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我们的生命/工作没有明天
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生命可能突然中止,工作可能突然失去。
然而,很多人都觉得这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虽然新闻电视每天都在上演生离死别,似乎很远,所以无法体会,包括我自己。但在经历过失去至亲至爱后,才亲身经历原来生命是如此脆弱,如此无常。谁都可能没有明天。在不知道下一秒会怎样的焦虑中,我不停的思考,活着究竟是为何,生而为人,却没有什么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中止后,什么也带不走。那为何要在这世上,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或许是为了家人吧,为了孩子,为了让她具备生存在这世上的一切能力,我需要从方方面面培养她,培养她获取幸福的能力,培养她自理自立的能力,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她洞察一切的能力,而培养她,并不是一味的说教,说不如做,而是言传身教,我需要把自己转变为有这样能力的人,才能潜移默化的将这些基因传输给她。
或许活着是为了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体会到爱和幸福,那一缕暖暖的阳光,和孩子开怀的大笑,足以让我热泪盈眶,让我感受到活着真好。
变数永远大于定数,如同生命一样,职业生涯也同样充满了无常。大企业员工,很多人都会本本分分的干上十多年,觉得手中的工作得心应手,无人可替,然而,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这样做只是把1年的事情复制了2年,4年,8年,那不是真正的工作。时间久了,路越走越窄,人们不知所措,一边抱怨公司温水煮青蛙,没有培养只有压榨,一边也只能没有功劳得有苦劳,靠加班耗时间显得自己很辛苦。可悲的是,天平的另一头,期望变好,急于甩掉负担的企业也是这样的想法,觉得老人无用,工资高效率低,没有贡献只有索要,如何取精华去糟粕,确实成了天大的难题。然而,制定这个选择规则的人就是精华么?管理干部认为的精英就是精英么?管理干部也有求才若渴型.也有明哲保身型,有的希望下属出色,自诩为伯乐,求才若渴,桃李天下,有的从源头上招来的属下就不会比自己强,如此才会显得自己强,而且这样的循环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所以能想出靠加班来排名淘汰的方案也是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姿态了吧。
庞大的企业就像一个无机体,每个人在其中都迷失了方向,这个不行就这样吧,那个错了凑合凑合呗,谁也不会为压倒稻草堆的最后一个稻草而负责。如果企业中的每个人都随时存在着危机感,不满足于每天做同样的事情,不让事情都凑合过去,最终让自己的能力萧然殆尽,如果每个人都想着若然有一天我离开这里,我可以留下什么证明曾经的存在,都想着,我尚且还在这里,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我想这答案绝不是某一个文档,某一份岗位,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状态。如同活在这世上一样,我们既然存在着,就让这每一天的存在有意义,不要放弃真正的工作,不要放弃自己的家庭,这两者是我们活在世上的重要理由。
企业对家庭关注度普遍不高,希望员工24小时扑在工作上,管理者更是多为工作狂,对家庭关注甚少,然后在成功时,表扬一句谢谢家人们在背后无私的支持。这一句不能代替时间,当你没了,公司不会怎样,而家庭则永久的失去了一个角色,公司的角色可以补充,家庭的角色永久性的无法弥补。要知道人们对家庭的关注,决定了下一代的心理建设,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处理各类问题的方法就会更好,企业也是靠人撑起来的,每一个人都更聪明,更合作,更懂得沟通交流,那企业不就会更好么?脑补下这个循环的反向是怎样?要知道现在那么多成人的问题源于原生家庭,而这个原生家庭,就是我们现在孩子未来的原生家庭啊。
shelley于2017年2月22日凌晨,有感于近期的一些新闻的随想。
然而,很多人都觉得这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虽然新闻电视每天都在上演生离死别,似乎很远,所以无法体会,包括我自己。但在经历过失去至亲至爱后,才亲身经历原来生命是如此脆弱,如此无常。谁都可能没有明天。在不知道下一秒会怎样的焦虑中,我不停的思考,活着究竟是为何,生而为人,却没有什么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中止后,什么也带不走。那为何要在这世上,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或许是为了家人吧,为了孩子,为了让她具备生存在这世上的一切能力,我需要从方方面面培养她,培养她获取幸福的能力,培养她自理自立的能力,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她洞察一切的能力,而培养她,并不是一味的说教,说不如做,而是言传身教,我需要把自己转变为有这样能力的人,才能潜移默化的将这些基因传输给她。
或许活着是为了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体会到爱和幸福,那一缕暖暖的阳光,和孩子开怀的大笑,足以让我热泪盈眶,让我感受到活着真好。
变数永远大于定数,如同生命一样,职业生涯也同样充满了无常。大企业员工,很多人都会本本分分的干上十多年,觉得手中的工作得心应手,无人可替,然而,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这样做只是把1年的事情复制了2年,4年,8年,那不是真正的工作。时间久了,路越走越窄,人们不知所措,一边抱怨公司温水煮青蛙,没有培养只有压榨,一边也只能没有功劳得有苦劳,靠加班耗时间显得自己很辛苦。可悲的是,天平的另一头,期望变好,急于甩掉负担的企业也是这样的想法,觉得老人无用,工资高效率低,没有贡献只有索要,如何取精华去糟粕,确实成了天大的难题。然而,制定这个选择规则的人就是精华么?管理干部认为的精英就是精英么?管理干部也有求才若渴型.也有明哲保身型,有的希望下属出色,自诩为伯乐,求才若渴,桃李天下,有的从源头上招来的属下就不会比自己强,如此才会显得自己强,而且这样的循环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所以能想出靠加班来排名淘汰的方案也是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姿态了吧。
庞大的企业就像一个无机体,每个人在其中都迷失了方向,这个不行就这样吧,那个错了凑合凑合呗,谁也不会为压倒稻草堆的最后一个稻草而负责。如果企业中的每个人都随时存在着危机感,不满足于每天做同样的事情,不让事情都凑合过去,最终让自己的能力萧然殆尽,如果每个人都想着若然有一天我离开这里,我可以留下什么证明曾经的存在,都想着,我尚且还在这里,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我想这答案绝不是某一个文档,某一份岗位,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状态。如同活在这世上一样,我们既然存在着,就让这每一天的存在有意义,不要放弃真正的工作,不要放弃自己的家庭,这两者是我们活在世上的重要理由。
企业对家庭关注度普遍不高,希望员工24小时扑在工作上,管理者更是多为工作狂,对家庭关注甚少,然后在成功时,表扬一句谢谢家人们在背后无私的支持。这一句不能代替时间,当你没了,公司不会怎样,而家庭则永久的失去了一个角色,公司的角色可以补充,家庭的角色永久性的无法弥补。要知道人们对家庭的关注,决定了下一代的心理建设,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处理各类问题的方法就会更好,企业也是靠人撑起来的,每一个人都更聪明,更合作,更懂得沟通交流,那企业不就会更好么?脑补下这个循环的反向是怎样?要知道现在那么多成人的问题源于原生家庭,而这个原生家庭,就是我们现在孩子未来的原生家庭啊。
shelley于2017年2月22日凌晨,有感于近期的一些新闻的随想。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