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读书?
不知是生活的困惑引发内心的诉求然后去书中寻求答案?还是书本内在的影响力引导生活的方向?或许连关系都没有! 多次试图去和周围的人解释阅读这是个很简单的事。却认真的发现没有成功过一次。我能很确定自己上次决定在读书上应该有巨大的转变是在读完米兰昆德拉的《不朽》,我告诉自己撕碎年轻的日记本,不管是因为什么?或许就是我强撑不愿承认的原因? 这半年我不愿再拿起笔在日记本上写写画画,更不敢拿出曾经写的东西可笑的翻一遍,不管是开心的,难过的,白天的,夜晚的。这是意想不到的事,也是令自己讽刺自己事,我更愿意用眼下实实在在事情来麻痹自己。我告诉自己:生活才是最实实在在的事 世事的无常和脑子里变化的思维、人生态度是一样的迅速,我想我现在还是个极其容易受别人影响的人。 从来也没有否定曾经读过的书思考的东西是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尽管现在回头看一看那些想法是多么的错上加错,幼稚可笑。 这大概是个感恩的过程,开始只是简单的读 读者 青年文摘 ,到一些具体的高中人物素材。到毕淑敏、余秋雨、史铁生。散文到小说,然后回去,夹杂诗歌,历史。再到外国小说,戏剧。现在最想窥探的就是哲学和心理学这两扇门。 不过多的去体会感受,只是简单的了解一种东西,知识,原理。 深夜看到毛姆笔下的拉里是没法平静的,当看着自己的影子在他的笔下却走向自己无法承认正确的道路上时,有气愤,但更多是无奈 恐惧。精神的诉求与现实的利己主义到底什么是平衡点?什么来指导自己? 是哲学? 这些东西真的无法和任何人用语言来表达讨论,语言只会表达语言!!好像也没人会听… 愿世界永远不是你想象的模样,你却一直可以走在自己想去的地方的路上。晚安自己,晚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