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作品集应该怎么弄啊?

很多学设计的小伙伴在申请留学或者毕业找工作需要准备作品集时,会感觉无从下手。申请季刚刚过去,写这个主题也是有感而发。希望能给将来申请平面设计专业的小伙伴们一点点建议,也希望能对即将毕业要开始找工作的设计毕业生们有所帮助。
做电子版、印刷版、还是网站?
*申请留学*:通常国外艺术学院的申请页面上,会让申请人上传PDF作品集,有的学校限制作品集页数有的没有限制。对于那些要求单页上传作品的申请页面,一般在下方会有让你填写作品描述的地方,一定不要空着!!!(ps:如果不知道如何去写,在下面作品展示部分有详细的讲解。)几乎所有学校申请页面都有填写作品集网站的位置,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Error 404),尽量不要直接把国内网站的地址链接上来,如果想通过网页展示作品,最好上传到Behance(一个作品集平台网站, www.behance.net)。
*找工作*:作品集网站是最直接的途径。对于找工作的人来说,除非纸质作品集可以展现你高超的印刷品设计能力,否则最好的作品展现方式就是个人作品网站。以网站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你,并不会被制作成本、印刷数量所限制。网站可以更好的和观看者产生互动,对展示动画、视频、增加网站链接也非常方便。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可以跟踪每天有多少人看过你的作品集网站,甚至分析出浏览者在那个页面停留的时间最久,这些都是PDF完全不能比拟的。另外,PDF文件通常很大,容易让人一看就失去下载的耐心,就算下载下来也是随便扔在什么地方。HR在审阅完简历和作品集时,通常会把你的资料再转发给其他人,作为附件的PDF很容易丢失,不如直接给个网址来的方便。
能够自己完全制作一个个人网站当然最好,不过作品集网站直接用模版也没什么关系。老实说,招聘者不会在意你花了50小时从无到有地开发一个网站,还是花5分钟设置了一个网站模版。
有的人喜欢在自己网站里加上炫酷的Javascript效果。如果你的网站拥有独特的创意,那些漂亮的效果可以有效地反应你的设计主题,就会有助于观看者通过网站设计更好地了解你。如果没有,则那些花哨的排版、炫酷的效果就属于无意义的设计元素,并且加载网站特殊效果所花费的时间,也有可能会让观看者失去耐心。
为了面试时的便捷,电脑或者平板上务必要有可以本地打开的作品集格式,避免在没有网络连接的时候不能顺畅浏览。
作品放的越多越好吗?

如果制作作品集的目的是申请学校,那么作品越多样化越有优势。网站设计、手机app、Logo、海报、书籍装帧、杂志排版、广告设计……每个类型放2-3个即可,也不要过多。在学校里,教授们愿意看到设计多样化的学生们,能够体现了未来拥有多种可能性。然而在申请工作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申请工作的作品集,即使你想展示自己所有好看的设计,但还是少放一些作品会比较好。首先,少一些作品数量,可以更加显露出你的专长与热情,保证作品的品质和定位。另外,少一些作品案例,观看者就越有可能看完全部,能更好的了解你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能力。作品种类及数量过多,在求职过程中反而显得缺乏自信。
展示自己最拿手的专业作品,又能兼顾不同的工作需求,是处理作品集最难拿捏的地方。在挑选作品时,难以取舍是常见问题,我的导师曾经告诉我:“作品集是设计能力的展示柜,不是设计作品的储藏间。”
例如我想申请UI/UX方面的工作,即使有不少出彩的广告设计、印刷品设计,我也不会把这些放入作品集,而是专注于那些和我想找的工作相关的作品。
( ̄Д ̄)ノ🌟🌟 敲黑板!作品集的重点是展示设计思路!
展示作品不是贴大图就会显得高大上,而是要体现设计思路 —— 说到底,设计师的职责是解决问题。
在韦氏辞典中,设计一词的解释是为某种用途或目的去计划或制作某些事情。
| design: to plan and make (something) for a specific use or purpose.
这里并没有说设计是为了“漂亮”而存在。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师应该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并不是为了展示漂亮的图片。
我们公司设计部门在招聘设计师,审阅作品集时,最关注的是每个作品的案例分析。国外设计院校的教授们在审核入学申请时,也会考察每个申请者是怎样用设计思路来解决问题的。
尽管设计中的美学是一个重要部分,但是设计师不是艺术家,不需要天马行空的创意。上学时,对于我们每次的设计作业,教授总是不停要问为什么:为什么选这个颜色?为什么选这个字体?为什么要加这个花纹?为什么要白底黑字?……一切的设计形式都必须是有意义的,你的任何设计决定,绝对不能是仅仅为了好看而存在。用对比色,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用色彩为整个画面分出层次;选择字体时,需要深入了解这个字体背后的起源、年代背景,和字体本身的特征;加某个花纹,也许是为了衬托特定的年代感、平衡整体视觉比重;选择白底黑字,也许是为了印刷时经济实惠……

最近很多地方都在报道“霸屏”苹果官网的中国女插画师倪传婧(Victo Ngai)。看到不少文章最后的评论都说:“人家画得那么厉害,设计师们要加油了。” 拜托,人家是插画师啊,跟设计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身为设计师的同时拥有高超的画技,那固然很好,然而绘画并不是设计师必备的才能,设计师应该掌握的,是如何分析问题,以及怎样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作品集中每个作品的展示,都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基本部分:
- Why - 需要解决的设计问题是什么
- How -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 What - 最终的设计,以及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在作品集中每个作品都要讲述设计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受众是谁;用什么方法解决了问题;最终作品;以及总结这个作品还有哪些遗憾。这几项都是每个作品中的必备要素。
下图是我作品集里的一个实例。这个项目是设计一套信息图表来展现一组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一个人在5天内的行程:几点出发、出发地和目的地是哪里、用了什么交通工具、路程花了多少时间等。一家数据公司给了我这组数据,希望我能通过信息图表的方式使数据更具有可读性,也更便于分析。我通过调研最终决定了图表的设计样式,并附上了我的最终成品。之后简短地描述了我的设计过程,包括使用脑图的方式拓宽思路、手绘的草图、以及用什么javascript库实现了我的设计。最后还有我在这个项目中学到了什么,以及遗憾的地方。

作品集中的案例分析无需长篇大论,只需给出几个关键点,让人看出你的设计是思考后的产物即可。
总而言之,作品集中的作品展示要体现调研和思考的过程。在平常的工作或者设计练习的时候,养成记录过程笔记的习惯,会使作品集的制作省力不少。
还没有完
一个设计永远不可能有完美到不需要任何更改的时候,(对比艺术,一幅画有可能完美到多一笔浪费少一笔不行,但是设计永远会有改良的余地。)等作品集做好,无论是PDF版还是网站,都需要review,找其他设计系同学、老师、学长,对你的作品集提意见,并根据意见对作品集作出改进。Linkedin是个好东西,在美国,linkedin可以构建比较完整的校友圈(几乎每个在职场的人都有linkedin账号)。记得我刚毕业来到加州湾区找工作的时候,人生地不熟,第一件事儿就是在linkedin上,按地区搜索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全部加关注加好友发私信,希望得到人家的内推或者至少对我的作品集网站提出些建议。通过这个方式认识了不少学长,得到了很多关于作品集以及找工作的建议。
“了解观念又懂规则;敢play, 也知道如何display, 做出来的作品集才会言之有物,一个设计师的专业能力才可以据实呈现。” —— Fig Tayl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