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佚名:孟人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9世纪初,室利佛逝王国的势力一度扩张到马来半岛,控制了当地的孟人国家。1044年缅甸蒲甘王朝建立后不久即攻占直通。堕罗钵底王国从10世纪开始势力遭到削弱。11世纪初,吴哥王苏利耶跋摩一世在位时,征服了堕罗钵底王国,占领了湄公河下游的广大地区。此后,一度统治中南半岛的孟人逐渐走向衰落,其地位被缅人、泰人所取代。 孟人为什么在极盛时期没有建立统一的大帝国?10世纪以后孟人开始衰落的原因是什么?除了缅人和泰人的崛起、孟人内部不和等原因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学界对此并无定论。研究缅甸史或者民族史的学者提出了如下见解: 缅甸史学家貌丁昂在其《缅甸史》中把孟人的失败归于:“他们从来就没有政治上的雄心,从而也从来没有企图建立他们自己的帝国,这使得他们不同于高棉人、缅人和泰人。他们从来就没有利用最初历史曾经给予他们的有利条件”;“尽管孟人在文化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并对于别的民族集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未能抓住时机,建立孟人大帝国,分享他们与高棉人之间的东南亚大陆的整个地区”。 除了孟人没有政治上的野心外,英国史学家哈威提到孟人内部的不和:“9世纪时,孟人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进攻,内部各国之间产生不和。堕罗钵底王国和哈里奔猜王国曾以兵戎相见。9世纪的波斯旅行家苏莱蔓在他的旅行笔记中就提到当时孟人国家之间的战争。”⑥貌丁昂也说:“从军事力量的观点看,孟人是一个有力量的民族。从他们迫使骠人撤离三角洲地区以及他们有能力顶住南诏的侵袭,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力量。但是,由于来自外部的进攻和联盟内部的不和,(使)他们没有能够联合为一个单一的帝国。” 此外,孟人国家与其他民族建立的国家之间的战争,以及11世纪中叶下缅甸发生的严重的霍乱,也削弱了孟人的力量。 但是,一个10世纪以前在东南亚大陆势力强大、文化先进的民族,仅仅因为这些原因就从此一蹶不振,处于缅人和泰人的统治之下,并被逐渐地同化了吗?笔者以为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许多历史学家把古文明衰亡的原因归咎于战争、内乱、外族入侵、统治者荒淫等等,而很少注意到支撑农业文明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是与人类创造文明密切相关的自然条件,它为每个民族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地理环境固然不是影响文明产生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却不可低估,尤其是在早期农业社会,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比较大。 古代孟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跟孟人活动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有关。从孟人的兴衰史可知,自孟人的先民在公元前来到中南半岛一直到10世纪孟人开始走向衰落,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今缅甸南部、泰国中西部和马来半岛北部。在孟人势力强盛的8-10世纪,其统治范围主要在今泰国中部地区。古代孟人活动的地域靠近大海和江河流域地区。缅甸孟人生活在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的三角洲地区。鼎盛时期的孟人生活在泰国濒临大海的地区。在这些大河的三角洲地区,虽然人们在雨季时常会遭受因河水泛滥而带来的灾难,但洪水过后形成的肥沃的淤泥可以改良土壤,甚至淤积成新的可以耕种的土地,这使得孟人的农业与生活在干旱地区的缅人、泰人的农业以不同的方式发展。 美国人类学家理查德·A·奥康纳(Richard A.O'Connor)对古代中南半岛上主要民族的农业生产方式做过比较研究,得出的某些研究结论非常有借鉴价值。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借鉴理查德·A·奥康纳对古代中南半岛的农业文明的分类。奥康纳把古代中南半岛的农业文明分为典型的低地农业和高地农业两种农业文明特质丛,并根据中南半岛诸民族的活动领域把孟人的农业文明界定为低地农业,而把缅人、泰人的农业文明界定为高地农业。 理查德·A·奥康纳认为,农业文明特质丛综合了技术实践和社会管理,它是诸多技术社会文化丛的一个范式。这个范式构建的不仅是技术革命,而且包括文明的变迁。实际上,这样处理中南半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最接近人种志的证据,而且也最能体现历史记载的意义。作为一个范式,农业文明特质丛是诸多不可分割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公元后的第一个千年里,孟人生活在靠近大海和江河的地方,这也就使其农业呈现了独特的特点。水既是农业文明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农业文明发展的命脉,农业社会史可以说始终是围绕着水而展开的。 孟人生活在中南半岛南部的低地地区,靠近江河和大海,气候炎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由于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决定了孟人的农业耕作方式是粗放型的园圃农业(garden farming)。他们根据居住地的自然条件适时地种植水稻。水稻种植需要充足的水源,一般而言需要修筑水利设施,并对水资源进行管理。但是因孟人生活的地方雨水充沛且临近江河,他们很少建造大型的灌溉工程,而是主要靠自然降雨或是河水来浇灌稻田。在泰国中部湄南河流域,孟人的稻田大多是水浸地(flood-land),他们还在洪水过后的地方直接播种稻种。孟人种植水稻的技术含量很低。西方人来到东南亚时发现:“在下缅甸孟人居住的地方,农业发展很落后,基本上是比较原始的水浸地种植。在人口稀少的勃固地区,其繁荣更多是依靠商业贸易而不是水稻种植。”英国殖民当局的一个官员到下缅甸时也发现:“孟人地区到处都是沼泽地,人口稀少,人们居住在分散的房子里,依靠捕鱼、煮盐和不固定的湿地种植为生,并且几乎都是靠雨水吃饭。” 那么后来来到中南半岛的缅人和泰人的情况怎样呢? 在中南半岛,缅人早期的活动区域是伊洛瓦底江和钦敦江的汇流处,泰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南半岛的中、北部地区。中南半岛的北方主要是高地和山谷,缺水少雨,该地区发展农业主要依靠修建灌溉系统。如果把中南半岛地区大致分为北方需人工灌溉的山谷地区和南方水浸地的低地地区,那么在缅甸,灌溉地与水浸地的比例在北方为3:1,在南方为1:27;在泰国,两者的比例在北方为1:1,在中部平原地区为1:3。当时在缅甸,缅人居住的干旱地区是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 理查德·A·奥康纳把善于水稻种植的缅人和泰人称为“水稻专家”(wet rice specialists)。他们建造各种灌溉系统,修运河,建堤坝,利用拦河坝和导流坝使河水改道,然后流进田间的灌溉渠里来灌溉农田。 蒲甘王朝时期,缅人在缅甸中部的干旱地区修建由水渠、水库、水塘等组成的灌溉网。主要的水利工程有:密铁拉湖,灌溉面积为18000英亩;模西运河,灌溉面积达300000英亩;皎克西灌溉网,灌溉面积为120000英亩。这些灌溉设施使密铁拉、皎克西、敏巫等地成为蒲甘时期著名的粮仓。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的发展,对于缅甸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同孟人相比,泰人发展灌溉农业的能力亦很突出。在上缅甸的泰人地区,灌溉渠道横贯在大片土地上,这些人工修建的渠道把河水引导到稻田里。在泰国历史上,阿瑜陀耶王朝时期修建了三条运河,即刚咯埃运河、刚咯耐运河、德雷埃运河。由于对河流进行了整治,使相关地区成为发展农业的沃壤。 因此有学者认为,缅人和泰人不仅在农业上是种植水稻的行家,而且稻田是他们国家的核心和他们文化的模式。 农业耕作技术的不同,导致了孟人与缅人和泰人在社会组织方面的差别。虽然三者都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但是缅人和泰人更强调家庭作为村社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村社是一个社会的组成单位。缅人和泰人所从事的农业属于高地农业,一般都需要修建水利设施以保障农业生产。在高地山谷,修建一个导流坝给水渠供水来浇灌稻田,这是需要村社全体家庭进行合作才能够完成的重任。这种各个家庭的合作,必须要由一个权力机构来组织,因此村社这个最基层的组织对发展灌溉农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缅人村社,头人具有很高的威信和很强的号召力,他能够领导村社居民按照习惯法行事。在头人的领导下,村民通过契约等方式来维系整个村社的团结、增强村社的凝聚力,灌溉等有关农业生产的事情也由村社的头人负责。与缅人相似,泰人遇到灌溉等有关农业生产的大事,也是由受人尊重的头人负责组织村民进行。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需要村社全体家庭合作的事项,使得整个村社结成一个几乎是平等的和相互依赖的共同体,从而淡化了不同家庭在财富和劳力方面的差异。 生活在低地大河近旁的孟人,单个家庭之间不需要合作就可以利用充裕、便利的水资源来种植水稻,所以孟人村社中的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因此,孟人的村社组织结构松散,没有强大的凝聚力。村社作为一个社会单元,本身就是一个合作体,是一个国家实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当后来缅人和泰人实力逐渐增强时,孟人无法组织强大的力量与他们竞争。最终,孟人在中南半岛的优势地位被缅人和泰人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