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柴静《看见》中,看见自己
![]() |
![]() |
![]() |
![]() |
![]() |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柴静
在这个寒假所剩无几的几天时间里,我到底是克服了我的晚期拖延症,把柴静的《看见》给看完了。昨晚,星月无眠。
《看见》这本书其实从高中就知道,自从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展开了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攻坚战之后,她变得愈加有魅力。泱泱大国,穹顶之下。自己拖到现在才看这本书,为时不晚吧!学新闻的对干新闻的前辈不仅充斥着来自于知识的好奇,还有对前辈那种由内而外无时无刻散发出的正义感感到十分的疑虑。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怀有一颗探索真相的心去采访每一个人,其中有高管、犯罪嫌疑人、杀人犯、妓女、伪善的学者医生、外国人、吸毒者、流感病毒,乃至这个国家。这些是人的、非人的,善的、恶的,在新闻从业者看来他们只有一个名字——被采访者。
我只是刚刚接触这个专业,在外界看来它背负着正义的力量,引领着舆论的导向。记得,在课堂上,老师常常给我们放一些正反面的采访视频。好让我们辨别什么是非对错。新闻的第一要义是真实。倘若,新闻从业者不报道真实。那便是失真,媒体一旦失真群众便会恐慌,国将不宁。在《看见》一书中记载了柴静的非典记忆。关于非典,我想是与我有关的。记得妈妈曾说过,那年我们家正好要从乡下老家搬来县城。可是去哪里,成了一个问题。一开始打定主意往经济更好的地方跑。可是带着两个孩子,又正值非典时期。便改了主意,就在就近的县城定下了。这次非典决定了我们一家在哪里重新生根。可是,非典不仅仅是改变了我们这个小家庭的去向啊,更是改变了更多人鲜活的生命,由生到死,改变了更多家庭的生离死别,最是改变了中国媒体行业的态度。勿忘历史的教训,当时消息从一条条手机短信里快速传播,可是为了不破坏春节的气氛上面决定把消息一压再压。拖到了春节后。拖延症真不是个好东西!
的确,媒体无法医治非典病人。但是,媒体可以称述事实,传递信息。最终还是晚了,非典算是中国媒体的一次滑铁卢之战。在生命面前,媒体需要小心再小心。
看柴静的采访,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所谓的专家说,记者要站在新闻事件之外,不带入任何情绪。在书中多次提出录制双城的创伤中,柴静为男孩拭泪一幕颇受争议。有句话说,存在即合理。记者是人,凡是有点人性的看见别人哭泣都会有所反应。那些眼睁睁看着别人哭泣、更甚是看着别人死,也要追随他的职业素养去完成拍摄的敬业人士,我只能说你们可以去上天堂了,我们就是要勇敢下地狱的人!
《看见》的意义在于看见自己。
我小时候也特别能。小学有一次放学走在路上,看见一个男生对着一个女生破口大骂。还好是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我高。我路过的时候,把那个男生的衣领金金抓住,可也没能提起来。我说,还能不能有点骨气,有种别冲着女生骂人啊。他有点吓到了,最后踢了我一脚,一溜烟。记得初中那会儿,有两个如胶似漆女生因为和男友上床事件被披露公然在课堂上打架。我当时心想,怎么这会儿就那么不成熟了。安静的课堂被她们闹得鸡飞狗跳。她们使劲的向彼此扔书,就差没搬起凳子了。可班上,一个男生也没有出头制止,全在看好戏。我当时气不打一处来,凭什么我安安静静做作业,你们为点破事儿去干扰别人。我冲向前去,把一个女生拽到讲台前,英勇的终止了这场无理取闹。
越长大,我发现我的正义感都只停留在思维层面上,永不能付诸于行动。怕只怕野蛮的社会人把握一顿暴打。我开始变得文弱,开始吵架也超不过别人。只能在沉默中维持着冷冰冰的持久战役。在哪里都是如此,宿舍更是。我实在羡慕他们维护正义时英勇的样子。
我想要打赢这场战役,唯有手握真理旗帜,以正确为导向。
不定期更新中,我会慢慢说给你听
你等我
再见
[记录你的心,我的心]
WANNA日记
邮件:624024015@qq.com
微博@WANNA日记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