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读三国志明帝少帝纪
首先要给明帝平个反,魏国不是在他手上亡的,也不是他的养子少帝。
对明帝曹叡最深的印象有两点:这人绝对比他爹要迷信啊,有点预兆就改国号,换纪年,在位没几年就换了三个,太和到青龙再到景初。还有就是他特别喜欢大赦天下,一连赦了好几次,对孤寡也是和之前一样的由官府照顾。他还喜欢听审,让天下人的冤情都要报到他这里来,对人命也是比较重视的。
文帝时期蜀国基本没有什么动作,到了明帝时期倒是开始活动了,但是有司马懿在就一次也没有赢过,待孔明先生病死军中,蜀国大概也就彻底没落了,但是孙权还在负隅顽抗,只是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军事上真的是一个司马懿就够了,不明白曹操为何一辈子也没重用他。而且感觉司马懿简直就是曹操的翻版,在外履历战功,在内加官晋爵,要是再长命点,估计也能建立政权了。
明帝时期也是死人灾祸不断,怨不得他那么迷信,生个儿子还给夭折了。而且曹家人也是一个比一个短命啊!
书中提到他发行了五铢钱,不知道是继续他爹的,还是只是复用。
在选人才方面他比较崇尚儒家,也比他爹要严苛。
再说少帝曹芳,那绝对是临危受命,前一天当太子,第二天就当皇帝了。也是年纪小,他往往是学到什么就用于政令,也有大臣劝谏,不过连同辅佐他的曹爽都让司马懿给一勺烩了。可能是年纪小,根基不稳,立场不够坚定吧。
和明帝一样,也是喜欢封官,还有专门追封表彰一些死人,要活人向他们学习。
他这个皇帝也是当得悲催,岳父要害他,皇太后一句话就把他罢免了,到底不是亲生的啊!
这两篇里有两个地方特别有意思,一时明帝封了燕王曹宇为大将军,结果三天后就罢免了,换了曹爽。这个曹宇到底干了什么,才三天就下课了。
看了裴注,这个曹宇实在悲催,就下殿叫人的功夫,就被刘放进了谗言给免了。理由是藩王不得辅政,他佣兵南面,直接就给免了,还不能留在这里。也太点背了!
还有少帝时期,嘉平四年五月在京师兵器仓库的房顶上发现了两条鱼,陈寿先生为什么要在这专门记一笔,有什么深意呢?
看了裴注,没太懂,好像是说孙权之前修的堤坝坏了,诸葛恪和司马师打仗,诸葛诞献计,因为河水内侵,灌进吴地上游,挑精兵攻江陵和武昌,可以成功。司马听了他的建议,至于后来有没有打赢就不知道了。
至此四代还没有完,不过应该是要完在曹髦手上了,明天继续吧。
对明帝曹叡最深的印象有两点:这人绝对比他爹要迷信啊,有点预兆就改国号,换纪年,在位没几年就换了三个,太和到青龙再到景初。还有就是他特别喜欢大赦天下,一连赦了好几次,对孤寡也是和之前一样的由官府照顾。他还喜欢听审,让天下人的冤情都要报到他这里来,对人命也是比较重视的。
文帝时期蜀国基本没有什么动作,到了明帝时期倒是开始活动了,但是有司马懿在就一次也没有赢过,待孔明先生病死军中,蜀国大概也就彻底没落了,但是孙权还在负隅顽抗,只是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军事上真的是一个司马懿就够了,不明白曹操为何一辈子也没重用他。而且感觉司马懿简直就是曹操的翻版,在外履历战功,在内加官晋爵,要是再长命点,估计也能建立政权了。
明帝时期也是死人灾祸不断,怨不得他那么迷信,生个儿子还给夭折了。而且曹家人也是一个比一个短命啊!
书中提到他发行了五铢钱,不知道是继续他爹的,还是只是复用。
在选人才方面他比较崇尚儒家,也比他爹要严苛。
再说少帝曹芳,那绝对是临危受命,前一天当太子,第二天就当皇帝了。也是年纪小,他往往是学到什么就用于政令,也有大臣劝谏,不过连同辅佐他的曹爽都让司马懿给一勺烩了。可能是年纪小,根基不稳,立场不够坚定吧。
和明帝一样,也是喜欢封官,还有专门追封表彰一些死人,要活人向他们学习。
他这个皇帝也是当得悲催,岳父要害他,皇太后一句话就把他罢免了,到底不是亲生的啊!
这两篇里有两个地方特别有意思,一时明帝封了燕王曹宇为大将军,结果三天后就罢免了,换了曹爽。这个曹宇到底干了什么,才三天就下课了。
看了裴注,这个曹宇实在悲催,就下殿叫人的功夫,就被刘放进了谗言给免了。理由是藩王不得辅政,他佣兵南面,直接就给免了,还不能留在这里。也太点背了!
还有少帝时期,嘉平四年五月在京师兵器仓库的房顶上发现了两条鱼,陈寿先生为什么要在这专门记一笔,有什么深意呢?
看了裴注,没太懂,好像是说孙权之前修的堤坝坏了,诸葛恪和司马师打仗,诸葛诞献计,因为河水内侵,灌进吴地上游,挑精兵攻江陵和武昌,可以成功。司马听了他的建议,至于后来有没有打赢就不知道了。
至此四代还没有完,不过应该是要完在曹髦手上了,明天继续吧。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