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之后,让我们携手做祖国的叶绿素
今天情人节。
过了25岁,感觉就过了死皮赖脸的年纪。于是觉得情人节再没什么意思,因为,情人节的魅力,不就在于死皮赖脸吗?
捧一束鲜花跑到宿舍楼下,就想收获一个妹子。骑个自行车,就敢去五角场逛商场。抠抠索索买一盒巧克力,就敢收获一个美妙的连锁酒店之夜。这不是死皮赖脸是什么?
但25岁之后,一睁眼你就得有所表示——微信官方在今天特意把红包限额调高了——至少得发个520吧?虽然这钱是从左兜儿里掏到右兜儿里,但是谁都保不准右兜儿转手就把它花出去啊!与此同时,饭店排队、酒店外面堵车,各路商家都想方设法憋文案,推销东西;我打开订阅号一看,嘿!满屏都是在讲情人节。
你说,过了25岁,兜儿里没俩钱,好意思过这情人劫吗?
Part1:这是消费者狂欢的盛世
我就看,这乌泱乌泱过情人节的人,宗旨就是一个,把钱花出去。花出去,这节才算过了。没花,那就是浑身不舒服斯基。
这些花钱的人啊,一个个都是北漂着的,每个月被房租勒索着,但同时,又做着剁手党。大家过年过节,喜欢晒自己的红包记录,晒自己的转账记录。直接目的就是,证明我的消费能力有多强。
按道理说,他们没钱,可是他们花钱,这好像讲不通。
但看看工资单和房价,你就明白了。月薪一万二以下的人们,每个月如果不把这钱花出去,是什么事儿都干不了的。月薪一万二,不低了,至少算中等收入水平了吧。但是,离买房还差得远,更别提再投资了。在股市里搏杀,有没有徐翔的本事先不说,你的本钱要是太少,再高的收益率都抵不上你的精力消耗吧?这钱砸在手里,享受不到任何快感啊。你说,他要是把钱花出去,那至少能当个体面的人——在叫车软件还不那么无耻的时候,可以打车,顺便层层补铁。可以买洗碗机,烤箱,双立人或者藤次郎Tojiro,当一个体面的知乎照片烹饪者。可以买长刀研,当一个写作器材爱好者。可以花钱去周末绘画班,当一个有趣的人。可以花钱买一堆很贵的本子回来,当一个固执的手账人。
一言以蔽之,花了这钱,可以享受现代文明。不花这钱,不好意思,扩大再生产这种事不是您考虑的问题。
消费,这不是我要消费。而是社会钦定我来消费。否则,我走投无路。
Part2:消费力是这个社会的原始推动力
赵皓阳在《我们,新时代的穷人》提到一个旗帜鲜明的观点:新时代的穷人,不是以生产能力来判定的,而是以消费能力来判定的。
不过,我对这个观点并不是无条件认同。我认为,自古以来,穷人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就是消费能力。虽然如此,这篇文章对我的启发很大。
我考虑如下:穷与富,当然是通过掌握多少生产资料来判断。但问题是,任何时候都有穷有富,任何状态下,富人赚钱总比穷人容易(得多)。这是资本的富集性。
我在小说《纸瞳公司发展史》中提过:钱,并不是物质的凭证,而是消费物质的凭证。消费就是熵增。资本富集,其实是指向熵增的。可以理解为,物理学定律决定了,资本天然要富集。
这里的古今之变,关键在于富集的方式。
古之富人,要求穷人来增加生产,来实现自己的资本增殖。今之富人,要求穷人来增加消费,来实现自己的资本增殖。
这个转变之大,已经从经济层面跨越到了意识形态层面。
赵文中引用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的观点:消费已经成为一种释放情感和宣泄自我的方式,然而无论怎么掩饰或者强调自己需要购物,购物本身已经脱离了它本来的意义,成为了可以独立表达人的主体价值的形式。
注意啊同志们,人的主体价值,现在要通过消费来表达。
关于内在因素,我想了想,大概有两个。
1、社会生产能力的大发展。
经济社会是一个循环的体系,生产和消费必须要达到动态平衡,这个社会才能运转良好。我们通过货币来辅助、标记物质流通。现在的情况是,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要多少东西,叱咤可办。循环流通的瓶颈在消费上,如果肛门不畅,定然屎返喉舌,必然是国有病,天知否。
现在钦定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现在么,说成是藏富于民力保消费通畅与有效收割财富之间的矛盾,似乎更好。消费通畅,是为了这个经济体运转得更好,富集财富办大事,也是为了这个经济体运转得更好。作用是统一的,手法却是背离的,这是一对矛盾。
(可悲可叹,现在这活儿不好干。五六十年代可以肆无忌惮地通过剪刀差来收割农村,富集财富,集中重工业。现在不能这么简单粗暴了。要养着牛,要挤着奶。)
2、生产和消费的距离在变短,甚至,两个基本单元已经有了互相交融的苗头。
关于这个思考的缘起,是百度公司出售贴吧管理权的事件。百度贴吧,作为一个技术基础是由百度公司提供,但内容基础却是由用户自己搭建而成的产品——这个产品,天下所有的产品经理都知道,成功的产品分为内容和技术两大块——这个产品,其所有权究竟属于谁?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百度公司在法理上究竟有无权力在用户不同意的情况下出售贴吧管理权(请忽略公司法务炮制出来的那个冗长的用户协议)。
我当时在《百度卖吧事件会谈篇:自组织团体的权利与义务如何保证及其历史意义丨北鱼·横议》中写到:
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现在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移变。原来大工业时代,生产——消费二元体系分得很清晰。你购买一件产品,都是一次支付。付清之后,该产品的所有权立刻发生了彻底转移。非常清晰。而它在生产部时呢,也非常清楚,消费者完全没有参与生产,其产品的所有权与收益权也是很清晰的。收益权归厂家,没有问题。所有权在厂,其一切附属权益如更改权、运营权也都在厂,不容置喙。
而今日进入互联网时代,生产力变了,生产——消费链条不再清晰,生产部有消费者的参与,消费部也有了生产者的补贴,实现了免费消费、补贴消费等形式。产品的支付也不再是一次性的,产品所有权的转移也不是彻底的。最重要的是,生产环节不单一了。任何一件产品在任何环节的所有权归属也有了重叠。而所有权只能自愿转让而不能单方面掠夺的。由于生产——消费链条发生衍射,消费者参与了生产,那么产品在厂时,其所有权都不纯粹了。
我们暂且按下交融这个概念不表,且只说生产和消费距离变短。资本直接去刺激消费,得到的收益比前些年更加直接。
其实,这种思辩总会被引向那个纠缠不休的问题:是生产引领着我们,还是消费引领着我们。是生产挖掘消费潜能,还是消费挖掘生产潜能?
在2015年底,我和小鱼同志在大望路的某串儿店内争执了一整个晚上。小鱼是一个计划主义者,认为技术手段的进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涵盖经济的各个层面,制定更完备的经济计划。我则针锋相对地认为计划不可行。主要是因为,计划,没有办法挖掘被技术条件所限制住的消费欲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了啊。
消费、消费,我消了这费,才能交了那税。
现在的情况是,劳动者已经失去剥削价值了,只有消费者才有剥削价值。
我们养着你,是为了让你把钱花出去。
我给你们续着命,让你们活着,享受着,你们才能养着俺们,让俺们云山雾罩地活着。
如果把这个逻辑关系可视化表达出来,是一副非常怪异的图像:一棵大树上挂满了寄生者,寄生者身上又有无数的管道伸出来,伸到大树根部,供养大树。
其实,这也没什么奇怪的。
这不就是叶绿素吗?
Part3:情人节,来生产更多的消费后备军
我们讨论的是25岁以上的情人节。
快三十了,谈恋爱,要以结婚为目的嘛!
你妈劝你的时候,常常用一句话来堵:什么时候就干这个时候该干的事儿。这句话的逻辑完美,简直挑不出错来。
这个理念,毫无破绽,却绝无趣味。
趁着情人节,约一个年纪差不多、容貌过得去、性格合得来、门户当得起的姑娘,吃顿饭。然后,发展发展。再往后,该结婚结婚,该二胎二胎。
娶妻呢,最重要的是老实。要是不老实,那就麻烦了。心广、性野,将来很有可能不会给国家生二胎啊!
(祖国碎碎念:不生二胎,以后养老金谁来缴)
在漫天炮声的春夜里,我忽然生出鲁迅当年的感慨: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转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中国娶妻早是福气,儿子多也是福气。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
前两天,看了李安94年的老片子《饮食男女》,这片子,全部都是在讲遇见。大女儿做好奉主的准备,可是遇见了那么多情书和体育老师。小女儿遇见了朋友的男友。二女儿心比天高,可最后遇见了生命中的灶台。这部片子最后是皆大欢喜,每个人都结婚了。可其实整个儿都在解构那个『什么时候就干这个时候该干的事儿』。
片子里里最大的金句,大概就是那句:人生不能像做菜,等到所有材料都备齐再下锅。
嘘,这话可千万不能被让你妈听见。否则,你推辞那个的理由『我现在还没准备好呢』,就又无效了。
其实这么讲,在潜意识里,大约就是要妥协的吧。
然而这世界就是这样,大量的人赚钱、消费、什么时候就干这个时候该干的事儿,结婚、生子、生二胎,为日后交税和养老保险生下生力军,用自己的青春和金钱为国家生下劳动力,推动着这个世界运转。
然后其他少部分人搬一把梯子,坐在墙头,看墙外漂亮的世界。
更无力的是,你认识到这一点,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能够做到的,始终是少数。
你大概只能够一边挣扎着,捶胸顿足,一边跟着大部队乌泱乌泱地顺着墙根儿走,走向你该去的绞肉机。认识一个同样赶赴绞肉机的姑娘,边走,边生出一个娃,生两个娃,原子裂变,留种。
那么,绞出来的肉去哪里了?
喂养啊!
你呼吸过的空气分子,翻几个跟头后,就会被其他人吸进去。你拉出来的屎,里面的元素兜几个圈子,长成草长成牛,就会再被你自己吃进去。这就是循环,所谓物竞天择,食物链循环,天道也。完全没有恶心人的意思。你自己的肉,绞出来,被你的小崽子、或者其他你不认识的小崽子吃掉。通过养活这个社会,养活了你自己。
人类真是一个极度依赖群体的生物,他们也确实创造了一个精巧的系统。无数的人为这套系统奉献一生,当着螺丝钉。这套系统也争气,不断地自我进化,从耒耜纺织,到现在旅行这号飞出了太阳系。
我们是叶绿素,一辈子不知道这树长什么样子。但是树好,我们也好;我们好,树也好。
写到这里,我忽然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一句诗:白头宫女说玄宗。
备注:此文与2月14日首发于公众号北鱼白丁,于2月15日次发于知乎专栏“吃一颗馄饨,就是咬开一个宇宙”
过了25岁,感觉就过了死皮赖脸的年纪。于是觉得情人节再没什么意思,因为,情人节的魅力,不就在于死皮赖脸吗?
捧一束鲜花跑到宿舍楼下,就想收获一个妹子。骑个自行车,就敢去五角场逛商场。抠抠索索买一盒巧克力,就敢收获一个美妙的连锁酒店之夜。这不是死皮赖脸是什么?
但25岁之后,一睁眼你就得有所表示——微信官方在今天特意把红包限额调高了——至少得发个520吧?虽然这钱是从左兜儿里掏到右兜儿里,但是谁都保不准右兜儿转手就把它花出去啊!与此同时,饭店排队、酒店外面堵车,各路商家都想方设法憋文案,推销东西;我打开订阅号一看,嘿!满屏都是在讲情人节。
你说,过了25岁,兜儿里没俩钱,好意思过这情人劫吗?
Part1:这是消费者狂欢的盛世
我就看,这乌泱乌泱过情人节的人,宗旨就是一个,把钱花出去。花出去,这节才算过了。没花,那就是浑身不舒服斯基。
这些花钱的人啊,一个个都是北漂着的,每个月被房租勒索着,但同时,又做着剁手党。大家过年过节,喜欢晒自己的红包记录,晒自己的转账记录。直接目的就是,证明我的消费能力有多强。
按道理说,他们没钱,可是他们花钱,这好像讲不通。
但看看工资单和房价,你就明白了。月薪一万二以下的人们,每个月如果不把这钱花出去,是什么事儿都干不了的。月薪一万二,不低了,至少算中等收入水平了吧。但是,离买房还差得远,更别提再投资了。在股市里搏杀,有没有徐翔的本事先不说,你的本钱要是太少,再高的收益率都抵不上你的精力消耗吧?这钱砸在手里,享受不到任何快感啊。你说,他要是把钱花出去,那至少能当个体面的人——在叫车软件还不那么无耻的时候,可以打车,顺便层层补铁。可以买洗碗机,烤箱,双立人或者藤次郎Tojiro,当一个体面的知乎照片烹饪者。可以买长刀研,当一个写作器材爱好者。可以花钱去周末绘画班,当一个有趣的人。可以花钱买一堆很贵的本子回来,当一个固执的手账人。
一言以蔽之,花了这钱,可以享受现代文明。不花这钱,不好意思,扩大再生产这种事不是您考虑的问题。
消费,这不是我要消费。而是社会钦定我来消费。否则,我走投无路。
Part2:消费力是这个社会的原始推动力
赵皓阳在《我们,新时代的穷人》提到一个旗帜鲜明的观点:新时代的穷人,不是以生产能力来判定的,而是以消费能力来判定的。
不过,我对这个观点并不是无条件认同。我认为,自古以来,穷人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就是消费能力。虽然如此,这篇文章对我的启发很大。
我考虑如下:穷与富,当然是通过掌握多少生产资料来判断。但问题是,任何时候都有穷有富,任何状态下,富人赚钱总比穷人容易(得多)。这是资本的富集性。
我在小说《纸瞳公司发展史》中提过:钱,并不是物质的凭证,而是消费物质的凭证。消费就是熵增。资本富集,其实是指向熵增的。可以理解为,物理学定律决定了,资本天然要富集。
这里的古今之变,关键在于富集的方式。
古之富人,要求穷人来增加生产,来实现自己的资本增殖。今之富人,要求穷人来增加消费,来实现自己的资本增殖。
这个转变之大,已经从经济层面跨越到了意识形态层面。
赵文中引用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的观点:消费已经成为一种释放情感和宣泄自我的方式,然而无论怎么掩饰或者强调自己需要购物,购物本身已经脱离了它本来的意义,成为了可以独立表达人的主体价值的形式。
注意啊同志们,人的主体价值,现在要通过消费来表达。
关于内在因素,我想了想,大概有两个。
1、社会生产能力的大发展。
经济社会是一个循环的体系,生产和消费必须要达到动态平衡,这个社会才能运转良好。我们通过货币来辅助、标记物质流通。现在的情况是,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要多少东西,叱咤可办。循环流通的瓶颈在消费上,如果肛门不畅,定然屎返喉舌,必然是国有病,天知否。
现在钦定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现在么,说成是藏富于民力保消费通畅与有效收割财富之间的矛盾,似乎更好。消费通畅,是为了这个经济体运转得更好,富集财富办大事,也是为了这个经济体运转得更好。作用是统一的,手法却是背离的,这是一对矛盾。
(可悲可叹,现在这活儿不好干。五六十年代可以肆无忌惮地通过剪刀差来收割农村,富集财富,集中重工业。现在不能这么简单粗暴了。要养着牛,要挤着奶。)
2、生产和消费的距离在变短,甚至,两个基本单元已经有了互相交融的苗头。
关于这个思考的缘起,是百度公司出售贴吧管理权的事件。百度贴吧,作为一个技术基础是由百度公司提供,但内容基础却是由用户自己搭建而成的产品——这个产品,天下所有的产品经理都知道,成功的产品分为内容和技术两大块——这个产品,其所有权究竟属于谁?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百度公司在法理上究竟有无权力在用户不同意的情况下出售贴吧管理权(请忽略公司法务炮制出来的那个冗长的用户协议)。
我当时在《百度卖吧事件会谈篇:自组织团体的权利与义务如何保证及其历史意义丨北鱼·横议》中写到:
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现在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移变。原来大工业时代,生产——消费二元体系分得很清晰。你购买一件产品,都是一次支付。付清之后,该产品的所有权立刻发生了彻底转移。非常清晰。而它在生产部时呢,也非常清楚,消费者完全没有参与生产,其产品的所有权与收益权也是很清晰的。收益权归厂家,没有问题。所有权在厂,其一切附属权益如更改权、运营权也都在厂,不容置喙。
而今日进入互联网时代,生产力变了,生产——消费链条不再清晰,生产部有消费者的参与,消费部也有了生产者的补贴,实现了免费消费、补贴消费等形式。产品的支付也不再是一次性的,产品所有权的转移也不是彻底的。最重要的是,生产环节不单一了。任何一件产品在任何环节的所有权归属也有了重叠。而所有权只能自愿转让而不能单方面掠夺的。由于生产——消费链条发生衍射,消费者参与了生产,那么产品在厂时,其所有权都不纯粹了。
我们暂且按下交融这个概念不表,且只说生产和消费距离变短。资本直接去刺激消费,得到的收益比前些年更加直接。
其实,这种思辩总会被引向那个纠缠不休的问题:是生产引领着我们,还是消费引领着我们。是生产挖掘消费潜能,还是消费挖掘生产潜能?
在2015年底,我和小鱼同志在大望路的某串儿店内争执了一整个晚上。小鱼是一个计划主义者,认为技术手段的进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涵盖经济的各个层面,制定更完备的经济计划。我则针锋相对地认为计划不可行。主要是因为,计划,没有办法挖掘被技术条件所限制住的消费欲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了啊。
消费、消费,我消了这费,才能交了那税。
现在的情况是,劳动者已经失去剥削价值了,只有消费者才有剥削价值。
我们养着你,是为了让你把钱花出去。
我给你们续着命,让你们活着,享受着,你们才能养着俺们,让俺们云山雾罩地活着。
如果把这个逻辑关系可视化表达出来,是一副非常怪异的图像:一棵大树上挂满了寄生者,寄生者身上又有无数的管道伸出来,伸到大树根部,供养大树。
其实,这也没什么奇怪的。
这不就是叶绿素吗?
Part3:情人节,来生产更多的消费后备军
我们讨论的是25岁以上的情人节。
快三十了,谈恋爱,要以结婚为目的嘛!
你妈劝你的时候,常常用一句话来堵:什么时候就干这个时候该干的事儿。这句话的逻辑完美,简直挑不出错来。
这个理念,毫无破绽,却绝无趣味。
趁着情人节,约一个年纪差不多、容貌过得去、性格合得来、门户当得起的姑娘,吃顿饭。然后,发展发展。再往后,该结婚结婚,该二胎二胎。
娶妻呢,最重要的是老实。要是不老实,那就麻烦了。心广、性野,将来很有可能不会给国家生二胎啊!
(祖国碎碎念:不生二胎,以后养老金谁来缴)
在漫天炮声的春夜里,我忽然生出鲁迅当年的感慨: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转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中国娶妻早是福气,儿子多也是福气。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
前两天,看了李安94年的老片子《饮食男女》,这片子,全部都是在讲遇见。大女儿做好奉主的准备,可是遇见了那么多情书和体育老师。小女儿遇见了朋友的男友。二女儿心比天高,可最后遇见了生命中的灶台。这部片子最后是皆大欢喜,每个人都结婚了。可其实整个儿都在解构那个『什么时候就干这个时候该干的事儿』。
片子里里最大的金句,大概就是那句:人生不能像做菜,等到所有材料都备齐再下锅。
嘘,这话可千万不能被让你妈听见。否则,你推辞那个的理由『我现在还没准备好呢』,就又无效了。
其实这么讲,在潜意识里,大约就是要妥协的吧。
然而这世界就是这样,大量的人赚钱、消费、什么时候就干这个时候该干的事儿,结婚、生子、生二胎,为日后交税和养老保险生下生力军,用自己的青春和金钱为国家生下劳动力,推动着这个世界运转。
然后其他少部分人搬一把梯子,坐在墙头,看墙外漂亮的世界。
更无力的是,你认识到这一点,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能够做到的,始终是少数。
你大概只能够一边挣扎着,捶胸顿足,一边跟着大部队乌泱乌泱地顺着墙根儿走,走向你该去的绞肉机。认识一个同样赶赴绞肉机的姑娘,边走,边生出一个娃,生两个娃,原子裂变,留种。
那么,绞出来的肉去哪里了?
喂养啊!
你呼吸过的空气分子,翻几个跟头后,就会被其他人吸进去。你拉出来的屎,里面的元素兜几个圈子,长成草长成牛,就会再被你自己吃进去。这就是循环,所谓物竞天择,食物链循环,天道也。完全没有恶心人的意思。你自己的肉,绞出来,被你的小崽子、或者其他你不认识的小崽子吃掉。通过养活这个社会,养活了你自己。
人类真是一个极度依赖群体的生物,他们也确实创造了一个精巧的系统。无数的人为这套系统奉献一生,当着螺丝钉。这套系统也争气,不断地自我进化,从耒耜纺织,到现在旅行这号飞出了太阳系。
我们是叶绿素,一辈子不知道这树长什么样子。但是树好,我们也好;我们好,树也好。
写到这里,我忽然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一句诗:白头宫女说玄宗。
备注:此文与2月14日首发于公众号北鱼白丁,于2月15日次发于知乎专栏“吃一颗馄饨,就是咬开一个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