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本杂志走到尽头 | 理想照进现实
1
上周经过女报杂志社楼下时,发现福田图书馆对面的木棉花,已经在枝桠上开了一半。二月的木棉,算是开得有些早,深圳的天气,暖一阵,降温一两天,就足以把人冻得感冒发烧,让花只开一半。
2015年的木棉,是3月初开的。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时刚好要写卷首,想不出写什么,去图书馆借了一本木心的书,回来的路上,一朵木棉花掉下来砸中我,我觉得这很有点昭示春天开始的意味,于是就写进了卷首的开头。去年三月,木棉花又开的时候,我拍了一张照片,以为每年每年,都是这个景像了。
时间总是比我们想象的快,又比我们想象的牵扯得要更多。
就像2016年11月,做最后一期杂志时,我写《最后的编辑笔记》以为就是最后的告别了。2016年12月,我以为跨完年之后拿到离职赔偿就可以干干脆脆地开始新生活了,结果没有。2017年1月,我以为过完农历年这一切就可以结束了,结果2月都要过完了,这个曾经让我们付出如此多青春热血的地方,就连新的一年好好开始的宣言,都让我们不能有。
实在是有点寒心,有点狼狈,又有点无奈的。
最后一期《女报时尚》做完之后,不停的有读者问,怎么就停了呢。怎么停了都不给读者一个交待呢。这背后的事诸多曲折,无从诉说,只有以后这本杂志再也不会有了的认知是清晰的。又或者,就连我们身处其中的人,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只知道我们遭遇了什么。
2
根据海因里希法则,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如果细细想去,一切早有预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月中旬发的稿费越来越晚,先是拖到月底,甚至有拖过到下个月的时候。去年6月初的时候我去了巴厘岛,早在5月中旬就该发稿费却还没有到。我至今记得我一边在微信上和同事讨论工资什么时候发,一边在巴厘岛的市场买圣光蜡染围巾时下意识的克制,那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慌。
接着,就是没有发工资,也没有发稿费的四个月。
现在想起来,不知道那时是怎么度过的。没有一个正式的通知,告诉我们到底出了什么事,只是主任在不停地安抚,月底应该会发吧,下个月应该会发吧,然后不经意的就过了三个月。
这放在任何公司早就闹起来的事,在我们单位却异常魔幻的安静。
在2016年9月18日的时候,我在不老歌的日记里写,
“今天九一八,外面响起了警报,大家熟视无睹,有种就算灾难真的来了也无动于衷的颓废感。
工资已经三个月没发了,但同事们依然淡定的沉默。催也没有用,留下来的都是不缺钱的,然后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沉默感。不想再重新找工作,大家耗着,等一个结果。
明年的日历还是照常做,中秋收到了十多盒月饼,上班第一天,还在分发活动的茶饮,走廊上新装了监控和防盗门,一切看上去并没有衰败的迹像,但内心的干涸却一天天日益严重。一边花钱如流水,一边不能停止干活,不仅不能催稿费,还要安抚催稿费的作者,日子过得恍若奇幻剧。”
大概真的是文人脸皮薄,连去财务室问稿费什么时候发,收到的回答都好像是自己理亏一样。仿佛不发工资才是常态,去问工资的人反而俗气不正常。
3
现在想起来,最难受的是遇到作者问稿费,一边道歉,一边还要约下一期的稿子,有着稿费一定会发的承诺,但就连自己的收入什么时候能拿到都没有底。那时只敢约老作者的稿子,至少有三五年交情,知道这种情况以前从没发生过,不至于闹出来XX杂志拖欠稿费这样的新闻。(说到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作者们,没有一个人因为不发稿费而不写稿,甚至在最后一期以纪念的心都拼命想留下一点东西。我也很欣慰,最后稿费全部都发齐了,没有太对不起他们。)
直到有一天,有个同事突然在QQ大群里问,工资到底什么时候发。仿佛一下子挑破了伪装无事的窗户纸。大家都在私下小群里纷纷交换着意见,然而没有一个人继续接话。
终于,到第四个月的时候,有年轻的同事直接去了劳动局,然后之前一直推诿着不解决的新社长承诺七天之内解决,结果第二天,就补发了一个月的稿费。直到此时,我们依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为这一切过了就好了。
直到11月,才真正确定,《女报时尚》没有了,从任何一个意义上都没有了。《女报时尚》编辑部的人员,从杨小果到编辑,全部都不会留下来。这个时候,单位开始和我们商量离职赔偿,核算每个人的赔偿数额,开员工大会通知裁员,公示赔偿名单,然后,我们就像之前等工资一样,迎来了漫长的等赔偿的时间。在这中间,大家依然沉默着,只有罗尔事件时,让大家知道了我们曾经有四个月没有发工资的事实。
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依然是下个月就会解决的说辞。然后过完春节,新社长开年第一天上班时告诉我们,女报赔不起这笔钱,大家快点走吧,不要耽误自己的前程。
真是又悲哀,又苍凉。这个我们曾经以热血和梦想相报的地方,这个即使发不出工资我们也一直坚守不愿让它抹黑的地方,到最后终于露出了最难看的流氓嘴脸。
4
当一个纸媒走到尽头时,它的样子,通常是不好看的。
我发出这样的感叹时,是在去年11月时《京华时报》发出停刊消息时。当时京华时报的员工不服一纸通知,集体提交声讨时,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报导的一个公众号在写完事件之后,评论这些员工,纸媒气数已尽,不要留恋旧时代,应该往前看。
真真的是重点不清,是非不分。时代,是太官冕堂皇的说辞,悲剧又诗意,但有时还真怪不到它那里去。
每一个纸媒倒闭时,我其实都会唇亡齿寒兔死狐悲一阵,不久后《大众软件》传出要众筹做最后一期的消息,我一边感叹幸好我们最后不至如此,又暗暗担心,我们的后续会比这样还要糟糕。
一个月之后,《京华时报》传来还是不停刊的消息,我和同在媒体的好友聊,那些说停刊的杂志,好像最后又悄无声息地回来了。好友说这正常,杂志会消亡,刊号永远存在,而至少在现在,刊号还是能卖钱的东西。
它后续会变成什么样,全看造化了。运气好的改头换面,和之前杂志完全无关,分割清晰;运气不好的,还要借前杂志的名来招揽读者,结果挂羊头卖狗肉,前面杂志死了还不够,还要被后者继续败坏名声。
所以,无论是停刊,休刊,都只是措词不同而已。我唯一能清楚告知的事实是,《女报时尚》结束了——从灵魂到肉体。在某种程度上,能干净地结束在这里,是它的幸运。
无论之后赔偿如何,单位如何,人事如何,都与《女报时尚》这本杂志无关,与我们的青春记忆无关,与我们曾经的感动和梦想无关。所有难看的样子,我都希望和它没有关系。
这大概是对于这本杂志,我最后的初心。
----------------------------------------------------------------
你看那一点微茫的快乐
前年木棉花开时写的字,去年花开时拍的图。
上周经过女报杂志社楼下时,发现福田图书馆对面的木棉花,已经在枝桠上开了一半。二月的木棉,算是开得有些早,深圳的天气,暖一阵,降温一两天,就足以把人冻得感冒发烧,让花只开一半。
2015年的木棉,是3月初开的。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时刚好要写卷首,想不出写什么,去图书馆借了一本木心的书,回来的路上,一朵木棉花掉下来砸中我,我觉得这很有点昭示春天开始的意味,于是就写进了卷首的开头。去年三月,木棉花又开的时候,我拍了一张照片,以为每年每年,都是这个景像了。
时间总是比我们想象的快,又比我们想象的牵扯得要更多。
就像2016年11月,做最后一期杂志时,我写《最后的编辑笔记》以为就是最后的告别了。2016年12月,我以为跨完年之后拿到离职赔偿就可以干干脆脆地开始新生活了,结果没有。2017年1月,我以为过完农历年这一切就可以结束了,结果2月都要过完了,这个曾经让我们付出如此多青春热血的地方,就连新的一年好好开始的宣言,都让我们不能有。
实在是有点寒心,有点狼狈,又有点无奈的。
最后一期《女报时尚》做完之后,不停的有读者问,怎么就停了呢。怎么停了都不给读者一个交待呢。这背后的事诸多曲折,无从诉说,只有以后这本杂志再也不会有了的认知是清晰的。又或者,就连我们身处其中的人,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只知道我们遭遇了什么。
2
根据海因里希法则,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如果细细想去,一切早有预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月中旬发的稿费越来越晚,先是拖到月底,甚至有拖过到下个月的时候。去年6月初的时候我去了巴厘岛,早在5月中旬就该发稿费却还没有到。我至今记得我一边在微信上和同事讨论工资什么时候发,一边在巴厘岛的市场买圣光蜡染围巾时下意识的克制,那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慌。
接着,就是没有发工资,也没有发稿费的四个月。
现在想起来,不知道那时是怎么度过的。没有一个正式的通知,告诉我们到底出了什么事,只是主任在不停地安抚,月底应该会发吧,下个月应该会发吧,然后不经意的就过了三个月。
这放在任何公司早就闹起来的事,在我们单位却异常魔幻的安静。
在2016年9月18日的时候,我在不老歌的日记里写,
“今天九一八,外面响起了警报,大家熟视无睹,有种就算灾难真的来了也无动于衷的颓废感。
工资已经三个月没发了,但同事们依然淡定的沉默。催也没有用,留下来的都是不缺钱的,然后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沉默感。不想再重新找工作,大家耗着,等一个结果。
明年的日历还是照常做,中秋收到了十多盒月饼,上班第一天,还在分发活动的茶饮,走廊上新装了监控和防盗门,一切看上去并没有衰败的迹像,但内心的干涸却一天天日益严重。一边花钱如流水,一边不能停止干活,不仅不能催稿费,还要安抚催稿费的作者,日子过得恍若奇幻剧。”
大概真的是文人脸皮薄,连去财务室问稿费什么时候发,收到的回答都好像是自己理亏一样。仿佛不发工资才是常态,去问工资的人反而俗气不正常。
3
现在想起来,最难受的是遇到作者问稿费,一边道歉,一边还要约下一期的稿子,有着稿费一定会发的承诺,但就连自己的收入什么时候能拿到都没有底。那时只敢约老作者的稿子,至少有三五年交情,知道这种情况以前从没发生过,不至于闹出来XX杂志拖欠稿费这样的新闻。(说到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作者们,没有一个人因为不发稿费而不写稿,甚至在最后一期以纪念的心都拼命想留下一点东西。我也很欣慰,最后稿费全部都发齐了,没有太对不起他们。)
直到有一天,有个同事突然在QQ大群里问,工资到底什么时候发。仿佛一下子挑破了伪装无事的窗户纸。大家都在私下小群里纷纷交换着意见,然而没有一个人继续接话。
终于,到第四个月的时候,有年轻的同事直接去了劳动局,然后之前一直推诿着不解决的新社长承诺七天之内解决,结果第二天,就补发了一个月的稿费。直到此时,我们依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为这一切过了就好了。
直到11月,才真正确定,《女报时尚》没有了,从任何一个意义上都没有了。《女报时尚》编辑部的人员,从杨小果到编辑,全部都不会留下来。这个时候,单位开始和我们商量离职赔偿,核算每个人的赔偿数额,开员工大会通知裁员,公示赔偿名单,然后,我们就像之前等工资一样,迎来了漫长的等赔偿的时间。在这中间,大家依然沉默着,只有罗尔事件时,让大家知道了我们曾经有四个月没有发工资的事实。
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依然是下个月就会解决的说辞。然后过完春节,新社长开年第一天上班时告诉我们,女报赔不起这笔钱,大家快点走吧,不要耽误自己的前程。
真是又悲哀,又苍凉。这个我们曾经以热血和梦想相报的地方,这个即使发不出工资我们也一直坚守不愿让它抹黑的地方,到最后终于露出了最难看的流氓嘴脸。
4
当一个纸媒走到尽头时,它的样子,通常是不好看的。
我发出这样的感叹时,是在去年11月时《京华时报》发出停刊消息时。当时京华时报的员工不服一纸通知,集体提交声讨时,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报导的一个公众号在写完事件之后,评论这些员工,纸媒气数已尽,不要留恋旧时代,应该往前看。
真真的是重点不清,是非不分。时代,是太官冕堂皇的说辞,悲剧又诗意,但有时还真怪不到它那里去。
每一个纸媒倒闭时,我其实都会唇亡齿寒兔死狐悲一阵,不久后《大众软件》传出要众筹做最后一期的消息,我一边感叹幸好我们最后不至如此,又暗暗担心,我们的后续会比这样还要糟糕。
一个月之后,《京华时报》传来还是不停刊的消息,我和同在媒体的好友聊,那些说停刊的杂志,好像最后又悄无声息地回来了。好友说这正常,杂志会消亡,刊号永远存在,而至少在现在,刊号还是能卖钱的东西。
它后续会变成什么样,全看造化了。运气好的改头换面,和之前杂志完全无关,分割清晰;运气不好的,还要借前杂志的名来招揽读者,结果挂羊头卖狗肉,前面杂志死了还不够,还要被后者继续败坏名声。
所以,无论是停刊,休刊,都只是措词不同而已。我唯一能清楚告知的事实是,《女报时尚》结束了——从灵魂到肉体。在某种程度上,能干净地结束在这里,是它的幸运。
无论之后赔偿如何,单位如何,人事如何,都与《女报时尚》这本杂志无关,与我们的青春记忆无关,与我们曾经的感动和梦想无关。所有难看的样子,我都希望和它没有关系。
这大概是对于这本杂志,我最后的初心。
----------------------------------------------------------------
你看那一点微茫的快乐
前年木棉花开时写的字,去年花开时拍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