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张大而慨 简率朴无华 | 本来艺术家 · 董玮
![]() |
书法之善,要在立格。
立格之要,在求诸文化。
概言以蔽之,儒家之忠义气节,
道家之逍遥简静,佛家之寂灭虚空,
中国文化的精髓总是以对宇宙、
人生的认识为旨归的,
而这种旨归,
大抵也是书法品格最高的宿求了。
![]() |
隶书小品 守拙 45cm×67cm |
儒道佛作为至高的品格法则,各自之间本互为融通而无有高下。然而,透过外在的表相,其共存的精神内核却不容忽视,这就是“大气”和“阳刚”。儒家自不待言,道与佛从本质上来说更是如此:至博大才能至空渺,至阳刚才能至虚静,否则,又何以“扶摇直上九万里”,何以“如如不动”呢?以此种精神观照中国书法史,千载而下,亦复如是。
![]() |
行书 扇面 34cm×67cm |
因此,即便说到妍媚之祖书圣王羲之,也是以“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来品评的,不然,就真沦为张怀瓘所说的“有女郎才,无丈夫气”,恐难立于书史,彪炳后世了。
![]() |
隶书 王维诗 134cm×67cm |
对于此,董玮深谙其中的道理,其书法所流露出的最为集中和高贵的品质也正在于这种对“大气”与“阳刚”的追求。其书点画果敢劲健、率直纵出;结体气局宏阔、大开大合;章法跌宕率真、生发自然,且无论对联立轴,还是扇面手卷,无论字若径尺,还是小字行楷,这种品格均能一以贯之,精神灿灿。可以说,对董玮而言,对这种品格的追求由内而外,深之入骨。
![]() |
行书 横披旷士怀 34cm×100cm |
记得其曾在一件《意临兰亭》的手卷中自跋道:“以碑版之法书王右军兰亭集序,一扫冯摹本媚俗糜弱之态也。”由此可见,董玮的凿凿用心所在。而这种核心审美品格的确立,也为其书法道路的选择和深入奠定了基础。
![]() |
篆书 扇面 34cm×67cm |
和大多数学书者一样,董玮最初也是从帖入手的。其之前对王羲之手札包括阁帖的浸淫日久而力深,临摹王书的精致、准确程度也非一般人所及。而后,董玮写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米芾。因此,看其早期的一些作品,能明显地察觉出其中“二王”和米芾的灵秀与潇洒。
![]() |
隶书 对联 67cm×12cm×2 |
只是,这种一味的灵秀与潇洒终究不是董玮内心里所想要的,因而,董玮后来书法的旌旗一变也是自然而然的了。问道中国书法院之后的近年里,董玮的书法逐渐偏向于雄强开阔、大朴大拙一路,并且这种方向确乎是日益地明朗和坚定起来。而从直接的取法来看,主要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可以泛称为碑版的各类书法资源,自上而下,从金文大篆到汉碑隶书到隋唐墓志,概莫例外。
![]() |
行书 横披担当 34cm×100cm |
篆隶用笔与大气雄浑的气度自不必说,更难得的是涵养其中所孕育出的高古、朴拙、率真的气息,这种气息流淌于毫端,贯通于各体,使其作品在宏肆之外更添了几多耐人品味的内蕴。
![]() |
隶书 古人诗 67cm×45cm |
董玮对其心追手摹,体味至深。而值得一提的是,身为国民党元老的于右任先生晚年被迫寓居台湾,其在86岁时曾有名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读之,不禁让人铭感五内。
![]() |
隶书 古人诗 180cm×90cm |
推人及书,可以想见,于右任先生这种高尚、深沉、伟大、质朴的人格与情感或许也是董玮在学习于右任书法的体貌技法之外,更多的一层精神的感召和润泽吧!
![]() |
行书 对联 180cm×30cm×2 |
至此,沿着古人及前贤的轨迹,董玮完成了从帖学到碑学的互通互融,其“开张大而慨、简率朴无华”的书法品格和风貌也基本确立。而且,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董玮这种不为时下“导向”所误、汲汲于己心所求的叩问与表达,合于书法“书以载道”、“书为心画”的最高准则,也预示了其书法以后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 |
行书 古人书论 45cm×67cm |
秦汉泱泱,盛唐雄迈,此种精神万古不可磨灭。由是观之,董玮其书立浩气于环宇,择旨趣于雄阔,上接民族之精神,下匡时俗之流弊,善莫大焉。
彭再生
/ 四川大学书法博士 /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后 /
![]() |
董玮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有一点给我印象特别深,那就是他在不断的进取。我刚认识他的时候,20出头的董玮,写得一笔很潇洒的二王、米芾风貌的书法。当时我觉得写得已经很精到了。来到北京以后,董玮思路开阔了很多,不断的从帖到碑,从行书到篆隶,一直在不断的开拓自己书法的路子,到目前他书法的路子是越来越宽了。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可以看出,董玮最近特别倾心于于右任。他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有关于右任楷书的。我感觉这对于一个不到四十岁的青年书法家来说,在他书法学习过程中这都是很正常的一个举措。他不仅特别勤奋,而且一直没有固步自封,从今后发展的前景来看,我非常看好董玮。
王 镛
/ 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 / 北京印社社长 /
![]() |
临米芾手札 28cm×28cm |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董玮写王镛像王镛,写于右任像于右任,颜真卿的祭侄稿等都临得非常好,写别人的东西,能够抓住他的形式语言的要害处,这就是能力的体现。有了这种能力,再进一步思考怎样用这种能力去塑造自己的符号系统,这样走下去,董玮肯定会有更好的前景可以实现。我也像王镛先生一样看好董玮,他有非常强的能力,一定会有一个最终的突破,开拓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刘正成
/ 国际书协主席 /《中国书法全集》主编 /
![]() |
临倪元璐 180cm×90cm |
“董局”水平进步之快的原因,我想主要有这么几点:其一,得益于书法院教学管理这一特殊的岗位。其二,善于思考和选择。董玮最终把关注点落在于右任王镛二家之上,是非常智慧的,不仅符合自己的笔性和审美,而且有利于自己笔墨风格的开掘与拓展。其三,善于总结和融化。他在做好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同时,撰写出版了第一本专著《痕迹》,对各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理念观点、风格主张都一一作了详尽的概括评述,不仅对学员学习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而且在构思写作的过程中,对各位老师的艺术思想与风格追求作了深入全面的了解思考,然后比较分析融会贯通,并贯注到自己的学习思考之中,成为自己不断前进的源头活水。基于这三点,我认为“董局”是智慧型的善学者,假以时日,必有大成。
于明诠
/ 山东书协副主席 /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
![]() |
临颜家庙碑 150cm×45cm |
我之所以愿意看以董伟兄为代表的更年轻一些同道们的作品,是因为它们总能给我一些新的意想不到的东西。正如去年十月那期《东方艺术·书法》中董伟兄答客问的那个题目----“未知之处最引人”。这也让我想起石开老师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篆刻委员会换界会上的一个发言,他说“已成名的没什么可怕的,该出来的都出来了,可怕的是那些未成名的”。是呀,古人早有后生可畏之叹,那些成名的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了,而那些未成名的你不知道他将来会成长为怎样的参天大树!
刘彦湖
/ 中央美院教授 /
————————
董玮,号师鼎堂、钝庐,1974年生于河南郸城,2000年拜王镛先生为师。曾先后担任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北大名家工作室主任职务,现为尚艺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清华美院董玮书法工作室导师,河北美院董玮书法工作室导师,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艺术中国》、《尚艺书法》杂志副主编,“寸耕社”、“五号线”成员。
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全国获奖、入展,并应邀参加国内以及意大利、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展览活动,《东方艺术·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曾做专题介绍。2012年6月在京成功举办“澄怀味道·董玮书法作品展”及研讨会。
出版专著有《痕迹·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董玮书法作品集》、《全国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董玮》等。发表论文有《于右任碑志楷书探析》、《珠联璧合的王仓坪墓志》等。
————————
本来艺术的发展需要全国艺术家的支持,未来,本来艺术也是全国艺术家最好的发声平台,期待与每一位艺术家的交流。
感谢您对本来艺术的支持,本来艺术将竭诚为您服务。
“本来艺术”面向全国书画名家题名活动还在继续……
【文字】本来艺术
【征集活动联系人】马劲
本来艺术 | 书画 · 艺术 · 收藏
最 接 地 气 的 书 画 自 媒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