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想不做就不做,那还要我们家长做什么?
如果孩子不想做就不做,那还要家长做什么? 最近这些天朋友向一直在为儿子这学期要不要、该不该去补习,补习那门课而发愁。 而她的儿子上学期期末考试时语文、数学都只考了三四十分,英语却考了九十多分,她就寻思着要给他找个补习,她说已经跟儿子说好了,儿子也表示原意去补习,但是怕他一下补习两门他会接受不了。 我就建议她去补语文,因为语文好了,阅读能力好了,理解能力上来了,那就能读懂题目理解题意了,自然就会做题了。因为她儿子一道题你讲个十遍八遍的有时还是不能理解,有时当时能做出来,过后就忘了。 我说你儿子还可以去学珠心算,要不让他去学两年珠心算以此来提升他的专注力、耐力,开发他的空间想象力…… 然而我还没说完,她就说:我要他去学是没用的,要他自己肯学想学才行呀! 我一听也是无语了,如果孩子有正确的选择能力与判断能力,那还要我们家长干嘛?如果作为一个母亲,你都是能省就省,能不担责任就不担责任,你这样真的好吗?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贪玩拖拉的惰性,我们做家长的就应该为孩子把关,引导孩子去学习。而不是放任他。 就像汽车一样,我们可以让它自由行使,但前题是我们要先修好公路,我们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但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而根据我家祯祯的经验,基本上她不喜欢,不想做的事,原因只有这几点 一、耽误他玩, 二、不自由要被管制, 三、费脑力和体力, 四、对未知事物的胆怯。 分析这几点,就能看出来,前三个原因都是因为人天生都有惰性,都想舒服、享受,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就不让孩子去接触去尝试,其实无意中已经给孩子埋下了懒惰的种子。第四个原因,能看出孩子并不是真不想去尝试,而只是害怕,这种心理很正常,也是一种面对陌生事物时的自我保护机制。这样性格的孩子有不少,而越是这样的性格,也许更需要多鼓励、多尝试,建立起自信和勇气。 如此一来,“因为不喜欢,所以就不用去尝试”的思维,既然“不喜欢”这个原因有问题,这样的因果关系也就不成立了。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是父母不喜欢。比如有的父母认为男孩子学跳舞太娘,有的父母认为女孩子学武术、打篮球太粗鲁,还有的理由是,学钢琴的人太多了,再学就和人家一样了,等等。如果是这种情况,你根本都没让孩子去试一试,怎么知道孩子不喜欢呢? 父母是成年人,是孩子的监护人,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要比孩子要成熟得多。萧秋水写过:“小孩子会任性,但是大人不可以放弃督促的责任。”不去尝试、随意放弃,孩子就难以体会到成就感,动力不足,没有动力,就更不想努力,于是陷入恶性循环的死结。 曾经看到一些名人访谈,孩子长大成人,对儿时父母的宽容,反而心生埋怨、薄有微词,会说:我那时候还小,不懂事啊,你为什么不督促我学呢?如果我小时候学了的话,现在就…… 不喜欢的事那么多,你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但是也要讲究教育的艺术,要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所以,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养成内向胆怯的性格,不希望孩子将来遇到困难就退缩,而是充满激情,勇于尝试,请别再用不喜欢当理由,随意对待未知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