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游记---我们终将走进的精神文明
飞机还算顺利地沿着北极圈绕了一圈,路上没遇到强大的气流,所以整个飞行过程还算顺利。当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时候,是当地时间的下午一点十分,比预计早到了二十分钟。我一直觉得飞机是一件很神奇的交通工具,从北京到纽约一万多公里的距离,在上面呆个十三小时,我已经从地球的一端到达了另一端。
下飞机的时候腿脚严重充血,差点不能把脚塞进鞋子。走出飞机舱门,到处是带着浓浓美国风的广告牌,那一刻想到的第一句话:Hello America!
1
从机场出来,我们马不停蹄地乘上车从纽约前往400公里外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长途飞机带来的困顿让一行人在车上无人发言,全部混混沉沉地半梦半醒。美国的东海岸,这个从下午四点半就开始日落的地方,使得一路上光线十分暗沉,然而我惊讶地发现司机在普通公路上速度开的很快,并且我们不是唯一一辆开地很快的车,当时感叹美国人车技真好。我只记得自己在车上一直昏睡,偶尔醒来抬起头看看窗外的时候,看到的是冬季的美利坚---公路旁时而零散时而聚集的美式小别墅,有的家庭还没来得急撤走圣诞节的装饰,还有完全凋零掉的,一片一片的树林。在公路休息区的时候下车休息了一下,发现下起了雨,室外温度已经到达了零下,冻得我们这群还没来得急加衣服的人直哆嗦。到了休息区里,为了充饥买了一个麦当劳汉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太饿觉得做得比国内要好吃一些。
当地时间七点的时候我们到了一家中国人开的自助餐厅吃了晚饭,食物真的很干净,只是口味有些不合,自己最后拿了好多水果和布丁。晚上八点半才赶到酒店,办完入住,我为了换零钱拿了100美金去酒店前台买了一瓶3美元的水。前台是个留着络腮胡胖胖的只穿着一件单衬衫的白人小哥和一个穿着短袖衫的丰满的白人姑娘,而且在路上这种零下的天气里能看到不少只穿短袖短裤的人,作为裹成粽子的我着实佩服这样的打扮。小哥告诉我说他们没零钱了,让我wait a minute,过会儿他回来还是没找到零钱,告诉我so sorry,it’s free,just take it!
这是我到美国的第一天,在最后时刻感到了美国人民的热情。
2
由于时差的原因,到美国的第一天晚上凌晨三点我就醒了,躺在床上睡不着,索性跑去看看窗外。我们住的酒店位于波士顿一个名叫Saugus的小镇,距离波士顿城区有大概二十里路,第二天早上我们六点就得起床出发。玩玩手机磨磨蹭蹭,终于挨到了早上,起来洗漱好去餐厅吃早餐,发现全是甜的要命的甜甜圈和马菲,以及美国人离不开的咖啡,自己还算吃得惯,尤其爱上了用酸奶拌麦片的吃法,它支撑我度过了美国的大多数时光。
由于昨天下了雨,外加晚上波士顿零下十二度的天气,早晨公路结满了冰,变得十分湿滑,导致了公路上许多的车祸,司机带着我们从小路穿行,在一排排小别墅中间转来转去,使得由于倒时差本来没休息好的我们有点晕。原本只需半小时的车程我们开了整整两个小时,才停在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门口,来接我们的是一名江苏的学长,他在浙江大学读完本科后,来哈佛大学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定居在了美国,留在了哈佛当研究员。他带我们去到了法学院的一间教室,我们的主教老师Wolven已经在教室等我们了。
当时很多人发出了惊叹,为这个极会打扮还扎着丸子头的男人。
Wolven给我们介绍了自己,还有他心爱的韩裔妻子Cardinal,他自己来自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妻子来自德克萨斯,主修英语文学专业,他们在哈佛大学认识,毕业后双双留在了哈佛当老师。在接下来三天里,他们将主要给我们带来主题为Youngth Leadership的课程和培训。
我是打心底喜欢Wolve和Cardinal的,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从来不会觉得无聊。说实话,Wolven 和Cardinal几乎是满足我了对美国式老师的全部想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课程刚开始时,他们会先讲一段话,然后问how much can u understand?percent 50?60?……让我们依次举手,然后他们会选择调整自己的语速以及用词。
课堂上出现的最多的问题是any questions?和can u understand?哪怕只有一个人举手说没听懂,他们也一定会停下来,用更清晰更直白的语言解释一遍,遇到一直解释不清楚的时候他们也会求助那些听懂了的同学,让他们用中文给没听懂的同学解释一遍。这样的现象其实在中国的课堂里鲜有发生,老师们总是希望学生在课后来请教没听懂的问题而不耽误大家的进度。在一次和Cardinal吃饭的时候我问她,用这样的方式不会觉得会耽误到课堂进度吗?她说:I have to make sure all students get the same thing from my class,not most。That’s a teacher should do。(我必须保证每个学生在我课堂上得到一样的东西,并不是大多数学生。这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
3
来到波士顿的第二天,下起了大暴雪,这是波士顿今年最大的一场雪,也是今年最后的一场雪了,回国后我才知道这场雪还上了微博热搜。庆幸的是早晨我们出发前还下雪,我们刚下车到达哈佛大学时,天空就飘起了雪,我们一行人中大多为南方人,没怎么见过下雪,第一次见下的那么大,着实兴奋了一把。
每天我们在哈佛的日程大概就是上课—吃饭—上课。
哈佛真的不愧是全球最好的大学,自己很土地去找哈佛大学的大校门,才发现哈佛大学有无数个校门,而且这里的学校建设并不是圈地围墙,整个波士顿的剑桥镇,就被哈佛和麻省理工两所学校给占据了,车游走在剑桥镇里,你会发现不知不觉就在哈佛大学里。让我惊叹的是,哈佛每一个学院基本都有一个自己的图书馆,还有公共休息室和食堂,学校还有一个大食堂和校图书馆。这趟行程里,我们每天可以在哈佛大学免费享用12美金标准的午餐,但不得不说,可能是吃不惯的原因,不太喜欢那里的食物,我们还互相打趣说哈佛大学的学生好惨,每天吃这些东西。另外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在食堂看到一列排队买三明治的学生,以为很好吃,跟风排队,结果排到自己却不知道怎么点餐,真的后悔没有在来之前好好学习一下那些食物的单词,但机智地告诉食堂师傅“the same with the boy”。最后不得不承认排在我前面的那个帅气的哈佛法学院的男生真的很能吃,两大片培根和起司,最后我只吃完了一半,浪费食物很可耻。
中午吃完饭的间隙,我们在法学院的公共休息室里烤着壁炉取暖。休息室很大,遍布着沙发和桌椅,在这里休息的有老师,有学生,也有许多的校外人员。我坐在壁炉旁边的一个位置,手里拿着中午食堂里还没喝完的饮料,发现怪不得大家这么爱哈佛:柔软的沙发,恰到好处的灯光,温暖的壁炉,当然还有整个校园里速度飞快的人人可用的“Harvard Guest”WIFI,很容易就可以在这里度过一天的时光吧。我发现很多人在这里写论文,看书,还惊讶地发现了一个画漫画的大叔。
4
其实在哈佛上的最学术的课就是在最后一天上午,来自哈佛大学商学院的David. A Shore教授三小时的“Innovation and Revolution”,教授人特别好,看到我们面露难色的时候就停下来向我们解释。闲聊时他了解我本科专业是广告学,很开心地告诉我他在商学院也教授“Advertising management”的课程,还给我留下了他的邮箱,让我以后有问题可以直接请教他,他也十分希望了解一些有关中国的商学的课程。
最后一天下午Wolven给我们介绍了美国的政治体制,还一起探讨了下最近希拉里和特朗普的竞选。但最让我感到压力大的,是课程最后的一个总统模拟竞选的演讲和辩论环节。我们一群人被随机分为民主党和共和党两派,然后进行辩论。很不幸又或是很万幸,我被推举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第一次站在美国的讲台上用英文演讲和辩论,但还好过程里只是忘记了几个单词,没有出大丑。
那天结束的很晚,除了我们辩论了很长时间外,最后还花时间颁发了证书,当然,最后我们还是舍不得两位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跟他们合影留恋。
三天在哈佛的时间很短,我们没有办法去领略这个学校的全部,但我也理解,即使你真正将一生扎根在哈佛,或许也没有办法去理解这个世界最高学府的全部。我很欣赏这里,因为它是一个真正纯粹为了学术与人类知识而存在的地方。学校会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条件,尊重他们每一个思维的火花,这里的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也承受着知识带来的压力感和迫切感。他们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地方的人们,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且为自己的坚持而发声、努力。我很欣赏曾经看过的一位哈佛学生的演讲,她说这里的学生来自全球各地,这里有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性取向、不同文化,但人们来到这里能和谐相处,仅仅因为,just for knowledge。
5
结束了哈佛的游学,我们离开波士顿回到了纽约---这个世界金融的中心。
匆匆一天,对于纽约,我也只能用邂逅来形容。
其实来到这里之前,从美剧里,新闻内容里构建了这个城市的基本形象,但来到这里之后反而发现差别很大。我想大多数人提到纽约,都会想到自由女神、帝国大厦、时代广场、华尔街和第五大道。从而将“光彩、亮丽、绚烂”这些词语冠到纽约的印象之中。但实际,纽约给我的印象更多像我国大多数的二三线城市,除了第五大道附近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高楼,也没有在国内随处可见的建筑工地。司机给我们介绍,这里的楼大多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仍然在使用。整个纽约的建筑,大多为一楼用作商铺,以上为公寓。美国没有很长的历史,所以美国人对于历史,还是很尊重的。
要说起纽约最常见的建筑,我想大家应该很熟悉曾经火爆全球的美剧《Friends》,中文名翻译为了《老友记》里面的公寓,那种砖垒起来,外层刷上漆,楼外还配有消防梯的老派美国建筑。《Friends》于1994开播,而听介绍,其实从更早时候开始,纽约的市容变化已经不大。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后,美国人放慢了改变的脚步,已经不急于去将城市翻天覆地的改变与市容市貌的更迭作为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标签,所以其实我想很多人跟我想法一样,当我们站在声名大噪的纽约时代广场之中,看着周围的led与大楼,许多的中国人并不会过于赞叹,因为说起繁华的程度,我想我们国内的上海外滩、北京西单与重庆解放碑等等丝毫不会逊色于此。
在时代广场,印着耀眼的灯光,一对情侣在忘情地接吻,旁边有踩着高跷打扮成迪士尼人物表演的艺人。远处我视野所及的地方,有两个男生牵着手从人群中穿过,一个姑娘抱着吉他在街角的商店旁唱歌卖艺,曲目是groove average的经典《God is a girl》,我仔细看了看,她身旁摆着一块小牌子,上面写了“Girl is good,too”,too被放大了好几倍。
我想这视野范围内所及的东西,应该可以很好地代表美国吧。这里很多的人有自己的声音,他们能够发出来,而且希望别人能够听到。
6
这次的行程其实很短,耗去在路上的时间,实际只在美国呆了五天。对于这个庞大的国度,我想对其的了解应该只能基于我浅浅的见闻。
但无可置疑的是,这里拥有着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系,也拥有着全球最好的教育和医疗系统。这里被无数人向往,也被无数人诟病,但这里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着整个世界的发展与走向。
同时,这里拥有着许多的光鲜亮丽,也带给了世界数不尽的文化产品。美国社会学者凯尔纳曾经指出美国正借助着自己强大的经济与技术,向全世界输送着种种无法让世界各地的人民逃避的强大文化符号,诸如曾经的辛普森家庭、乔丹以及现在的好莱坞电影,这类文化符号在传播学里被称为奇观,而这些奇观又作为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去为文化买单。
作为学传媒的,走了一遭过后,无可置疑美国的传媒水平在世界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平,无论是从他对外输出的电影电视,还是本土街头巷尾的广告牌,其水准可见一斑。
在一天结束了哈佛大学的课程,吃过晚餐从餐馆回宾馆的路上,我坐在司机的后面。他是16岁就已经移居到了美国的东北沈阳人,闲聊时他解答了我一些关于美国的疑惑。在现在的阶段来说,其实美国与我们自己国家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已经走过了物质文明的阶段,正在努力地发展自己的精神文明。我们在美国看到,无论一天的什么时候,总有人悠闲地戴着耳机在大街上跑步,而且他们绝不会超时工作。我们不去评判任何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方式的好坏,因为不同国家有着不一样的国情,但我们没有办法否认的是在这样一个精神文明的国度里,大家的目光投向了更加小的群体,甚至个体。
当《自由宣言》在这方土地上签署成立,这个国度用American Dream吸引了这个世界上无数的人来到这里。这些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他们拥有着不一样的性别、性取向、意识形态,但这方土地让这些不同得以和谐地融合,并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同时,这里爆发过自由的起义,也产生过世界上第一次的女权主义运动,它渐渐从一个殖民国发展起来,让世界的目光得以聚焦于此,并影响着世界,我想其中势必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吧。
“我们想被听见,并且我们有权利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虽然我在美国没有听到这样直的表达,但这里我遇见的人,看到的许许多多的事,都在无可否认地印证着这样的话语,我想这是美国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这一次的旅行中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对于选择,我们应鲜有判断,我们相信着时代的发展,也期待着人心与社会有着更加公平与多元的走向,因为我始终相信,这是我们终将去到的,更加让人们感到舒适的精神文明。
最后附上几张照片吧:
下飞机的时候腿脚严重充血,差点不能把脚塞进鞋子。走出飞机舱门,到处是带着浓浓美国风的广告牌,那一刻想到的第一句话:Hello America!
![]() |
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海关 |
1
从机场出来,我们马不停蹄地乘上车从纽约前往400公里外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长途飞机带来的困顿让一行人在车上无人发言,全部混混沉沉地半梦半醒。美国的东海岸,这个从下午四点半就开始日落的地方,使得一路上光线十分暗沉,然而我惊讶地发现司机在普通公路上速度开的很快,并且我们不是唯一一辆开地很快的车,当时感叹美国人车技真好。我只记得自己在车上一直昏睡,偶尔醒来抬起头看看窗外的时候,看到的是冬季的美利坚---公路旁时而零散时而聚集的美式小别墅,有的家庭还没来得急撤走圣诞节的装饰,还有完全凋零掉的,一片一片的树林。在公路休息区的时候下车休息了一下,发现下起了雨,室外温度已经到达了零下,冻得我们这群还没来得急加衣服的人直哆嗦。到了休息区里,为了充饥买了一个麦当劳汉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太饿觉得做得比国内要好吃一些。
![]() |
从纽约前往波士顿,下午五点的美国东海岸已经日落 |
当地时间七点的时候我们到了一家中国人开的自助餐厅吃了晚饭,食物真的很干净,只是口味有些不合,自己最后拿了好多水果和布丁。晚上八点半才赶到酒店,办完入住,我为了换零钱拿了100美金去酒店前台买了一瓶3美元的水。前台是个留着络腮胡胖胖的只穿着一件单衬衫的白人小哥和一个穿着短袖衫的丰满的白人姑娘,而且在路上这种零下的天气里能看到不少只穿短袖短裤的人,作为裹成粽子的我着实佩服这样的打扮。小哥告诉我说他们没零钱了,让我wait a minute,过会儿他回来还是没找到零钱,告诉我so sorry,it’s free,just take it!
这是我到美国的第一天,在最后时刻感到了美国人民的热情。
![]() |
给了我免费饮料的前台小哥和姑娘 |
2
由于时差的原因,到美国的第一天晚上凌晨三点我就醒了,躺在床上睡不着,索性跑去看看窗外。我们住的酒店位于波士顿一个名叫Saugus的小镇,距离波士顿城区有大概二十里路,第二天早上我们六点就得起床出发。玩玩手机磨磨蹭蹭,终于挨到了早上,起来洗漱好去餐厅吃早餐,发现全是甜的要命的甜甜圈和马菲,以及美国人离不开的咖啡,自己还算吃得惯,尤其爱上了用酸奶拌麦片的吃法,它支撑我度过了美国的大多数时光。
由于昨天下了雨,外加晚上波士顿零下十二度的天气,早晨公路结满了冰,变得十分湿滑,导致了公路上许多的车祸,司机带着我们从小路穿行,在一排排小别墅中间转来转去,使得由于倒时差本来没休息好的我们有点晕。原本只需半小时的车程我们开了整整两个小时,才停在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门口,来接我们的是一名江苏的学长,他在浙江大学读完本科后,来哈佛大学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定居在了美国,留在了哈佛当研究员。他带我们去到了法学院的一间教室,我们的主教老师Wolven已经在教室等我们了。
当时很多人发出了惊叹,为这个极会打扮还扎着丸子头的男人。
![]() |
wolven先生的第一堂课 |
Wolven给我们介绍了自己,还有他心爱的韩裔妻子Cardinal,他自己来自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妻子来自德克萨斯,主修英语文学专业,他们在哈佛大学认识,毕业后双双留在了哈佛当老师。在接下来三天里,他们将主要给我们带来主题为Youngth Leadership的课程和培训。
我是打心底喜欢Wolve和Cardinal的,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从来不会觉得无聊。说实话,Wolven 和Cardinal几乎是满足我了对美国式老师的全部想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课程刚开始时,他们会先讲一段话,然后问how much can u understand?percent 50?60?……让我们依次举手,然后他们会选择调整自己的语速以及用词。
课堂上出现的最多的问题是any questions?和can u understand?哪怕只有一个人举手说没听懂,他们也一定会停下来,用更清晰更直白的语言解释一遍,遇到一直解释不清楚的时候他们也会求助那些听懂了的同学,让他们用中文给没听懂的同学解释一遍。这样的现象其实在中国的课堂里鲜有发生,老师们总是希望学生在课后来请教没听懂的问题而不耽误大家的进度。在一次和Cardinal吃饭的时候我问她,用这样的方式不会觉得会耽误到课堂进度吗?她说:I have to make sure all students get the same thing from my class,not most。That’s a teacher should do。(我必须保证每个学生在我课堂上得到一样的东西,并不是大多数学生。这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
3
来到波士顿的第二天,下起了大暴雪,这是波士顿今年最大的一场雪,也是今年最后的一场雪了,回国后我才知道这场雪还上了微博热搜。庆幸的是早晨我们出发前还下雪,我们刚下车到达哈佛大学时,天空就飘起了雪,我们一行人中大多为南方人,没怎么见过下雪,第一次见下的那么大,着实兴奋了一把。
![]() |
哈佛大学法学院门口,每天在这里上课 |
每天我们在哈佛的日程大概就是上课—吃饭—上课。
哈佛真的不愧是全球最好的大学,自己很土地去找哈佛大学的大校门,才发现哈佛大学有无数个校门,而且这里的学校建设并不是圈地围墙,整个波士顿的剑桥镇,就被哈佛和麻省理工两所学校给占据了,车游走在剑桥镇里,你会发现不知不觉就在哈佛大学里。让我惊叹的是,哈佛每一个学院基本都有一个自己的图书馆,还有公共休息室和食堂,学校还有一个大食堂和校图书馆。这趟行程里,我们每天可以在哈佛大学免费享用12美金标准的午餐,但不得不说,可能是吃不惯的原因,不太喜欢那里的食物,我们还互相打趣说哈佛大学的学生好惨,每天吃这些东西。另外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在食堂看到一列排队买三明治的学生,以为很好吃,跟风排队,结果排到自己却不知道怎么点餐,真的后悔没有在来之前好好学习一下那些食物的单词,但机智地告诉食堂师傅“the same with the boy”。最后不得不承认排在我前面的那个帅气的哈佛法学院的男生真的很能吃,两大片培根和起司,最后我只吃完了一半,浪费食物很可耻。
![]() |
哈佛的食堂,食物真的不太习惯啊 |
中午吃完饭的间隙,我们在法学院的公共休息室里烤着壁炉取暖。休息室很大,遍布着沙发和桌椅,在这里休息的有老师,有学生,也有许多的校外人员。我坐在壁炉旁边的一个位置,手里拿着中午食堂里还没喝完的饮料,发现怪不得大家这么爱哈佛:柔软的沙发,恰到好处的灯光,温暖的壁炉,当然还有整个校园里速度飞快的人人可用的“Harvard Guest”WIFI,很容易就可以在这里度过一天的时光吧。我发现很多人在这里写论文,看书,还惊讶地发现了一个画漫画的大叔。
4
其实在哈佛上的最学术的课就是在最后一天上午,来自哈佛大学商学院的David. A Shore教授三小时的“Innovation and Revolution”,教授人特别好,看到我们面露难色的时候就停下来向我们解释。闲聊时他了解我本科专业是广告学,很开心地告诉我他在商学院也教授“Advertising management”的课程,还给我留下了他的邮箱,让我以后有问题可以直接请教他,他也十分希望了解一些有关中国的商学的课程。
![]() |
David A Shore教授的课 |
最后一天下午Wolven给我们介绍了美国的政治体制,还一起探讨了下最近希拉里和特朗普的竞选。但最让我感到压力大的,是课程最后的一个总统模拟竞选的演讲和辩论环节。我们一群人被随机分为民主党和共和党两派,然后进行辩论。很不幸又或是很万幸,我被推举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第一次站在美国的讲台上用英文演讲和辩论,但还好过程里只是忘记了几个单词,没有出大丑。
那天结束的很晚,除了我们辩论了很长时间外,最后还花时间颁发了证书,当然,最后我们还是舍不得两位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跟他们合影留恋。
![]() |
和Wolven与Cardinal最后的合照,发证书 |
三天在哈佛的时间很短,我们没有办法去领略这个学校的全部,但我也理解,即使你真正将一生扎根在哈佛,或许也没有办法去理解这个世界最高学府的全部。我很欣赏这里,因为它是一个真正纯粹为了学术与人类知识而存在的地方。学校会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条件,尊重他们每一个思维的火花,这里的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也承受着知识带来的压力感和迫切感。他们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地方的人们,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且为自己的坚持而发声、努力。我很欣赏曾经看过的一位哈佛学生的演讲,她说这里的学生来自全球各地,这里有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性取向、不同文化,但人们来到这里能和谐相处,仅仅因为,just for knowledge。
5
结束了哈佛的游学,我们离开波士顿回到了纽约---这个世界金融的中心。
匆匆一天,对于纽约,我也只能用邂逅来形容。
其实来到这里之前,从美剧里,新闻内容里构建了这个城市的基本形象,但来到这里之后反而发现差别很大。我想大多数人提到纽约,都会想到自由女神、帝国大厦、时代广场、华尔街和第五大道。从而将“光彩、亮丽、绚烂”这些词语冠到纽约的印象之中。但实际,纽约给我的印象更多像我国大多数的二三线城市,除了第五大道附近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高楼,也没有在国内随处可见的建筑工地。司机给我们介绍,这里的楼大多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仍然在使用。整个纽约的建筑,大多为一楼用作商铺,以上为公寓。美国没有很长的历史,所以美国人对于历史,还是很尊重的。
要说起纽约最常见的建筑,我想大家应该很熟悉曾经火爆全球的美剧《Friends》,中文名翻译为了《老友记》里面的公寓,那种砖垒起来,外层刷上漆,楼外还配有消防梯的老派美国建筑。《Friends》于1994开播,而听介绍,其实从更早时候开始,纽约的市容变化已经不大。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后,美国人放慢了改变的脚步,已经不急于去将城市翻天覆地的改变与市容市貌的更迭作为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标签,所以其实我想很多人跟我想法一样,当我们站在声名大噪的纽约时代广场之中,看着周围的led与大楼,许多的中国人并不会过于赞叹,因为说起繁华的程度,我想我们国内的上海外滩、北京西单与重庆解放碑等等丝毫不会逊色于此。
在时代广场,印着耀眼的灯光,一对情侣在忘情地接吻,旁边有踩着高跷打扮成迪士尼人物表演的艺人。远处我视野所及的地方,有两个男生牵着手从人群中穿过,一个姑娘抱着吉他在街角的商店旁唱歌卖艺,曲目是groove average的经典《God is a girl》,我仔细看了看,她身旁摆着一块小牌子,上面写了“Girl is good,too”,too被放大了好几倍。
![]() |
一对在时代广场接吻的情侣 |
我想这视野范围内所及的东西,应该可以很好地代表美国吧。这里很多的人有自己的声音,他们能够发出来,而且希望别人能够听到。
6
这次的行程其实很短,耗去在路上的时间,实际只在美国呆了五天。对于这个庞大的国度,我想对其的了解应该只能基于我浅浅的见闻。
但无可置疑的是,这里拥有着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系,也拥有着全球最好的教育和医疗系统。这里被无数人向往,也被无数人诟病,但这里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着整个世界的发展与走向。
同时,这里拥有着许多的光鲜亮丽,也带给了世界数不尽的文化产品。美国社会学者凯尔纳曾经指出美国正借助着自己强大的经济与技术,向全世界输送着种种无法让世界各地的人民逃避的强大文化符号,诸如曾经的辛普森家庭、乔丹以及现在的好莱坞电影,这类文化符号在传播学里被称为奇观,而这些奇观又作为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去为文化买单。
作为学传媒的,走了一遭过后,无可置疑美国的传媒水平在世界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平,无论是从他对外输出的电影电视,还是本土街头巷尾的广告牌,其水准可见一斑。
在一天结束了哈佛大学的课程,吃过晚餐从餐馆回宾馆的路上,我坐在司机的后面。他是16岁就已经移居到了美国的东北沈阳人,闲聊时他解答了我一些关于美国的疑惑。在现在的阶段来说,其实美国与我们自己国家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已经走过了物质文明的阶段,正在努力地发展自己的精神文明。我们在美国看到,无论一天的什么时候,总有人悠闲地戴着耳机在大街上跑步,而且他们绝不会超时工作。我们不去评判任何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方式的好坏,因为不同国家有着不一样的国情,但我们没有办法否认的是在这样一个精神文明的国度里,大家的目光投向了更加小的群体,甚至个体。
当《自由宣言》在这方土地上签署成立,这个国度用American Dream吸引了这个世界上无数的人来到这里。这些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他们拥有着不一样的性别、性取向、意识形态,但这方土地让这些不同得以和谐地融合,并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同时,这里爆发过自由的起义,也产生过世界上第一次的女权主义运动,它渐渐从一个殖民国发展起来,让世界的目光得以聚焦于此,并影响着世界,我想其中势必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吧。
“我们想被听见,并且我们有权利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虽然我在美国没有听到这样直的表达,但这里我遇见的人,看到的许许多多的事,都在无可否认地印证着这样的话语,我想这是美国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这一次的旅行中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对于选择,我们应鲜有判断,我们相信着时代的发展,也期待着人心与社会有着更加公平与多元的走向,因为我始终相信,这是我们终将去到的,更加让人们感到舒适的精神文明。
最后附上几张照片吧:
![]() |
雪后的哈佛校园 |
![]() |
雪后的哈佛校园 |
![]() |
雪后的哈佛校园 |
![]() |
雪后的哈佛校园 |
![]() |
雪后的哈佛校园 |
![]() |
帝国大厦 |
![]() |
时代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