些问题,似乎看不到未来,于是提了分手。他很伤心,挽留却无用,最终默认。后来他告诉我,生活最无奈的是有时并不掌握在你手中,如果别人要选择,那就让他们选吧,毕竟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我才知道他不过想要给对方未来更安稳的生活,或许也想要实现那么点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于爱情,只能选择放弃。
我想这些故事都太过平凡普通,却又那么真实。就像影片里一样,男主继续搞音乐赚钱,女主继续走了她的明星梦,高兴的是他们都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遗憾的是他们为此错过了对方,安慰的是他们的支持和陪伴都写进了对方的记忆里。
总会有时候,不管余生相遇与否,属于彼此的旋律都不经意响起,恐怕这就足够了吧。
有个朋友看完电影说感觉看了部假电影,拍的是美国歌舞片,讲的是他的故事,我开玩笑说,我怎么也感觉导演是专门拍给我的一样。
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
所以这篇想写的不过是观看《爱乐之城》的所思所想,但写的总觉是废话。艺术作品,不论是电影,绘画,文学,摄影,雕塑,就像那句老掉牙的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的感知维度是不一样的,无所谓孰对孰错。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人们对艺术创作的感知能力开拓,有朋友给我说,这部电影有很多人中途离场骂骂咧咧,也有人觉得无聊乏味说不懂,还有人说感觉跟印度电影一样又舞又唱不能理喻,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大概就类似于初中那会儿美术课老师给看毕加索,大家都觉得画的是垃圾一个道理。现代中国人普遍是缺乏审美能力的,因为我们从小基本没有艺术或者说美学教育可言,无论国内外的范畴都是空白。心疼那些朋友,但贡献了票房还是可以的。
《爱乐之城》的导演兼编剧是达米恩·查泽雷,他上一部电影《爆裂鼓手》也是获奖无数,先是在圣丹斯独立电影节斩获评审团大奖,而后又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音效三项大奖,讲的主题跟《爱乐之城》的人设一样,JAZZ。导演音乐素养很高,所以《爱乐之城》里的音乐都是他和作曲家好友共同完成,因此奉献了一场听觉盛宴。
光听音乐是不够的,歌舞片是一个特殊的电影类型,它存在的形式不为中国普通观众熟悉,当然无论表现形式如何,任何一部好电影还必然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爱乐之城》的故事很传统,跟它致敬的好莱坞经典一样,甚至说有些造梦的嫌疑,尽管结局略显伤感,但过程美得有些失真,但我真的很爱这个故事。
这些年,也许每个人经历过而如今被遗忘的永恒不变的两个话题,关于梦想和爱情。这两个主题在歌舞形式的包装下多了一些浪漫的情怀,为梦想打拼的苦涩在爱情的歌声中就这么被悄无声息地掩盖,男女主都是有着明确梦想追求的人,相互支持相互陪伴,令人艳羡。这段情节唤起了我如今很少触碰的记忆,对电影的执着和热爱,习惯孤独却也不喜欢孤独,也会希望生命中出现一个人,哪怕她不懂电影,但能理解你对电影的热情并支持你,这会是多么美妙的经历。我想这便是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吧,它帮我实现了一个不曾有过的梦。在观影心理学上来说,作为观众在一个漆黑的黑匣子中做了一场欲望之梦。
很多人谈到男女主角为什么没选择继续在一起,质疑这样的故事发展。感觉这样的思维还是是被好莱坞的商业影片惯坏了,抑或是未尝过人生的无奈吧,人们关注的故事永远是戏剧冲突式的,而且还是期待圆满结局的。高斯林和石头姐最后没在一起不是太真实不过了吗?双方似乎仍旧互有情愫,男主千里迢迢飞奔通知女主去试镜,在女主老家门外再次按起熟悉的长音喇叭,鸣笛声让人误以为又是重归于好的开始,因为男主是那么在乎女主的事,那必然因为他在乎女主才对,既然如此,为何却点到为止而后又在结尾给自己的酒吧那样催泪的命名?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已经跟电影本身这个艺术载体没太大关系,跟这电影好不好也没啥关系,更多是背后承载的价值观,人生观,或者说爱情观跟许多观众产生了分歧吧。就如我现实生活中所见,许多人呈现出来的观念永远都是绝对的,单一的,不容任何纷说的。
例如,人们常说:一个人说爱另一个人,但却没在一起,那必然是这个人爱得不够深,抑或不是真爱罢了。但如果真是如此,在这部影片里我们该如何解释男主的行为呢?我们又该怎么理解女主最后就这么不痛不痒的跟男主断了联系呢?他们应该是相爱的吧,影片之前所有的内容都已经说明了一切。
然而,真实的生活不就如此。再绚烂的歌舞升平,再梦幻的洛杉矶晚霞,再柔情的钢琴对唱,也抵挡不过那么一点点的生活转折,也无法忽视我们对自身独立价值的追求。正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所写: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爱情不见得就是生活的全部吧,有时候我们总得选择或者被选择。写到这我想起了一些朋友。
朋友一,大学毕业时,前途未卜,女朋友是外省的,他跟我说过,他很想让他女朋友留在四川别走了,但却始终没有勇气说出口,抑或是说了却没有足够的底气。女朋友家境很好,回老家父母安排好工作,留四川要自己找工作。而自己家境一般,如何给女朋友一个安定的生活,那时的他毫无头绪。最终,谁也没有多说什么,没有丝毫涟漪,女朋友自然而然的离开了四川,他也自然而然的接受。后来女朋友相亲有了对象,就在结婚前的几天,给他打电话说要结婚了,他俩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如今他一年也能挣几十万,但人错过就是错过了。他保存着女朋友送他的所有东西,其中还包括一瓶过期的护手霜。
朋友二,大学处了个对象,跟女朋友在一起三四年了吧,也很爱对方。可惜工作的事业上升期导致工作占据了平时大部分生活,经常开会,下班又晚,很少时间陪对方。女方父母也比较着急,再三催促结婚,女朋友也觉得有些问题,似乎看不到未来,于是提了分手。他很伤心,挽留却无用,最终默认。后来他告诉我,生活最无奈的是有时并不掌握在你手中,如果别人要选择,那就让他们选吧,毕竟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我才知道他不过想要给对方未来更安稳的生活,或许也想要实现那么点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于爱情,只能选择放弃。
我想这些故事都太过平凡普通,却又那么真实。就像影片里一样,男主继续搞音乐赚钱,女主继续走了她的明星梦,高兴的是他们都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遗憾的是他们为此错过了对方,安慰的是他们的支持和陪伴都写进了对方的记忆里。
总会有时候,不管余生相遇与否,属于彼此的旋律都不经意响起,恐怕这就足够了吧。
有个朋友看完电影说感觉看了部假电影,拍的是美国歌舞片,讲的是他的故事,我开玩笑说,我怎么也感觉导演是专门拍给我的一样。
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