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必修课(一)
男闺蜜的朋友圈有天突然更了一大段长文,很不像他风格。读完之后,我跑到公司的洗手间大哭了一场,抽抽噎噎地给他发短信说,等我回去一定陪他喝一场。
他最爱的奶奶去世了。我见过那个可爱的老人很多次,真的很可爱。
悲伤难过了很久。想起了我去世的爷爷和外婆,想起几年前我堂哥结婚时我妈还被邀请去铺床,因为铺床的必须是所谓的福禄人,条件之一就是要家中四位老人都健在。如今,她再也不会收到这样的邀约了。
我对爷爷的感情很复杂。我爷爷是典型的封建式大家长,在家中的威严不容置疑,说一不二。作为他村里唯一一个跑到城里生活还生活得很好的人,他无疑是骄傲自豪的。他遵循着最传统的旧式想法,兄弟姐妹间应该互相帮助,最好能够均贫富,让大家都过得好。他最喜欢的就是全家老小聚在一起和乐融融的吃饭,一派祥和景象。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团聚多少有些强迫的意味在,但得益于此,这一顿顿的饭确实是我儿时最温暖的回忆之一,也让身为独生子女的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感到太孤独。如今,我已经有6年没有在家过过年,过年于我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那种一大家子团聚的日子已经不会再有。
爸爸曾经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想南下到广州工作,所有的事都联系好了,结果通知他去报到的信寄到家里时被我爷爷截胡了,然后爷爷偷偷藏起了信,因为他不想我爸爸离家太远。此事最后不了了之。我不知道当年我爸爸没有收到期待中的信时是怎样的心情,也不知道爷爷在很多年之后告诉爸爸他当年藏信的事时,爸爸心中是否有一丝怨恨。但至少我看不出一丝一毫来,爸爸是家中四个兄弟姐妹中最奉献的一个,对父母的孝心和对兄弟姐妹的爱护之心似乎无穷无尽。
我一直很好奇这种家中有多个子女时,每个子女的心理状态和心路历程,以及父母对于每个子女的看法。在我的想法里,偏心应该是很难避免的一件事。通常来说,长子是最受重视的,幼子是最受宠的,处在中间的就只能用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刷着存在感和赢得重视,或叛逆,或奉献,或优秀。身为家中的老二,爸爸选的途径大概是努力变得优秀的同时,全心全意的为大家奉献。不论多难多零碎多不合常理逻辑的事,只要爷爷开口,爸爸必然全力做到,做不到了还会心怀愧疚,像做错了事的小孩一样。伯父的篓子要收拾,姑姑的问题要解决,叔叔的心情要顾及,更不用说我表哥是个高考考200分的问题少年,而我爸硬是把他从初中高中保驾护航到了大专,他撂挑子不读了之后还负责给他找了各行各业的工作,然后被他以千奇百怪的理由翘掉。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觉得疲惫过,或者觉得家里的这些人都太不省心过。我从没听到过他任何一句抱怨。
随着年岁渐长,爷爷对家中人和事的控制力都在降低。我有时能感觉到他心中对于失控的恐惧和惶然,因为失控意味着失去威严,失控意味着年岁老去,失控意味着死亡触手可及。他能驱使控制的人越来越少,但只有我爸爸还始终如一的听话奉献着,而他的偏执和暴戾也在变本加厉。我有时是怨恨他的,恨他如此偏心,恨他看不到我爸爸的辛苦,恨他对我爸爸的薄情寡义。我只能庆幸我是独生子女。
反过来,爷爷看我的心情大概也很复杂。他必然是爱重男孙的,他对身为长孙的堂哥的爱护和看重溢于言表,毫不加掩饰。但我作为唯一的最年幼的孙女,也并没有感觉到过他对我的轻视或者不喜。我8岁的时候曾经给爷爷写了封信,控诉他的专横和霸道。他当时在家庭聚会时笑着拿出那封信扬了扬,说我这辈子还是第一次有人当面说我专横霸道,而这样的话还来自于我的孙女。我解读不出他当时的笑意背后藏着怎样的情绪,也许是感念于我的勇敢,也许是不屑于我的挑衅。但我确实也是我家最叛逆的一个,至少在高考完后,我没有听他的话留在附近的城市。我随着自己的心愿走了很远很远,而如今更是隔了整个太平洋。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和爸爸都不在他身边,最终也没能赶着见到最后一面。我妈说,最后几天的时候,爷爷的意识已经很不清醒了,只是有一天突然在病床上喊我和我爸的名字,说,你们回来了。大概三十分钟后,又突然说,你们吃完饭就走吧。
这样也好,至少在他心里,我们陪他吃了最后一顿饭。希望这顿饭是他一直期待的景象。
爷爷家有个小小的后院,是我儿时的乐园。院里曾经种满了葡萄,我还记得那些夏日午后葡萄架透过来的斑驳光影,慵懒、明快、生机勃勃。还有两株硕大的山茶。每年爷爷生日的时候,都正是茶花开花的时候,红艳艳,很是吉祥。今年回去,山茶依然还在,抽出很多花骨朵来,看着马上就会要繁盛的样子。光阴荏苒,这两树山茶倒是比人更守时,每年帮他庆贺生辰。
爷爷的去世让我有种家族分崩离析的感觉。独生子女本来就无法体会亲兄弟姐妹之间的那种牵绊,而老人不在了,爸爸的那些兄弟姐妹也是各自过自己的小日子去了,毕竟也都是到了做爷爷奶奶的年纪,都还有自己的一大家子要操心。曾经的那种类似大宅院生活的相聚再也不会有了。而我也已经走得太远,回不去了。
只能怀念。
他最爱的奶奶去世了。我见过那个可爱的老人很多次,真的很可爱。
悲伤难过了很久。想起了我去世的爷爷和外婆,想起几年前我堂哥结婚时我妈还被邀请去铺床,因为铺床的必须是所谓的福禄人,条件之一就是要家中四位老人都健在。如今,她再也不会收到这样的邀约了。
我对爷爷的感情很复杂。我爷爷是典型的封建式大家长,在家中的威严不容置疑,说一不二。作为他村里唯一一个跑到城里生活还生活得很好的人,他无疑是骄傲自豪的。他遵循着最传统的旧式想法,兄弟姐妹间应该互相帮助,最好能够均贫富,让大家都过得好。他最喜欢的就是全家老小聚在一起和乐融融的吃饭,一派祥和景象。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团聚多少有些强迫的意味在,但得益于此,这一顿顿的饭确实是我儿时最温暖的回忆之一,也让身为独生子女的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感到太孤独。如今,我已经有6年没有在家过过年,过年于我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那种一大家子团聚的日子已经不会再有。
爸爸曾经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想南下到广州工作,所有的事都联系好了,结果通知他去报到的信寄到家里时被我爷爷截胡了,然后爷爷偷偷藏起了信,因为他不想我爸爸离家太远。此事最后不了了之。我不知道当年我爸爸没有收到期待中的信时是怎样的心情,也不知道爷爷在很多年之后告诉爸爸他当年藏信的事时,爸爸心中是否有一丝怨恨。但至少我看不出一丝一毫来,爸爸是家中四个兄弟姐妹中最奉献的一个,对父母的孝心和对兄弟姐妹的爱护之心似乎无穷无尽。
我一直很好奇这种家中有多个子女时,每个子女的心理状态和心路历程,以及父母对于每个子女的看法。在我的想法里,偏心应该是很难避免的一件事。通常来说,长子是最受重视的,幼子是最受宠的,处在中间的就只能用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刷着存在感和赢得重视,或叛逆,或奉献,或优秀。身为家中的老二,爸爸选的途径大概是努力变得优秀的同时,全心全意的为大家奉献。不论多难多零碎多不合常理逻辑的事,只要爷爷开口,爸爸必然全力做到,做不到了还会心怀愧疚,像做错了事的小孩一样。伯父的篓子要收拾,姑姑的问题要解决,叔叔的心情要顾及,更不用说我表哥是个高考考200分的问题少年,而我爸硬是把他从初中高中保驾护航到了大专,他撂挑子不读了之后还负责给他找了各行各业的工作,然后被他以千奇百怪的理由翘掉。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觉得疲惫过,或者觉得家里的这些人都太不省心过。我从没听到过他任何一句抱怨。
随着年岁渐长,爷爷对家中人和事的控制力都在降低。我有时能感觉到他心中对于失控的恐惧和惶然,因为失控意味着失去威严,失控意味着年岁老去,失控意味着死亡触手可及。他能驱使控制的人越来越少,但只有我爸爸还始终如一的听话奉献着,而他的偏执和暴戾也在变本加厉。我有时是怨恨他的,恨他如此偏心,恨他看不到我爸爸的辛苦,恨他对我爸爸的薄情寡义。我只能庆幸我是独生子女。
反过来,爷爷看我的心情大概也很复杂。他必然是爱重男孙的,他对身为长孙的堂哥的爱护和看重溢于言表,毫不加掩饰。但我作为唯一的最年幼的孙女,也并没有感觉到过他对我的轻视或者不喜。我8岁的时候曾经给爷爷写了封信,控诉他的专横和霸道。他当时在家庭聚会时笑着拿出那封信扬了扬,说我这辈子还是第一次有人当面说我专横霸道,而这样的话还来自于我的孙女。我解读不出他当时的笑意背后藏着怎样的情绪,也许是感念于我的勇敢,也许是不屑于我的挑衅。但我确实也是我家最叛逆的一个,至少在高考完后,我没有听他的话留在附近的城市。我随着自己的心愿走了很远很远,而如今更是隔了整个太平洋。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和爸爸都不在他身边,最终也没能赶着见到最后一面。我妈说,最后几天的时候,爷爷的意识已经很不清醒了,只是有一天突然在病床上喊我和我爸的名字,说,你们回来了。大概三十分钟后,又突然说,你们吃完饭就走吧。
这样也好,至少在他心里,我们陪他吃了最后一顿饭。希望这顿饭是他一直期待的景象。
爷爷家有个小小的后院,是我儿时的乐园。院里曾经种满了葡萄,我还记得那些夏日午后葡萄架透过来的斑驳光影,慵懒、明快、生机勃勃。还有两株硕大的山茶。每年爷爷生日的时候,都正是茶花开花的时候,红艳艳,很是吉祥。今年回去,山茶依然还在,抽出很多花骨朵来,看着马上就会要繁盛的样子。光阴荏苒,这两树山茶倒是比人更守时,每年帮他庆贺生辰。
爷爷的去世让我有种家族分崩离析的感觉。独生子女本来就无法体会亲兄弟姐妹之间的那种牵绊,而老人不在了,爸爸的那些兄弟姐妹也是各自过自己的小日子去了,毕竟也都是到了做爷爷奶奶的年纪,都还有自己的一大家子要操心。曾经的那种类似大宅院生活的相聚再也不会有了。而我也已经走得太远,回不去了。
只能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