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应彩云《知行合一,教师骨骼里的“钙”》
学校的礼堂里,正开展着专题培训。来自全国的幼儿教师聚集一堂,研讨着感兴趣的专业话题。
悄悄的,我在饮水器旁放了一盒速溶咖啡和纸杯,为需要的老师解乏助趣。可是,半小时之后,当再次走进会场的时候,我看见饮水器周围一片狼藉:咖啡纸袋、纸杯混合着散落在小桌和废物篓外,端端正正摆在小杯里的2只小勺,也带着咖啡渍跌落在桌上……
我哀伤地想:这些老师带班的教室会是怎样的?孩子在这样的教师教育下,行为品行会是怎样的?
哦~先稍慢在内心吐槽:实际上,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常,也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言行不一。
春游的草地上,孩子尽管简餐却也兴奋。老师叮嘱:吃饭时别说话。可是,一旁的老师却说笑着、合餐着。
学校的楼梯里,孩子尽管走路却也兴奋。老师叮嘱:上下楼梯要靠右。可是,一群老师却左右随意着上下楼梯。
明亮的教室里,孩子尽管在桌椅间移动却也兴奋。老师叮嘱:小椅子要两手搬动。可是,老师却一手拖过椅子。
飘香的餐厅里,孩子尽管以“食”为天却也磨叽。老师叮嘱:蔬菜有营养好,一定要吃完。可是,老师的餐盘里却总剩下饭菜。
于是,孩子们终于带着疑惑的眼神看向我们。
本学期的一天,我借我园的一个大班上展示课。因为课前正在处理一个突发事件,所以当被催促后,我冲出了自己的办公室、冲进了对面的大礼堂。由于倾心投入,所以直至教学接近尾声才发现:我没有准备教学时需要的材料——奖品。
教学情景中获胜的一团队4人看着我。
我满含歉意:“蓝队的孩子们,我来不及准备奖品了。你们想要什么?”他们雀跃:“变形金刚!乐高(积木)!”
我毫不犹豫地摆手:“哎~这些……呃!你们回教室商量一下:到底想要什么。想好了来对面的办公室告诉我。”四个原本洋溢着胜利喜悦的孩子,明显低落了很多。正当他们抬脚要离开礼堂时,四人中的尧尧突然拉住了同伴:“慢!等一下!”大家都停住了脚步。
尧尧:“应老师,奖品,您现在可以拿出什么?”我没反应过来:“啊?什么意思?”
尧尧:“您现在可以拿出什么,我们就要什么。”孩子之间有着超强的默契:“对!无论现在您给什么奖品,我们都要的。”
孩子的需要是值得尊重的。我认真起来:“等我一分钟!”我冲进对面的房间。
当我一手抓着四支铅笔、一手抓着把糖果,出现在孩子面前时,他们乐呵呵地拿走了糖果。
我目送着他们离开的身影,在听课老师会意的哈哈大笑声中,发起呆来……
孩子不相信我们了,因为他疑惑我们的承诺不一定会兑现;孩子不尊从我们的教导了,因为他疑惑我们的教导连我们自己也不一定会重视;孩子不亲近我们了,因为他疑惑我们的世界也不一定美好。渐渐的,孩子变得和我们一样,可以说教却无法践行、可以标注却无法度量、可以煲汤却无法恩泽他人。
这样,教育的效率可想而知。
当我和老师们探讨这个问题时,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而不是“教师”的专业问题。可是,当一个“人的修养”妨碍了一个“教师的育人”,那么,这已然成为教师的专业问题了。
我居住的大楼里,有多个孩子在我园就读。那天,我刚跨进一趟热闹嘈杂的电梯,就听4~5个孩子亲热的招呼:“应老师早!”我笑脸相报的同时,只唇语似地“早”了一下,电梯里立刻安静了下来。待走出电梯,我才与他们聊“今天最想干什么”,依然亲密一伙的模样。这时,身后飘来友善的赞美:“应老师,真是好老师!”
瞧!日常生活的电梯里,我只是表现出一个“人”的好素养,却呈现于人的是一个教师的好形象。寻常师幼的相处中,我只是表现出一个“人”的好行为,却身体力行的教导了孩子的好习性。
因此,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的孩子中,我们潜移默化的身教远胜于我们喋喋不休的言传,我们美好的表现远比我们的训诫有效。
所以,新的一年里,我们可否为自己规划一个小梦想:做一个有修养的社会人。我们会发现:当我们轻轻说话的时候,孩子一定是宁静的;当我们盈盈笑容的时候,孩子一定是阳光的;当我们谦谦待人的时候,孩子一定是有礼貌的;当我们有条不紊的时候,孩子一定是整洁漂亮的。要知道,只有当你说“谢谢”,对方才会回应“不用谢”。
2017年,愿你我,成为纤纤淑女和翩翩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