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松关
独松关,是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抵御北方敌兵的重要关隘。同治版《安吉县志·古迹》载:“独松关,宋建炎间(1127-1130)兵起,垒石为关,名曰独松关。”
现在知道这个地方的人已经不多了吧,记得我是从一本吴昌硕的传记里看到过,大约知道其位置。上面这些文字,是百度百科里找来的,另外,据说水浒传中,宋江率军攻打方腊也经过独松关,战后收拾董平,张清,周通三人骨骸,葬于此地。网上还找到的介绍,说是自唐至清在独松关发生的战事不下十次。清咸丰十年,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李世贤曾多次出入独松关与清军周旋;同治三年,太平军晚期将领列王徐郎、佑王李远继,也多次凭借独松关,与清军和民团激战。现距关五华里有地名“大白地”者,据说就是清军大败太平军的地方,“大白地”原名应是“大败地”。至今还常有人在河滩挖出锈烂的刀、矛、剑、戟。。。。。总之是一个传奇之地吧。
下了径山,过四岭山库,经鸬鸟,至百丈。我开始探寻之旅。到百丈后,往釜托寺方向,先去探访了一下这座唐代的古刹。由于实在是深入山中,这座古寺显得有点冷清,不过门前的几棵苍劲的古松显示出它曾有的风光,毕竟,这儿离古驿道,离独松关,非常的近。釜托寺属余杭,而独松关属安吉,两地的交界处有一段山路还是土路,行车异常艰难。几次问路,终于觅得此关。若不是当地村民指点,还真难找到,原来曾经刀光剑影的关隘,如今静静地卧在一民居后。
以下文字,依然来自网上,算是给我的独松关之行,凭添一份想像吧。
独松关的地理形势险要,关后是高峻的独松岭,岭上满是苍松翠竹。两条从独松岭上前伸出来的山脉,如同两条巨人的臂膊,将独松关抱在其中。关墙全由大石砌成。据清人编的安吉县志上说:关墙之上原有箭楼,关内有兵营6间。关墙长约60米,厚10米。关墙横跨湍急的独松涧,衔联左右两条高峻的山脉。沿山涧右侧是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直通关门。关门如洞,深十米,高约三米,宽不足一米,只能容一人通过。洞顶中部开有两米长、一米宽的天窗。此天窗极有创意,平时可给关洞内透光,战时敌人进入关洞内,守兵可从头顶上袭击之,使敌人无处躲避,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而如今,关上的古松早已不在,关上的箭楼更难觅其踪影,连石砌的关墙也在修独松岭公路时被拆除了一半,现只剩独松涧右边的一半了,关内的兵营遗址被辟成了堆放竹木的场地。独松关已没有了昔日的雄关气势。幸而独松关的关门还在,后人补刻的“独松关”三字还依稀可见。昔日的雄关峻岭,已日趋暗淡,而如今独松岭下正在修建水库,水库建成后,这条古时浙西北地区南通杭州的交通要道将从此断绝,这座“中华名关”将更加沉寂。只有当了解安吉历史或熟读《水浒传》的游人登上断关残墙,当山风掠过独松关时,听着竹浪的呼啸,松涛的轰鸣,才会联想到此地曾是鼓角争鸣的古战场,依稀能想见独松关昔日的雄姿。
据当地村民说,每当盛夏,这石砌的关隘里清凉无比,我想,这儿是古战场,阴气重,是肯定地。
![]() |
现在知道这个地方的人已经不多了吧,记得我是从一本吴昌硕的传记里看到过,大约知道其位置。上面这些文字,是百度百科里找来的,另外,据说水浒传中,宋江率军攻打方腊也经过独松关,战后收拾董平,张清,周通三人骨骸,葬于此地。网上还找到的介绍,说是自唐至清在独松关发生的战事不下十次。清咸丰十年,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李世贤曾多次出入独松关与清军周旋;同治三年,太平军晚期将领列王徐郎、佑王李远继,也多次凭借独松关,与清军和民团激战。现距关五华里有地名“大白地”者,据说就是清军大败太平军的地方,“大白地”原名应是“大败地”。至今还常有人在河滩挖出锈烂的刀、矛、剑、戟。。。。。总之是一个传奇之地吧。
下了径山,过四岭山库,经鸬鸟,至百丈。我开始探寻之旅。到百丈后,往釜托寺方向,先去探访了一下这座唐代的古刹。由于实在是深入山中,这座古寺显得有点冷清,不过门前的几棵苍劲的古松显示出它曾有的风光,毕竟,这儿离古驿道,离独松关,非常的近。釜托寺属余杭,而独松关属安吉,两地的交界处有一段山路还是土路,行车异常艰难。几次问路,终于觅得此关。若不是当地村民指点,还真难找到,原来曾经刀光剑影的关隘,如今静静地卧在一民居后。
以下文字,依然来自网上,算是给我的独松关之行,凭添一份想像吧。
独松关的地理形势险要,关后是高峻的独松岭,岭上满是苍松翠竹。两条从独松岭上前伸出来的山脉,如同两条巨人的臂膊,将独松关抱在其中。关墙全由大石砌成。据清人编的安吉县志上说:关墙之上原有箭楼,关内有兵营6间。关墙长约60米,厚10米。关墙横跨湍急的独松涧,衔联左右两条高峻的山脉。沿山涧右侧是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直通关门。关门如洞,深十米,高约三米,宽不足一米,只能容一人通过。洞顶中部开有两米长、一米宽的天窗。此天窗极有创意,平时可给关洞内透光,战时敌人进入关洞内,守兵可从头顶上袭击之,使敌人无处躲避,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而如今,关上的古松早已不在,关上的箭楼更难觅其踪影,连石砌的关墙也在修独松岭公路时被拆除了一半,现只剩独松涧右边的一半了,关内的兵营遗址被辟成了堆放竹木的场地。独松关已没有了昔日的雄关气势。幸而独松关的关门还在,后人补刻的“独松关”三字还依稀可见。昔日的雄关峻岭,已日趋暗淡,而如今独松岭下正在修建水库,水库建成后,这条古时浙西北地区南通杭州的交通要道将从此断绝,这座“中华名关”将更加沉寂。只有当了解安吉历史或熟读《水浒传》的游人登上断关残墙,当山风掠过独松关时,听着竹浪的呼啸,松涛的轰鸣,才会联想到此地曾是鼓角争鸣的古战场,依稀能想见独松关昔日的雄姿。
据当地村民说,每当盛夏,这石砌的关隘里清凉无比,我想,这儿是古战场,阴气重,是肯定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