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临《音乐之声》
毗邻南京眼的保利剧院,已是二度光临了。第一次是青奥会后,膝下没有少年,携妻托友沿绿博园一路绿道徒步而至,实际是为了看南京眼。那段日子白天有碧蓝的天空,夜晚有变幻的光影,然后随着盛世的结束这些也好似被客人都带走。而这一次是为了填空,第16排右侧靠右的位置。 对电影《音乐之声》的印象还停留在那首雀跃灵动的音符歌上,也晓得它曾是得过奥斯卡奖的,但下载下来发现三个小时的时长还是放弃了。这一次音乐剧算是为我第一次整体的展现,而且是中文的,原版我也看不懂。 第16排的位置不是太理想,远离舞台轴心区,右侧偏右。等待的时间里剧场的灯光太亮,低头捣鼓起手机,也没有什么好玩的,但不掏出来也没有什么可干的,实属鸡肋。 伴随一段童声的广播提醒,剧场的照明暗淡下来。瞅见舞台正前方的座位区并不拥挤,繸临时起意——窜位。窜位这事已经不是干第一次了,看《血战钢锯岭》时买到的也是极偏的位次,放映前的广告时间接近结束时窜到邻座,不一会自己的座位被一对母子占领,又一会观众来迟,把我请出座位,出于人道角度,我只得放弃原先的位置,坐到无人问津的前两排,高昂着头看完了整个剧情。并不成功的经历付出的代价是时刻准备被人驱离,无法集中在荧屏,兼顾着用余光打量迟来的人的走向。而此次不同,空余的座位多,回旋的余地大,火眼精金定位在前后共四个空位的区域,较为安心地坐到了散场,演职人员出来谢幕,起立为他们鼓掌,也为了自己的机智。 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一座修道院、阿尔卑斯山、一处海军军官的庄园,布景随场景调换掉下升起,道具放置在有滑轮的平板上整体推上撤下。歌曲支撑起情节,贯穿于始末,歌词体贴地出现在舞台两侧窄窄的竖屏上。光听有时候真不如文字的可视感,偶尔的吐字发音会有些不知所云,这也成就了现在的影视都做的像MTV一样,在之前电视电影是不带字幕的。 "解不开难题解不开玛利亚,抓不住云彩也抓不住她。找不到词语说不出玛利亚,是调皮又捣蛋,是机灵能干,好玩!总有些事情你应该教给她,总想要提醒她已经长大,却没法让她坐下,再乖乖听你说话,就像那海滩留不住浪花。喔,解不开难题解不开玛利亚,捉不住月光更捉不住她。” 文字才直观,才具象,因为摒弃了音效的干扰,所以就更容易理解。

动如脱兔的玛利亚是一位见习修女,在成为正式修女前常常捅娄子,所以被院长妈妈安排离开修道院,去上校家做一段家庭教师,也好有时间静候主的旨意。期间她警惕到与上校间似有似无的微妙情动,随即不告而别,抑止自己的情感回到修道院,向院长妈妈告解愿意坚守清贫与贞洁。却得着劝慰,要善待内心中充满的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 后来,玛利亚顺势成了葫芦娃他妈。再后来,德国人来了。纳粹的标志从七个孩子中最小的口中说成是黑蜘蛛,至今我也分不清它与佛教的法轮到底有多少区别。纳粹的旗帜高居在舞台上,虽然看着不适,但它没有回避政治。最终玛利亚一家人翻越阿尔卑斯山逃走了。 是一场视听的盛宴,心满意足已经夜里十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