鬃人漫谈(五)
【鬃人白】
白氏兄弟制作的鬃人,保存了浓厚的皮影戏特点,诸如筒式身子,服装用纸糊成,衣裤连缀不分,云字头勾画,风格粗犷,造型、脸谱的勾画酷似舞台京剧人物。在题材上也有了许多新的开拓。
哥哥白大成自一九五九年开始学习鬃人艺术,四十余年来他不断摸索、改造。为了让鬃人“活”起来,他把鬃人由过去的彩纸材料改用色彩艳丽的丝绸,人物的双臂在转动中可以灵活运动,身高也由过去的五六厘米发展到十七八厘米。过去的鬃人没有腿,下身只是一个锥体。他根据不同的戏剧情节让人物“长”上了腿。服饰则变过去的纸质为绸缎。帽子、头饰上的绒毛用毛线揉成,兵器里的刀用的是薄铝片,翎子则是孔雀毛。人物的脸用他自己制作的泥模子“磕”出来。脸部是表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这要靠泥脸造型和绘画的结合,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人物的气质。他认为鬃人面部表情的刻画,更要体现剧情的需要,来表现人物各自在剧情中角色的个性,这就要通过手工艺将自己对京剧人物的感受融进“鬃人”之中,赋予它以灵气。
弟弟白广成制作鬃人,是在哥哥的影响之下,八十年代初毅然辞去铁路局的“铁饭碗”端起了鬃人这个”泥饭碗“。在哥哥的指导帮助之下,历经二十余年不懈努力和学习,其作品日臻完美,人物造型更加形象地展现京剧舞台上的各种场面和剧情,近几年陆续创作出了《钟馗嫁妹》《盗库银》《野猪林》等鬃人京剧人物和表现北京庙会的《民间花会十三挡》等民俗鬃人工艺造型。
为保持鬃人手工艺的特点,白氏兄弟始终没有将“鬃人”流于机械化的批量生产,而是坚持传统手工,保持它的艺术特色。往往一个作品从脸谱绘画、服装剪裁、服饰设计、颜色搭配等十几道工序,全是他们自己手工完成。一出《三岔口》戏中有好几个人物,他要花上一个星期才能完成。从造型到艺术风格都是对师承的极大发展。“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唯有鬃人全是手工绘制,仍保持它独有的风格,作品绝不重样。”我们可以不无骄傲地表示。 如今,结合了中国京剧与中国国画这两大民族艺术瑰宝魅力的“北京鬃人”更成了美国、法国等众多国家博物馆的典藏,盘中好戏——鬃人,舞动出中华一绝的名号!
白氏兄弟的鬃人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大型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多种艺术机构、团体和名人收藏,
瞧这鬃人儿,多有意思的玩意儿呀!早些年,这玩意儿不仅孩子爱玩,大人爱耍,就连皇上都迷上了它。要不怎么说鬃人儿是咱老北京的绝活儿呢!绝活儿嘛,当然是说它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这玩意儿能生咱中国,长在咱北京,您说说这戏曲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大不大。一九八三年北京恢复春节庙会,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在地坛公园举办了第一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白氏兄弟受到了邀请,鬃人首次在大众场合亮相受到了参观群众的欢迎,电视台、报纸纷纷报道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老舍夫人胡潔青老人看到鬃人再现庙会后非常高兴欣然题写了“复兴鬃人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有益的高级文化,要发扬传流下去”。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谢添先生在参观现场以反书绝活书写了“绝技”二字,盛赞鬃人的精妙。
【指南】
鬃人是北京传统民间艺术品,也是老北京特色玩具之一,您可以通过【都一斋主老白】的微信(duyizhai_1860)沟通了解详情或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北口柏树胡同30号的都一齋饭庄观赏白广成先生的鬃人作品。微信微店和淘宝网店可以预订选购。
鬃人既是艺术品也是玩具,人物形态各异,同时也和具体的戏剧有关,预订时要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挑选。
编撰人 白广成
初稿于1989年8月东城区交道口
完成于2002年6月东城区东不压桥胡同
整理于2008年5月东城区海运仓
现稿于2017年1月20日北京昌平区兴寿镇香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