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
读书计划第三本:《雅舍谈吃》梁实秋 时间:1.20——1.30 可读指数:★★★☆☆ 这本书虽是大家的作品,能见作者对美食的喜好,但是个人觉得读到的内容不多,可当闲书阅读打发时间。(人生不长,闲时不多,多读经典,善加思考。) 如果早几十年就发明了“吃货”这个词,我想梁实秋先生不愧是个大吃货,京城各大酒楼饭馆有哪些名菜小吃,大概又是什么用料做法,在文中讲得头头是道。不光是北平的吃食,连他到过的一些地方的美食也被他搜罗在这本书里。青岛的西施舌,金华的火腿,杭州西湖的醋溜鱼,扬州的狮子头,开封的两做鱼,还有北平的各大馆(山东馆和河南馆居多)的美食,通过这本书齐聚一堂,让读者的味蕾倍受煎熬。不过作者写的那些美食大多是他年轻的时候(20世纪30年代左右)品尝到的美食,估计现在都吃不上了。 我不是美食家,也不懂美食经,所以只能看别人如何评论美食,再根据自己有过的一点点“厨房”经验和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说说我对于食物的看法,毕竟“民以食为天”,食物这东西还是为大家所关心的,何况从艰苦年代的只为填饱肚子到现在物富民丰的时代,人们对食物的看法和态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食物匮乏的年代里,人们非常珍惜食物,食物是生存的根本,没有食物人就活不下去(想想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人类文明也不复存在。虽然是食物匮乏,人们饥不择食,但是在人类的演变过程中,人类的智慧让仅仅填饱肚子的食物变成满足味蕾的美食。拿猪肉来说吧,以前的农民家庭贫苦,一年到头难得买一回肉吃,但是他们渴望平常的日子也能吃上一点肉,于是把肉腌了挂在厨房用柴火烟熏,这样的腊肉能保存较长时间,在平常的日子里想吃肉了,可以割一小块腊肉炒来吃,以解想吃肉的“相思”之苦。人们将新鲜的猪肉变成腊肉,诸如此类,通过各种手段运用各种智慧让美食的种类变得丰富起来,从仅为生存的生理满足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可见人们在食物这个舞台上的创作力。 之前看过梁文道先生的《味道》,讲的也是关于食物,两者不同的是《雅舍谈吃》更加注重美食的推介,而《味道》是以食物为出发点对现代社会中关于“食物问题”的思考,比如地沟油问题,食物浪费问题,食材的残忍猎取等等。一个是对“美食”的介绍,一个是对人性的思考。不过《雅舍谈吃》里作者也谈到过对食物的态度,一是觉得有些人对美食的追求成了一种奢侈和贪欲,他说道“口腹之欲究竟有个限度,天下之口有同嗜,真正的美食不过是一般色香味的享受,不必邪魔外道地去搜求珍异。”这让我也想起以前工作的地方附近有一家饭馆,外看是砖瓦房,没有招牌也没有店名,可是门口常常停满豪车,据说这家饭馆的老板以百姓自居,若是一般人去到他家要请客吃饭,他是拒绝的,说此处不是饭店,请另寻他处。只有熟人带过去的朋友,而且还得是名贵之人,他才肯生火做菜,做的都是“山珍海味”(穿山甲之类的国家保护动物)。“以言美食,则鸡鸭鱼肉自是正味,青菜豆腐亦有其香,何必龙肝凤髓方得快意?苟烹调得法,日常食物均可令人满足。以言营养,则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菜蔬瓜果,匀配平衡,饮食之道能事尽矣。”照此说来吃“山珍海味”只是图个新奇,或者食客之间的“饭局”需要,似乎偏了美食享受这个方向。何况那些“山珍海味”本就是稀少物种,以牺牲另外一种物种来满足味蕾,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都是不合时宜的。 现在的美食是鱼龙混杂,更糟糕的是鱼不像鱼,龙不像龙,真的是对不起这个“美”字,且不说色香味俱全,单是一个好不好吃就足以让食物分个三六九等。以前在南方能吃到的美食,现在全国各地都能吃上,其中不乏一些饭馆为了丰富自己的菜单学模学样照着别人的做,可是口味真是一般,就拿白切鸡来说,它属于粤菜系,在广东一些粤菜馆才能吃到正宗的白切鸡(据说湛江白切鸡最为出名,我没吃过,不敢妄言。),有一次在惠州的一个山东饭馆吃到的白切鸡味同嚼蜡,基本上没人动第二次筷子,只因饭馆生意淡,山东老板拓展粤菜以满足本地的广东食客。 美食成了“大杂烩”,食客的味蕾对美食的敏感度也随之蜕化了,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只是为了饱腹,其实美食的制作不亚于一件艺术品的创作,烹炒煎炸煮的调度,食物颜色和香味上的搭配,火候的拿捏,时间的控制,无不考验着人们对于美学的理解。同样,美食的品尝也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唇齿留香,回味无穷都是对美食的赞美。无论制作还是品尝都需要用心,方能得其中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是精神上的快乐,品尝的快乐是生理上的快乐,一举两得,这正是美食给人们带来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