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绍兴的地方戏说到地方的审美
越剧是大家熟知的浙江地方戏,不少人还知道它来自绍兴,其清新雅致符合很多人对江南的想像,其实绍兴更本土的剧种是绍剧,也就是阿Q经常唱的“我不该手拿钢鞭将你打”之类的。绍剧又称绍兴大班,与越剧的温柔婉转不同,绍剧以慷慨激昂著称,能产生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剧种,也可见绍兴文化底蕴之深厚。 记得大学时曾经请教某位做讲座的王姓戏曲史教授,为何绍兴的两种地方戏风格差异如此之大,貌似王教授语焉不详,后来得暇,我才从书中翻到自认为满意的答案。原来绍剧形成较早,其渊源是秦腔,据说是一个秦腔戏留在绍兴后才有的难怪如此激越。越剧的形成则是很晚的事了,清末滥觞于绍兴下属嵊县(今嵊州市)的的(音同滴)笃班,正式定型却是在民国的上海。从剧目来看,两者也有极大的差别,绍剧以武戏和帝王将相戏居多,其中最有名的是猴戏《三打白骨精》,毛主席为此还写过一首著名的七律;越剧则以才子佳人戏见长,其代表性的剧目《梁祝》《红楼梦》莫不如是。 实际上,剧目很能体现一个剧种和地方的审美倾向,通常来说,历史厚重、民风古朴的地方的剧种,如秦腔、豫剧等,擅演帝王将相戏,其角色以老生、青衣和花脸为主,其中忠义道德的味道很浓,如三国戏、隋唐戏等等;而形成较晚、民风清新的地方的剧种,如越剧、黄梅戏,则多演才子佳人戏,也人物以小生、小旦、小丑居多,俗称“三小戏”,此类剧种在演现代戏时隔阂感也不强。 偶尔看一次古老剧种的古老剧目,颇有一点在博物馆中欣赏文物的感觉,让观者真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传统的老玩艺如缕不绝,悲的是有时台上比台下还热闹,也许常说的黍离之悲就是这种意味。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