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思-文学、作家与诺亚方舟
今天在英语听说课上,我们对"如果让你选择一类人登上诺亚方舟,你会选择哪类人?"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科学家、工程师、医生、警察、农民、和怀孕的女人。当然,无可否认,这六类人都对新文明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怀孕的女人为新文明提供新生命,工程师建造房屋机器、农民种地以喂养新子民,警察维持社会秩序、医生为人们看病、科学家进行理论探索……但让我疑惑和心凉的是,没有人选择作家登上诺亚方舟,要知道我们可是文学院的学生。
也许因为文学总是看起来没什么立即见效的"社会功用",所以大家觉得没必要带上唧唧歪歪老是长篇大论的作家。况且,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然而,我认为,在构建新文明的秩序、奠定新文明的精神基础这两个方面来看,作家是不能被其他人所替代的。
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作家?是不是文学作品没有"社会功用"?这就牵扯到了人为什么而写作这个问题。许多大师给了我们回答:
希腊作家尼科斯*卡赞扎基斯谈促使他写作的因素:"在我们内部,有着层层叠叠的黑暗——喧闹的声响,多毛的、饥渴的野兽。那么,没有什么东西死去吗?难道说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死去?那些原生的饥渴和忧伤,在人类黎明到来之前的那些夜晚和月光,将继续存活;那些饥渴和苦恼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我曾经惊恐地听见我所承载的可怕的负担在我的内脏中开始吼叫。我将永远不能得救吗?……说到底,我是最小的和最受钟爱的孙子,除了我以外,他们(我的祖先)没有指望和庇护。所有他们遗留下来的复仇、享受和受苦,只有通过我们才能继续。如果我消亡了,他们也将跟着我消亡……"[《向希腊人报告》,1965年]
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则说:"在一个集中营里我度过了大部分战争时期,几乎在我周围的每一个人——我的同代和我的父母、祖父母那一代人——都死去时,我却幸存下来。只是我被一种类似赋予了一种责任和使命的情感所压倒:去变成他们的声音,他们抗议将他们的生命从这个世界抹去的那种死亡的叫喊。几乎正是这种感情促使我去写作,而我当然没有想要去遏制写作、创造故事和寻找最好的方式向别人转述我想说的东西那种不可抑制的冲动。"
我们会发现,写作源于冲动,而这种冲动又源于自己的经历、背景。所以在茫茫无时空边际的宇宙中那一艘如浮萍般的小船中肯定会出现作家,因为对未知的无比畏惧与对飘渺未来的无限迷茫会促使人们写作和发泄,这一点我无法反驳。但不考虑在飞船上人们社会角色的变化,假如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固定的,作家这一形象必须要存在,因为他是一个不那么"忠实"的记录者,他可能不像历史学家那样将真实的历史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而是在建设历史,可能会添油加醋,但终归不会偏离事实过远。这种"历史"对现在正处于熟悉的地方的、正处于和平时代的我们没什么用处,但在宇宙中它却很重要。
地球毁灭了,只有这么一艘船上的人免于死亡。失去家园的他们在宇宙中寻找新家的旅程就可以称之为"流亡"。这种"流亡"比现在难民的逃亡要更加可怕和严峻。在《三体:黑暗森林》中,刘慈欣描述了水滴将地球舰队毁灭后,仅有三支舰队幸免于难却无法回地球只能逃亡,而这三支舰队上的人已不再是"人"的场景。舰队的成员们一致认为,目前最大的敌人是"N 问题",即Nostalgia,思乡病。这毕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永不回归的航行,"N 问题"可能导致群体性的心理灾难,但事实上,思乡病远没有那么严重。当人们知道乡愁不是一张"船票"可以解决的事情的时候,思乡这种情感也没有必要存在了,因为我们并没有寄托之物,情感虚无缥缈,终究会散去。而在宇宙中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当人们除了太空深渊,什么都不剩下的时候,人会变成"新人"——"非人"。"在中校以上军衔的人群中,心理失衡的症候开始出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内向,长时间地独处沉思,人际交流急剧减少,他们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也越来越少,很多人选择了完全沉默。蓝西看到,阳光正在从他们的眼睛中消失,他们的目光都变得阴沉起来,同时,每个人都害怕别人注意到自己目光中的阴霾,不敢与人对视,在偶尔的目光相遇时。会像触电似的立刻把视线移开......级别越高的人,这种症候越严重,同时有向低层人群扩散蔓延的迹象。" 人们的精神状态在变得越来越奇怪,越来越可怕,最终出现了狂躁、幻听、精神失控袭击别人、自杀等等状况,尽管有心理咨询师,也于事无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让人继续保持人的自觉、人的道德?理想地来说,我觉得是文学。布罗茨基在《悲伤与理智》中这样论述道:"……既然我们对于一个更好世界的希望很少有立足之地,既然其他每件事情看来都同样会失败,那么,我们就需要坚信,文学是社会所具有的唯一的道德保险形式;它是一种针对弱肉强食原则的解毒剂;他提供一种最好的论据,可以用来质疑恐吓民众的各种说辞,这仅仅是因为,人的丰富多样性就是文学的全部内容,也是它的存在意义。我们必须谈论,因为我们必须坚持:文学是人的辨别力之最伟大的导师,它无疑比任何教义都伟大,如果妨碍文学的自然存在,阻碍人么从文学中获得教益的能力,那么,社会便会削弱其潜力,减缓起进化步伐,最终也许会使其结构面临危险。"而尼科斯*卡赞扎基斯也充满感情地展望了作家的使命:"我知道我真实的面貌和我灵魂的责任:尽可能富有耐心、充满爱意及运用我所能掌握的技巧,将这个面貌描绘出来。去"描绘"它?那是什么意思?它意味着将这一切大白于世。因此卡伦(希腊神话中的亡灵摆渡人)从我这里什么也拿不走。这就是我最大的野心:什么也不让死亡带走——除了一点骨头什么也拿不走。"文学的意义,在于对抗死亡、对抗遗忘。这种死亡和遗忘,并不仅仅代表着个体的肉体和灵魂,也代表了人类群体的人性的遗忘与消失,它起到了恢复秩序、恢复文明的类似作用。而诺亚方舟的一个特别之处,则在于它除了代表"毁灭"与"流亡",还代表了"延续"——带着人们延续这个种族,延续我们现在的文明成果,所以我们更需要拒绝遗忘与死亡,甚至超越它们。
所以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也不是文学毫无"社会功用"。有的时候,因为单纯喜欢写作而写作,是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的,因为最优秀的总是会考虑的更多更广,会看向社会最深最暗的角落,会看向广阔无垠的宇宙,会看向人们心中最隐秘最不想被别人知道的那一块。而往往最"有用"的,只有在最危急关头才会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来,比如战争,比如地球的毁灭。
也许因为文学总是看起来没什么立即见效的"社会功用",所以大家觉得没必要带上唧唧歪歪老是长篇大论的作家。况且,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然而,我认为,在构建新文明的秩序、奠定新文明的精神基础这两个方面来看,作家是不能被其他人所替代的。
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作家?是不是文学作品没有"社会功用"?这就牵扯到了人为什么而写作这个问题。许多大师给了我们回答:
希腊作家尼科斯*卡赞扎基斯谈促使他写作的因素:"在我们内部,有着层层叠叠的黑暗——喧闹的声响,多毛的、饥渴的野兽。那么,没有什么东西死去吗?难道说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死去?那些原生的饥渴和忧伤,在人类黎明到来之前的那些夜晚和月光,将继续存活;那些饥渴和苦恼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我曾经惊恐地听见我所承载的可怕的负担在我的内脏中开始吼叫。我将永远不能得救吗?……说到底,我是最小的和最受钟爱的孙子,除了我以外,他们(我的祖先)没有指望和庇护。所有他们遗留下来的复仇、享受和受苦,只有通过我们才能继续。如果我消亡了,他们也将跟着我消亡……"[《向希腊人报告》,1965年]
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则说:"在一个集中营里我度过了大部分战争时期,几乎在我周围的每一个人——我的同代和我的父母、祖父母那一代人——都死去时,我却幸存下来。只是我被一种类似赋予了一种责任和使命的情感所压倒:去变成他们的声音,他们抗议将他们的生命从这个世界抹去的那种死亡的叫喊。几乎正是这种感情促使我去写作,而我当然没有想要去遏制写作、创造故事和寻找最好的方式向别人转述我想说的东西那种不可抑制的冲动。"
我们会发现,写作源于冲动,而这种冲动又源于自己的经历、背景。所以在茫茫无时空边际的宇宙中那一艘如浮萍般的小船中肯定会出现作家,因为对未知的无比畏惧与对飘渺未来的无限迷茫会促使人们写作和发泄,这一点我无法反驳。但不考虑在飞船上人们社会角色的变化,假如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固定的,作家这一形象必须要存在,因为他是一个不那么"忠实"的记录者,他可能不像历史学家那样将真实的历史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而是在建设历史,可能会添油加醋,但终归不会偏离事实过远。这种"历史"对现在正处于熟悉的地方的、正处于和平时代的我们没什么用处,但在宇宙中它却很重要。
地球毁灭了,只有这么一艘船上的人免于死亡。失去家园的他们在宇宙中寻找新家的旅程就可以称之为"流亡"。这种"流亡"比现在难民的逃亡要更加可怕和严峻。在《三体:黑暗森林》中,刘慈欣描述了水滴将地球舰队毁灭后,仅有三支舰队幸免于难却无法回地球只能逃亡,而这三支舰队上的人已不再是"人"的场景。舰队的成员们一致认为,目前最大的敌人是"N 问题",即Nostalgia,思乡病。这毕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永不回归的航行,"N 问题"可能导致群体性的心理灾难,但事实上,思乡病远没有那么严重。当人们知道乡愁不是一张"船票"可以解决的事情的时候,思乡这种情感也没有必要存在了,因为我们并没有寄托之物,情感虚无缥缈,终究会散去。而在宇宙中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当人们除了太空深渊,什么都不剩下的时候,人会变成"新人"——"非人"。"在中校以上军衔的人群中,心理失衡的症候开始出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内向,长时间地独处沉思,人际交流急剧减少,他们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也越来越少,很多人选择了完全沉默。蓝西看到,阳光正在从他们的眼睛中消失,他们的目光都变得阴沉起来,同时,每个人都害怕别人注意到自己目光中的阴霾,不敢与人对视,在偶尔的目光相遇时。会像触电似的立刻把视线移开......级别越高的人,这种症候越严重,同时有向低层人群扩散蔓延的迹象。" 人们的精神状态在变得越来越奇怪,越来越可怕,最终出现了狂躁、幻听、精神失控袭击别人、自杀等等状况,尽管有心理咨询师,也于事无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让人继续保持人的自觉、人的道德?理想地来说,我觉得是文学。布罗茨基在《悲伤与理智》中这样论述道:"……既然我们对于一个更好世界的希望很少有立足之地,既然其他每件事情看来都同样会失败,那么,我们就需要坚信,文学是社会所具有的唯一的道德保险形式;它是一种针对弱肉强食原则的解毒剂;他提供一种最好的论据,可以用来质疑恐吓民众的各种说辞,这仅仅是因为,人的丰富多样性就是文学的全部内容,也是它的存在意义。我们必须谈论,因为我们必须坚持:文学是人的辨别力之最伟大的导师,它无疑比任何教义都伟大,如果妨碍文学的自然存在,阻碍人么从文学中获得教益的能力,那么,社会便会削弱其潜力,减缓起进化步伐,最终也许会使其结构面临危险。"而尼科斯*卡赞扎基斯也充满感情地展望了作家的使命:"我知道我真实的面貌和我灵魂的责任:尽可能富有耐心、充满爱意及运用我所能掌握的技巧,将这个面貌描绘出来。去"描绘"它?那是什么意思?它意味着将这一切大白于世。因此卡伦(希腊神话中的亡灵摆渡人)从我这里什么也拿不走。这就是我最大的野心:什么也不让死亡带走——除了一点骨头什么也拿不走。"文学的意义,在于对抗死亡、对抗遗忘。这种死亡和遗忘,并不仅仅代表着个体的肉体和灵魂,也代表了人类群体的人性的遗忘与消失,它起到了恢复秩序、恢复文明的类似作用。而诺亚方舟的一个特别之处,则在于它除了代表"毁灭"与"流亡",还代表了"延续"——带着人们延续这个种族,延续我们现在的文明成果,所以我们更需要拒绝遗忘与死亡,甚至超越它们。
所以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也不是文学毫无"社会功用"。有的时候,因为单纯喜欢写作而写作,是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的,因为最优秀的总是会考虑的更多更广,会看向社会最深最暗的角落,会看向广阔无垠的宇宙,会看向人们心中最隐秘最不想被别人知道的那一块。而往往最"有用"的,只有在最危急关头才会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来,比如战争,比如地球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