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私人观影报告 之五
越到后面越难写,因为越是自己喜欢的,就越是主观;私人情感越重,就越难有客观的分析;有时候说不出哪里好,就是单纯的很喜欢,只想告诉你:“去看就好了!”
年度最佳治愈:比海更深——“我的人生啊何至于此,是哪里开始出了错呢……”
对我而言,无论如何也是要有一部日本电影的。我喜欢日本电影的含蓄、细致,对日本文化也有迷之崇拜。据说是枝裕和是那种“一生只拍一部电影”的导演,我看的不多,但“海街日记”和“比海更深”确实气质类似。相比之下,我个人更喜欢“比海更深”,也许是更有代入感,也许是导演跟村上一样擅长塑造中年男人,不擅长拍美女却擅长拍妻子的角色,女性的那种理智与情感表现的冷酷又无奈。
是枝裕和一向很会拍家庭关系,这部也是,母亲和父亲之间的夫妻关系,男主角和妻子之间的夫妻关系,去世父亲与男主角的父子关系,男主角与儿子的父子关系,以及姐弟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小细节反映出细微、矛盾又深刻的情感。虽然面对儿子一直做出嫌弃的样子,私底下却向人炫耀儿子的成就;虽然对去世的丈夫满口怨言,虽然已经开始寻觅新“男朋友”,但还是会梦见,还是会想“死亡和植物人究竟哪个好”;虽然已经离婚,但看到前妻交了新男友,还是忍不住去跟踪,教唆儿子去探口风;虽然觉得前夫是废柴,虽然在孩子面前都毫不掩饰的埋怨不按时给抚养费,还是会在提到前夫作品时有小小期待;虽然还有感情,虽然在台风天半夜找彩票这种事只能跟这一家子一起做,但也清楚的知道不能跟这样的男人过日子;虽然自己的钱都不够交房租,还是会想给孩子买棒球手套、名牌球鞋,还不忘在地上磨一下好划价;虽然在妈妈面前提到彼此都以险恶用心在揣度对方,虽然一直明里暗里“斗智斗勇”互相提防,但站在路边想到往事时还是有共同的慨叹……虽然没有哪个人可以爱一个人比海更深,但爱却真实的存在着,而生活,远比爱要复杂。台风导致了这个家庭的聚合,却什么也没有改变,放下之后是永久的离散。
为什么那么喜欢呢?也许就是因为,看着阿部宽那张脸就会不由自主的感慨道:“我的人生啊何至于此,是哪里开始出了错呢……”我们知道自己的自私与无能,也明白自己的无可救药,大概只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吧。这种想法其实很“丧”很绝望,但即使如此,台风也总会过去,日子也总要过下去。反而似乎跟自己达成了某种和解,莫名其妙的治愈。
年度最佳港片:树大招风——在高墙与鸡蛋之间,我永远选择站在鸡蛋一边
与日本电影类似,放这部港片进来,是我的私心。这部电影总预算只有500万港币,总时长97分钟,全片交叉剪辑,三线并行,三位年轻导演分别拍摄,每条线只有30分钟、150万港币的预算。完成度高,政治隐喻到位,时代更迭的宿命感让人倍感悲凉。
三线交叉剪辑,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节奏非常抓人。观影过程中我第一次看到“三大贼王合作”的江湖传言就心存疑惑:这传言是怎么传出来的呢?直到影片最后才揭晓。而那一幕也因此更显其悲凉感、宿命感——彼时还是各自威风、计划着下一票的三大贼王,此刻已是各自伏法、湮灭在大时代中的昨夜星辰。在政治王朝更迭中,三个人选择了三条路,却没有一个人走得通——在一条路上走到头死不回头甚至走向癫狂,隐姓埋名移民海外却最终走回老路,走投无路北上“创业”却压抑得只想飞蛾扑火。虽然时间有限,在各自的人物塑造上仍有亮点,三个人都有其个性:一个把香港法律和警察玩弄于股掌之间却又像个孩子,一个城府极深心狠手辣却最终丧命于一时恻隐,一个本来可以改头换面重新生活却因为心中那一点不灭的星火义无反顾的推翻自己辛苦经营的一切。
这部片子可以说的很多,我却一点也不想多说。我很遗憾没能去到97以前的香港,08年第一次去,15年第二次。我不知道是我变了,还是它变了。沉默,是对这部片子、这座城市的最佳表达。如果你想听更多,推荐影评人波米的“树大招风拍摄记:当一座城沉入海底”及其在“反派影评”节目中的相关评论。
在1997年7月1日,一切归海,甚至连一点波澜都没有惊起。一个时代,结束了。
年度私人最爱:海边的曼彻斯特——可不可以不和解?
去年电影节季频繁听到的几个片名,有“爱乐之城la la land”,有“月光男孩”,以及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爱乐之城”不能说不好,但对我而言它没有那么好,除去歌舞片的形式,本质上无非就是个小妞电影,其中的歌曲有一首我很喜欢,舞蹈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吧。为什么评价那么高呢?也许里面的场景尤其是片场的环境和怀旧感对好莱坞而言特别有情怀?这对我是个谜。反正对我是没有多大的触动。“月光男孩”是听了就不想看的电影,我反对种族歧视也支持LGBT权利,但对于过分政治正确恨不得在脑门上刻着“冲奥”俩字的片子有着天然的反感。唯有这部,闻名已久,心向往之,带着很大的期待去看并且没有失望。
最初听到这个片名,以为是发生在英国曼彻斯特的故事,小镇上影院没排片,跑到多伦多downtown一家影院去看,影片开始才发现是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以为是该州一个叫曼彻斯特的小镇,最后才知道那个小镇本身就叫“海边的曼彻斯特”。
虽然这部片子跟“疯狂的麦克斯”风格迥异,但其实都在讲男人的脆弱。就像很久以前的一个相声里说的,女人口口声声说“我这可怎么活啊”,但真正不知道怎么活的永远是男人。
观影中第一次落泪,是Lee被人投诉后经理找他谈话,他用没有起伏的声调机械式的回应,他不带任何情绪,却让我瞬间泪如雨下——只有经历过这种状态,才知道导致这种情绪的事情有多可怕——他究竟经历了什么,让他活成这样?
观影中第二次落泪,是Lee在酒吧,美女跟他搭讪,他不知如何回应,却莫名其妙的找人打了一架,然后鼻青脸肿的回到公寓,好像唯有如此才能安心入睡。
观影中第三次落泪,是闪回中Lee在事件后离开家乡,哥哥带着儿子去Boston看望,看到家徒四壁的公寓,提出要去买家具,对行尸走肉般的Lee低声而坚决的说Let’s go.
我不知道Lee原来在海边的曼彻斯特究竟干点什么,似乎也是无所事事的样子,假日里跟哥哥和侄子出海钓鱼,平时在家跟狐朋狗友喝酒玩闹到半夜,回到家没见承担什么家务照顾生病的妻子,只会凭自己高兴的逗弄孩子,最后甚至造成了那样一场事故。然而,当我看到Lee买酒回来呆呆的站在火灾现场,当我看到妻子躺在担架上被送上救护车,而他忐忑的想去拉妻子的手却被一次次甩开,当我看到前妻与他在街上偶遇,前妻情绪失控哭着说“对不起我说了很多过分的话”“我们能一起吃午饭吗?”“我还爱你啊”,而Lee只会摇着头说No, no……男人有时就像孩子,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爱他们。
这是一部比“比海更深”更“丧”的片子,良多虽然失败,但最终选择与自己和解。然而我们必须与自己和解吗?如果有些创伤就是无法愈合,我为什么要假装它不痛不在?我知道,如果想要继续生活下去,我必须让过去过去,但如果我就是过不去呢?如果我觉得自己根本不值得再拥有生活呢?如果真的让我选择,我可以选择不和解吗?如果我就是无法面对,我可以选择逃避吗?你知道,有时候,宽容比鼓励更抚慰人心。
PS:也许,什么时候女性电影能够直面女性的脆弱与无助,而不是打鸡血似的立志,什么时候才有真正的女权。
年度最佳治愈:比海更深——“我的人生啊何至于此,是哪里开始出了错呢……”
![]() |
对我而言,无论如何也是要有一部日本电影的。我喜欢日本电影的含蓄、细致,对日本文化也有迷之崇拜。据说是枝裕和是那种“一生只拍一部电影”的导演,我看的不多,但“海街日记”和“比海更深”确实气质类似。相比之下,我个人更喜欢“比海更深”,也许是更有代入感,也许是导演跟村上一样擅长塑造中年男人,不擅长拍美女却擅长拍妻子的角色,女性的那种理智与情感表现的冷酷又无奈。
是枝裕和一向很会拍家庭关系,这部也是,母亲和父亲之间的夫妻关系,男主角和妻子之间的夫妻关系,去世父亲与男主角的父子关系,男主角与儿子的父子关系,以及姐弟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小细节反映出细微、矛盾又深刻的情感。虽然面对儿子一直做出嫌弃的样子,私底下却向人炫耀儿子的成就;虽然对去世的丈夫满口怨言,虽然已经开始寻觅新“男朋友”,但还是会梦见,还是会想“死亡和植物人究竟哪个好”;虽然已经离婚,但看到前妻交了新男友,还是忍不住去跟踪,教唆儿子去探口风;虽然觉得前夫是废柴,虽然在孩子面前都毫不掩饰的埋怨不按时给抚养费,还是会在提到前夫作品时有小小期待;虽然还有感情,虽然在台风天半夜找彩票这种事只能跟这一家子一起做,但也清楚的知道不能跟这样的男人过日子;虽然自己的钱都不够交房租,还是会想给孩子买棒球手套、名牌球鞋,还不忘在地上磨一下好划价;虽然在妈妈面前提到彼此都以险恶用心在揣度对方,虽然一直明里暗里“斗智斗勇”互相提防,但站在路边想到往事时还是有共同的慨叹……虽然没有哪个人可以爱一个人比海更深,但爱却真实的存在着,而生活,远比爱要复杂。台风导致了这个家庭的聚合,却什么也没有改变,放下之后是永久的离散。
为什么那么喜欢呢?也许就是因为,看着阿部宽那张脸就会不由自主的感慨道:“我的人生啊何至于此,是哪里开始出了错呢……”我们知道自己的自私与无能,也明白自己的无可救药,大概只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吧。这种想法其实很“丧”很绝望,但即使如此,台风也总会过去,日子也总要过下去。反而似乎跟自己达成了某种和解,莫名其妙的治愈。
年度最佳港片:树大招风——在高墙与鸡蛋之间,我永远选择站在鸡蛋一边
![]() |
与日本电影类似,放这部港片进来,是我的私心。这部电影总预算只有500万港币,总时长97分钟,全片交叉剪辑,三线并行,三位年轻导演分别拍摄,每条线只有30分钟、150万港币的预算。完成度高,政治隐喻到位,时代更迭的宿命感让人倍感悲凉。
三线交叉剪辑,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节奏非常抓人。观影过程中我第一次看到“三大贼王合作”的江湖传言就心存疑惑:这传言是怎么传出来的呢?直到影片最后才揭晓。而那一幕也因此更显其悲凉感、宿命感——彼时还是各自威风、计划着下一票的三大贼王,此刻已是各自伏法、湮灭在大时代中的昨夜星辰。在政治王朝更迭中,三个人选择了三条路,却没有一个人走得通——在一条路上走到头死不回头甚至走向癫狂,隐姓埋名移民海外却最终走回老路,走投无路北上“创业”却压抑得只想飞蛾扑火。虽然时间有限,在各自的人物塑造上仍有亮点,三个人都有其个性:一个把香港法律和警察玩弄于股掌之间却又像个孩子,一个城府极深心狠手辣却最终丧命于一时恻隐,一个本来可以改头换面重新生活却因为心中那一点不灭的星火义无反顾的推翻自己辛苦经营的一切。
这部片子可以说的很多,我却一点也不想多说。我很遗憾没能去到97以前的香港,08年第一次去,15年第二次。我不知道是我变了,还是它变了。沉默,是对这部片子、这座城市的最佳表达。如果你想听更多,推荐影评人波米的“树大招风拍摄记:当一座城沉入海底”及其在“反派影评”节目中的相关评论。
在1997年7月1日,一切归海,甚至连一点波澜都没有惊起。一个时代,结束了。
年度私人最爱:海边的曼彻斯特——可不可以不和解?
![]() |
去年电影节季频繁听到的几个片名,有“爱乐之城la la land”,有“月光男孩”,以及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爱乐之城”不能说不好,但对我而言它没有那么好,除去歌舞片的形式,本质上无非就是个小妞电影,其中的歌曲有一首我很喜欢,舞蹈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吧。为什么评价那么高呢?也许里面的场景尤其是片场的环境和怀旧感对好莱坞而言特别有情怀?这对我是个谜。反正对我是没有多大的触动。“月光男孩”是听了就不想看的电影,我反对种族歧视也支持LGBT权利,但对于过分政治正确恨不得在脑门上刻着“冲奥”俩字的片子有着天然的反感。唯有这部,闻名已久,心向往之,带着很大的期待去看并且没有失望。
最初听到这个片名,以为是发生在英国曼彻斯特的故事,小镇上影院没排片,跑到多伦多downtown一家影院去看,影片开始才发现是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以为是该州一个叫曼彻斯特的小镇,最后才知道那个小镇本身就叫“海边的曼彻斯特”。
虽然这部片子跟“疯狂的麦克斯”风格迥异,但其实都在讲男人的脆弱。就像很久以前的一个相声里说的,女人口口声声说“我这可怎么活啊”,但真正不知道怎么活的永远是男人。
观影中第一次落泪,是Lee被人投诉后经理找他谈话,他用没有起伏的声调机械式的回应,他不带任何情绪,却让我瞬间泪如雨下——只有经历过这种状态,才知道导致这种情绪的事情有多可怕——他究竟经历了什么,让他活成这样?
观影中第二次落泪,是Lee在酒吧,美女跟他搭讪,他不知如何回应,却莫名其妙的找人打了一架,然后鼻青脸肿的回到公寓,好像唯有如此才能安心入睡。
观影中第三次落泪,是闪回中Lee在事件后离开家乡,哥哥带着儿子去Boston看望,看到家徒四壁的公寓,提出要去买家具,对行尸走肉般的Lee低声而坚决的说Let’s go.
我不知道Lee原来在海边的曼彻斯特究竟干点什么,似乎也是无所事事的样子,假日里跟哥哥和侄子出海钓鱼,平时在家跟狐朋狗友喝酒玩闹到半夜,回到家没见承担什么家务照顾生病的妻子,只会凭自己高兴的逗弄孩子,最后甚至造成了那样一场事故。然而,当我看到Lee买酒回来呆呆的站在火灾现场,当我看到妻子躺在担架上被送上救护车,而他忐忑的想去拉妻子的手却被一次次甩开,当我看到前妻与他在街上偶遇,前妻情绪失控哭着说“对不起我说了很多过分的话”“我们能一起吃午饭吗?”“我还爱你啊”,而Lee只会摇着头说No, no……男人有时就像孩子,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爱他们。
这是一部比“比海更深”更“丧”的片子,良多虽然失败,但最终选择与自己和解。然而我们必须与自己和解吗?如果有些创伤就是无法愈合,我为什么要假装它不痛不在?我知道,如果想要继续生活下去,我必须让过去过去,但如果我就是过不去呢?如果我觉得自己根本不值得再拥有生活呢?如果真的让我选择,我可以选择不和解吗?如果我就是无法面对,我可以选择逃避吗?你知道,有时候,宽容比鼓励更抚慰人心。
PS:也许,什么时候女性电影能够直面女性的脆弱与无助,而不是打鸡血似的立志,什么时候才有真正的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