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维·攘外
(一)
传说塔克文修建朱庇特神庙的时候,为了腾出空间打算迁走原有的神庙,占卜的结果是其它的神庙都没问题,唯独边界神(Terminus)不可移动(Livy,1.55)。到卡米卢斯的演讲里,又多了个青春女神(Juventas),也拒绝改变位置(Livy,5.54,Dion.Halic.3.69)。根据奥古斯丁的版本,当时战神、青春神、边界神都没有卖帐(City of God,4.23)。关于这个典故,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里有一个解释:战神的子民不把他们的土地让给任何人,罗马的青春永远无敌,罗马的边界神永不后退。
横逆之来方显得罗马伟大。罗马人一旦处于逆境,就能迸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罗马人在与高卢人、萨谟奈人、皮洛士、汉尼拔的较量中,一开始都曾经打过败仗,遭受过挫折,但是最后都反败为胜。在罗马与汉尼拔作战不利的时候,叙拉古王希罗遣使慰问,说他深知罗马在困境中比在顺境中更能显示出其伟大之处(Livy,22.37)
(二)
罗马人看重陆军,其陆军的精神总是坚定不移,战斗时寸土必争,一步不让,死而后已。而海军的战法是忽进忽退,来回佯动,兵不厌诈,这不是罗马人的气质,所以罗马海军的士卒都是地位较低的公民(《论法的精神》,21.13)。亚历山大大帝指挥陆军横扫希腊、波斯,迦太基、雅典靠海军打天下,难成大业。罗马在与迦太基争霸地中海的过程中,无法完全避免海战。但是,罗马人善于扬长避短,他们在海船上安装了“乌鸦吊”,把海战变成陆战。
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直取意大利本土。汉军远征漠北,直捣匈奴王庭。这两者都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事后证明都是正确的战略,匈奴人被夺去了战争的主动权,正面面对汉军,匈奴无优势可言(晁错谓:“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陈汤亦谓:“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罗马人在意大利本土,面对汉尼拔无计可施。但是罗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挥师远征迦太基,使迦太基的弱点暴露无遗。迦太基的军队是雇佣军,城邦内部不团结,而且没有抵抗的决心。而罗马用的是公民军,在战事最不利的时候能派出二十多个军团,同时应付几处的战争,而且有足够的指挥人才,上下团结一心,恪守其一贯的原则:只要敌人一天不离开意大利,罗马绝不与其言和。
(三)
罗马史上的无数例子表明,决定成败的是将帅的谋略,而不是士兵的英勇。比如科利奥兰纳斯被罗马驱逐后,统率沃尔斯克的军队回来报仇,把罗马军队杀得丢盔卸甲。所以有人说罗马军队强大的秘密在于将帅,而非部队。马其顿只有个亚历山大大帝,迦太基人离开汉尼拔就找不到北,而罗马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优良的军事传统,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将才层出不穷。就算执政官吧,一年两个,七八百年的时间里就有上千人。就算有人可以重复当选,多的也只有四五次。其中最有名的是号称罗马第二奠基者的卡米卢斯,布匿战争中涌现出的费边、马塞拉斯、大小西庇阿,平定希腊的Flamininus,平定马其顿的保卢斯,以及后来的卢库卢斯、庞培、恺撒等等。以上这些人物基本上都被普鲁塔克写入了《名人传》,可以说是古今共同推崇的人物。他们都幸运的遇上了罗马史上的几场大战争,至于军事才华不在他们之下,只是履历稍有逊色的将军更是如过江之鲫。
罗马的将领大多是出色的政治家,他们在战场上所向无敌,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也滔滔不绝。卡米卢斯思虑长远,拦阻了罗马人的迁都之议。老加图也取得过西班牙、马其顿战争的胜利。罗马人从小都接受了完整的政治、军事训练,这就更像先秦的华夏,而不是秦汉以后的华夏了(汉朝初年,由功臣任丞相,其中曹参、申屠嘉亦属名相,而周勃则木强敦厚,厚重少文。“居顷之,上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问:‘天下钱谷一岁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洽背,愧不能对。”——《汉书·张陈王周传》)。
(四)
罗马一度瘟疫流行,派不出一兵一卒,哨兵都没人当,元老们被迫出来补缺。沃尔斯克人看到眼前空余荒城一座,没什么油水,转向别处劫掠去了(Livy,3.7)。高卢人战胜罗马军队后,感到取胜太容易,有点出乎意外,赶到罗马城下,又看到门户洞开,以为是空城计,没敢立刻进城(Livy,5.39)。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汉尼拔的身上,在取得坎奈大战的胜利后,汉尼拔没有乘胜追击,直捣罗马,反而纠缠于打扫战场,清理战利品,失去了一举定江山的良机。
罗马人的运气确实好,其敌人的智慧也确实少。他们永远不会联合起来,罗马人永远只需要面对少数几个敌人。罗马人打完了迦太基,再打马其顿;打完了马其顿,再打安条克;打完了安条克,回过头来再打马其顿。马其顿看着汉尼拔在意大利孤军奋战,没有及时与之联手。罗马平定北非后,剑指马其顿,安条克又袖手旁观。等到安条克与罗马拔刀相向,马其顿、埃及、迦太基等纷纷出钱出力,站在罗马一边,安条克又被迫孤军作战。最后所有这些国家,或早或晚,都要成为罗马的领土。用曹操评刘表的话来说,这些国家都是“自守之贼”,不足为患(“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
罗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表现远远超过希腊民族。他林敦、叙拉古等希腊城邦在同罗马的较量中都败下阵来。希腊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反复无常,不讲诚信;内部四分五裂,意志薄弱,一触即溃。职是之故,意大利半岛上的希腊族完全被拉丁族所压倒。
(五)
罗马军队在卡夫丁峡谷中了萨谟奈人的埋伏,陷入绝境。这个时候罗马人固然是中心无主,不知如何是好(李维描写士兵的心态颇为传神,他说当时每个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身旁的人,总觉得对方应该比自己更为镇定),作为胜利者的萨谟奈人也不知道该怎样处置战俘。统帅Pontius遂向被公认为族中第一智者的父亲请教。老人出了两条计策,要么把罗马人太太平平地送出峡谷,双方世世代代结为友好,要么将其彻底歼灭,使之短期内难以翻身。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决不能侮辱敌人后又放虎归山,“这既不能赢得朋友,也无法铲除敌人”,罗马人决不会认输,更不会忍受侮辱,他们现在承受了奇耻大辱,未来会千百倍的奉还(Livy,9.3)。
可惜Pontius没有听取老人的教诲,反而迫使执政官与其签订条约,规定罗马撤出侵占的萨谟奈领土,并且强迫所有罗马将士从轭下穿过。结果罗马人回去后就撕毁和约,重燃战火,理由是该文件没有经过罗马人民的同意,罗马人民不受它的约束。当然,罗马人可以把当初签订条约的执政官交出来,任由萨谟奈人处置,但是责任也只能由他们来承担。
古典时代,国家之间签定的条约是受到宗教保护的,人们认为违反条约是对神明的亵渎。不过,罗马人在必要的时候,撕毁起条约来绝不含糊,更何况是城下之盟,未经罗马最高当局批准,要怪只能怪萨谟奈人的轻信与草率。楚汉两军议和,划定楚河汉界,中分天下。项羽解围而去,刘邦亦欲西归,张良、陈平谏曰:“今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罢食尽,此天亡之时,不因其几而遂取之,此养虎自遗患也。”于是汉军发动追击,围项羽于垓下(《高帝纪》)。相比之下,高祖的这个例子更不光彩些。当然,罗马史上也有很多光彩夺目的例子,高尚地让人难以置信:别人把敌人的孩子偷出来,他们不要(卡米卢斯事);别人要把敌人的首领毒死,他们不许(皮洛士事)。罗马确实不乏堂堂正正的英雄好汉,只不过事关国家利益,罗马决不手软。
罗马干过一件很无耻的事情。罗马的两个盟友Aricia与Ardea就一片领土的归属产生争议,请罗马仲裁。罗马执政官召开了公民大会,听取了两国的主张,在付诸表决前,突然有人跳出来,说这片领土其实属于罗马所有,而且说得振振有辞,得到众人的首肯,执政官虽竭力劝说,也无法改变表决的结果,最后罗马人认定自己才是这片领土的主人(3.71-72)。
罗马人自己不肯签订城下之盟,即使被迫签订了也不会遵守,却乐于在战胜敌人后与之签订条约,内容多半是限制其军队人数和活动区域。罗马人的和约其实只是战争的延续,其目的是削弱敌人的力量。如果对方不同意,战争将继续;如果对方屈服了,那以后就更没有还手之力了。
(六)
如果说自由是让各民族生活在自己的法律和风俗下,就不该改变任何城邦的制度;如果自由是让各民族生活在同样的共和政体之下,就不能容忍部分城邦保留君主制度。罗马废除了马其顿的君主制度,却对努米底亚的王政视若无睹,因为玛西尼撒是罗马最忠实的盟友。光是改变马其顿的制度还不够,罗马人又将它一分为四,把所有显贵一律迁往罗马。
在希腊人面前,罗马人声称要让每个城邦都生活在自己的法律之下,其潜台词是要拆散希腊的城邦联盟,让其分裂成一个个城邦。作为罗马的盟友,希腊人被剥夺了对外缔约、作战的权利,不经罗马人同意,不得加入任何联盟。
罗马人当然热爱自由,也相信自由的政体是罗马强大的源泉,但是罗马人推广自由的动机肯定没有攫取外省财富的动机那么大。罗马人扩展疆土,有非常现实的考虑,没有了外省的供应,无法维持像罗马这样一个人口百万的大城市的正常运转。而且,罗马人肯定不希望出现一个和自己一样强大的民族。西塞罗说,罗马人关闭了卡普亚的元老院和议会,消除了共和国的一切痕迹,因为罗马人经过分析,认定卡普亚是有可能成为帝国的三座城市之一。只有颠覆了卡普亚的共和体制,罗马人才可以高枕无忧。
(七)
罗马与拉丁同盟形式上平等的,双方各提供一半兵力,战利品对半均分。但是真正的控制权在罗马手中,司令官由罗马人出任,将校也基本都是罗马人,而且拉丁同盟没有对外宣战和媾和的权力。公元前340年左右,拉丁同盟的使者来到罗马,要求修改双方的盟约,一名执政官得从拉丁人中产生,这样它与罗马一边出一个执政官,实现真正的平等。罗马人勃然大怒,在朱庇特神庙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简直是亵渎神明。当时的执政官T.Manlius扬言,如果元老院向拉丁人让步,他将提剑进入元老院斩尽拉丁人。拉丁使者迈步走出神庙时,忽然在台阶上滑倒,撞到了头部,一命归西。这件事很可能是罗马人下的手,但是罗马人振振有辞的说这是上天惩罚拉丁人的背信弃义,双方随即兵戈相见(Livy,8.5)。此役拉丁人战败,从此被罗马人彻底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