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物41:蒲:这就叫“躺着也中枪”
出小区大门过马路即翡翠湖公园。那里生长很多蒲草,为我所喜欢。蜡烛一样的花柱夹杂其间,招引蜻蜓驻足,是一种优雅野趣。
夏天的傍晚,我常与太太在湖边散步,伸手可以抓住蒲草叶和花柱,简单玩赏一番,再松手。附近大学里的年轻男女也喜欢在这里嬉戏,摆出各种造型拍照,发出快乐的呼喊。
伴随蒲草生活的,还有蒲柳,是柳树之一种,喜水,很细弱,不成材。但这不影响它的文学美,古今诗人、作家都看重它。我高中时代读过刘绍棠一本小说《蒲柳人家》,对北方运河美景中蒲柳的身影,留下亲切印象……
扬之水,不流束蒲。
(《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
人们对《诗经》中出现的“蒲”,有两种解释,即蒲草、蒲柳。前者是草,后者灌木,并非同类。不过无妨,在诗句中,它们体现的意味或境界是相似的。
我喜欢蒲柳做成的篮筐,柔韧结实。作为一种不成大材的灌木,用到这个份上,却是很多大树无法替代的。它充分证明“草根”阶层的生命力和重要性,维护的是普通事物和人的尊严。它貌似羸弱的身躯,遍布大运河、黄河滩,是见过大世面的,比森林中那些百十年的巨型树木,眼界还要宽广——因为河水流动,眼前的活动画面,像电影一样丰富。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辛弃疾在《西江月》中用了蒲柳,对应自己衰老的身躯。这个看法具有典型性,是古人经常用到的。其实蒲柳只是貌似衰弱而已,否则它千万年来,如何立足黄河岸边?不信,你去类似的大江河岸边找找,有多少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
当然,从另一面看,生活环境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植物的种类,这一点倒很像人类社会。大凡文化人,都喜欢一个“静”字,即便外部变动不居,他内心还得保持相当的安宁才行,否则就会发出周作人式的悲叹——
自惭蒲柳质,何敢慕芳草。
时代的动荡不安,使很多文化人处于人生的悲观消极中。要他们去深山当一棵巨木是很好的,在大江河边做一枝蒲柳,就难了。但市井小人却乐此不疲,要他们去深山就完了。所以蒲柳在此可以对应生存状态较低俗的人吧?这么说来确有些不敬,不过,蒲柳应该不在意,因为市井小人就是包括咱在内的——沉默的大多数。没啥不好。
《世说新语》中有个记载挺好——
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这是用蒲柳自比,来拍皇帝马屁,获得成功。因为简文帝很久之后都记得顾悦的话,认为他说得好。
作为一种容易凋零的植物,蒲柳“望秋而落”的容貌,确实不能给人以青春美感。但这不代表来年春天不会复苏。松柏一旦凋零,基本玩完,而蒲柳的凋零,只是暂时躲避,以期未来的繁荣。蒲柳之弱,未尝没有道家所言的那种“强”的内涵,比如牙齿和舌头的对比。做舌头,可以多存在几十年呢!
《和崔侍郎游万固寺》中卢纶说——
闻说中方高树林,曙华先照啭春禽。
风云才子冶游思,蒲柳老人惆怅心。
……
这里又将蒲柳人格化,成为一类高蹈脱俗者的代名词。虽然还是表现老人之弱,但不是世俗层面的弱了,而是脱俗层面的精神状态:略有消极避世感,但很清澈,因无争而大无畏的感觉。这一点与曹雪芹的说法恰好相反——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贱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蒲柳在此没有精神层面的美,代表了下贱下流。真是冤枉啊!它好好的生活在水边,为了适应环境而确定自身的生活规律,本不打算给任何人看,咱们何必将它拉进人类感觉中来衡量呢?这就叫“躺着也中枪”。
夏天的傍晚,我常与太太在湖边散步,伸手可以抓住蒲草叶和花柱,简单玩赏一番,再松手。附近大学里的年轻男女也喜欢在这里嬉戏,摆出各种造型拍照,发出快乐的呼喊。
伴随蒲草生活的,还有蒲柳,是柳树之一种,喜水,很细弱,不成材。但这不影响它的文学美,古今诗人、作家都看重它。我高中时代读过刘绍棠一本小说《蒲柳人家》,对北方运河美景中蒲柳的身影,留下亲切印象……
![]() |
图片选自网络 |
扬之水,不流束蒲。
(《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
人们对《诗经》中出现的“蒲”,有两种解释,即蒲草、蒲柳。前者是草,后者灌木,并非同类。不过无妨,在诗句中,它们体现的意味或境界是相似的。
我喜欢蒲柳做成的篮筐,柔韧结实。作为一种不成大材的灌木,用到这个份上,却是很多大树无法替代的。它充分证明“草根”阶层的生命力和重要性,维护的是普通事物和人的尊严。它貌似羸弱的身躯,遍布大运河、黄河滩,是见过大世面的,比森林中那些百十年的巨型树木,眼界还要宽广——因为河水流动,眼前的活动画面,像电影一样丰富。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辛弃疾在《西江月》中用了蒲柳,对应自己衰老的身躯。这个看法具有典型性,是古人经常用到的。其实蒲柳只是貌似衰弱而已,否则它千万年来,如何立足黄河岸边?不信,你去类似的大江河岸边找找,有多少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
当然,从另一面看,生活环境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植物的种类,这一点倒很像人类社会。大凡文化人,都喜欢一个“静”字,即便外部变动不居,他内心还得保持相当的安宁才行,否则就会发出周作人式的悲叹——
自惭蒲柳质,何敢慕芳草。
时代的动荡不安,使很多文化人处于人生的悲观消极中。要他们去深山当一棵巨木是很好的,在大江河边做一枝蒲柳,就难了。但市井小人却乐此不疲,要他们去深山就完了。所以蒲柳在此可以对应生存状态较低俗的人吧?这么说来确有些不敬,不过,蒲柳应该不在意,因为市井小人就是包括咱在内的——沉默的大多数。没啥不好。
《世说新语》中有个记载挺好——
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这是用蒲柳自比,来拍皇帝马屁,获得成功。因为简文帝很久之后都记得顾悦的话,认为他说得好。
作为一种容易凋零的植物,蒲柳“望秋而落”的容貌,确实不能给人以青春美感。但这不代表来年春天不会复苏。松柏一旦凋零,基本玩完,而蒲柳的凋零,只是暂时躲避,以期未来的繁荣。蒲柳之弱,未尝没有道家所言的那种“强”的内涵,比如牙齿和舌头的对比。做舌头,可以多存在几十年呢!
《和崔侍郎游万固寺》中卢纶说——
闻说中方高树林,曙华先照啭春禽。
风云才子冶游思,蒲柳老人惆怅心。
……
这里又将蒲柳人格化,成为一类高蹈脱俗者的代名词。虽然还是表现老人之弱,但不是世俗层面的弱了,而是脱俗层面的精神状态:略有消极避世感,但很清澈,因无争而大无畏的感觉。这一点与曹雪芹的说法恰好相反——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贱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蒲柳在此没有精神层面的美,代表了下贱下流。真是冤枉啊!它好好的生活在水边,为了适应环境而确定自身的生活规律,本不打算给任何人看,咱们何必将它拉进人类感觉中来衡量呢?这就叫“躺着也中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