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 | 《快乐王子》:爱始于心碎

阅读《快乐王子》就像注视一匹飘动的丝绸,因随风起落的弧线而神驰心醉,连抖落的灰尘也成为美的观感,忘记了它并非快乐的童话:一只自由浪漫的燕子遇见了一个多愁善感的王子,王子为了帮助穷人而一无所有,而燕子则选择留下陪伴王子,严冬来临时他冻死在王子脚下,王子也心碎而死。即使是写给孩子们的童话,王尔德也不曾隐瞒悲伤,反而以唯美的笔触扯出伤口,任其流血、结痂,留下一道浅浅的痕,此去经年,当你再次凝视它,蓦然有无限温柔涌上心头,你便知晓,是苦难造就了美。
快乐王子的像在一根高圆柱上面,高高地耸立在城市的上空。他满身贴着薄薄的纯金叶子,一对蓝宝石做成他的眼睛,一颗大的红宝石嵌在他的剑柄上,灿烂地发着红光。他的确得到一般人的称赞。 “为什么你不能像快乐王子那样呢?”一位聪明的母亲对她那个哭着要月亮的孩子说,“快乐王子连做梦也没想到会哭着要东西。” “我真高兴世界上毕竟还有一个人是很快乐的。”一个失意的人望着这座非常出色的像喃喃地说。
美是王尔德作品中永恒的主角,如《快乐王子》一开始所写,人们对王子的关注、赞美以及期许,无一不是在向读者言明:美是唯一值得注视的。且无论以何种面貌出现——物欲或精神,享受或牺牲,高贵或低俗,美一定是治愈的。正如王子不懂金钱的好处,但贫穷的人因为金钱而获得幸福,那么金钱也可以是美的。燕子为王子付出了生命,天使将它带上天堂,那么死亡也是一种美。只不过美有高下之分,爱有深浅之别:人们爱快乐王子,爱糅合在他身上的诸多幻想;燕子爱快乐王子,爱他的一无所有和完整的灵魂。前者是世俗人心,后者是赤子心肠,可是在追逐的过程中,他们都领悟到什么叫心甘情愿,什么叫爱。
或许因为燕子的性别设定,对《快乐王子》故事主旨存在这一种解读,即:这是一个讲述同性之爱不为世俗所接受的悲剧故事。倘若不局限爱情,这或许也是一个讨论“羁绊”的故事。
但是他还没有张开翅膀,第三滴水又落了下来,他仰起头去看,他看见———啊!他看见了什么呢?快乐王子的眼里装满了泪水,泪珠沿着他的黄金的脸颊流下来。他的脸在月光里显得这么美,叫小燕子的心里也充满了怜悯。 “你是谁?”他问道。 “我是快乐王子。” “那么你为什么哭呢?”燕子又问,“你看,你把我一身都打湿了。” “从前我活着,有一颗人心的时候,”王子慢慢地答道,“我并不知道眼泪是什么东西,因为我那个时候住在无愁宫里,悲哀是不能够进去的。白天有人陪我在花园里玩,晚上我又在大厅里领头跳舞。花园的四周围着一道高墙,我就从没有想到去问人墙外是什么样的景象,我眼前的一切都是非常美的。我的臣子都称我做快乐王子,不错,如果欢娱可以算作快乐,我就的确是快乐的了。我这样地活着,我也这样地死去。我死了,他们就把我放在这儿,而且立得这么高,让我看得见我这个城市的一切丑恶和穷苦,我的心虽然是铅做的,我也忍不住哭了。”
快乐王子一生被浮华簇拥,却从未了解真正的快乐,当他被置于城市高处,俯瞰世间的贫穷与不公、为燕子的死去心碎时,才知晓了真正的幸福快乐。在故事的结尾,快乐王子那颗无法熔断的铅心让人联想起佛陀的舍利,烈火焚尽肉身,最终留下至真。羁绊以佛家而言,是世俗化的,亦是须斩断的欲念,不过他人可能是地狱,也可能是阶梯:快乐王子毕生追寻真正的快乐,燕子的出现赋予了他行动力,使他从单纯的伤感里跳脱出来,从旁观到求证,用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来审视快乐的真谛,宝石与黄金则暗示着剥除身上的附庸方能直指内心,即:给予比索取更幸福。
而燕子原本拥有与王子截然不同的人生,倘若他们从未相遇,燕子依然来去自由,不感悲喜,如此清净也不失为一种幸福。但是与王子的相遇引导了燕子的思考,教会他正视世界上的苦难且不再置身事外;更重要的是,在陪伴王子的那些日子里,燕子剥去了纵情任性的外衣,他学会了爱人的能力,不怕受伤,更无惧牺牲,因此他的死亡会成为天使眼中最圣洁最无私的美好。
燕子和王子的羁绊表明了:爱始于心碎,为苦难、为逝去、也为个体的无能为力。将自己抛向人群,无例外都会留下痕迹;若退缩一隅独处,又鲜有人能逃开被孤独灼蚀的命运。孤独与自我向来是两难抉择,一旦闯入他人的世界,就再也无法守住一颗完整的心,你的思绪和行动将被随之牵引,为物喜、为己悲,甚至改变了自身最初的轨迹,却至死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