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书】神话修辞术(未完)
一、自由式摔角的境地
1、罗兰巴特把自由式摔跤看作是表演,而不是运动。具有“处处是明澈的光亮,转化为永不衰退的兴奋”的特征。
它是表演的总和:“每个时刻(环节)都硬让人接受对一种痛苦的全部认识,这种痛苦直接而孤立地突然出现,绝不延展到最后的结局。”
“自由式摔跤手的功能不是赢,而是精确地完成人们所期盼的姿势。”
2、分析了自由式摔跤的符号特性。身体、外貌的类型(丑陋表现出的卑劣和令人厌恶),服装和姿势(用姿势表意,确立起一整套复杂的符号,意在使观众明白,他正当地扮演了永远是难以共处的娱人形象,喋喋不休地夸大其不满情绪)的内涵、情绪(观众需要的是表达情绪的形象,而不是情绪本身“内在性为了外在的符号而掏空自身,内容被形式抽空,这正是绚烂的古典艺术的原则”)
“如此,呈现给观众的是痛苦、败北和政党的形象。自由式摔跤以悲剧表演面具全部夸张的方式展示人的痛苦”
分析了很多表演姿势。
3、“然而,自由式摔跤承担模仿之责的主要方面,纯粹是个道德观念——公道。报应是自由式摔跤的基本观念……在自由式摔跤的爱好者眼中,没有比遭背叛的比赛者报复的狂怒更有看头的了。……在此,表示公道的外在动作自如远比齐内容重要:自由式摔跤终究是一系列数量上的彼此抵消。”
“如此,公道是一种潜在的违反行为的化身;这是存在表演激动的规则,而激动又偏离了规则,具有了自身完整的价值。
4、接着,从公道就讨论了到了规则性。因此,摔跤比赛总是不合规则的。“规则完全不是真正的强制,而只是呈现规则性的约定俗成的外貌。”
恶,是自由式摔跤的自然氛围。真正的自由式摔跤的全部新颖吸引人之处都源自过分与夸张。
观众自身也不合乎规则
5、“在自由式摔跤里,只有完全彻底的存在,没有任何象征,暗示,一切都是毫无含蕴地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一切姿势都没有留在阴影里,没有隐藏,它们切除一切寄生意义,并且按照仪式向观众展示纯粹而完满自足的意义,完满入自然。这种夸张、强调仅仅是通俗而又古老的一目了然的现实形象,如此,自由式摔跤以姿势和表情表达的,是对诸事物尽善尽美的领会,是众人的畅快与满足,片刻之间,脱离了日常情境中构织的含混,以全景视野面对单义自然,彼处,姿势最终与目的完全相应和,非常顺畅,没有一丝一毫流失,也没有矛盾。”
6、“在摔跤场上,乃至在有意的耻辱或丑行深处,摔跤手都处在神的境地,因为在某些片刻,他们是打开自然的钥匙,区分善恶的完美姿势,揭去覆于公道上的面纱,最终使之一目了然。”
二、阿尔古尔的演员。
1、“在法国,倘若不曾去阿尔古尔摄影馆拍过照,就不是演员。”
对于演员来说,他迫于职业特性,被剥夺了展现自身原貌的权利,而在这里照相,使其恢复了完美的面容,除去了职业特有的污迹。
对比了在“舞台上”的演员,和“在城里”(即在阿尔古尔摄影馆)的演员,“在城里”的是纯净的脸,摆脱了粗俗而超尘拔俗。
2、这里有个有意思的观点。“从神话角度看,步行或许是最平凡因而也是最具人性的动作。大凡梦、完美形象、社会地位或生活水平的提升,都是首先隐匿双腿或消除双腿的活动,无论是经由肖像照片,还是凭借小汽车。”
3、“将女演员截取成脸、双肩、秀发,如此,呈现了女性缺乏现实感的纯洁,她们在城里显然是天使,之前在舞台上则扮演情人、母亲,或悍妇、妓女、丫鬟。”
4、阿尔古尔肖像纯化了演员的具体性。
“脸在此是幻想的对象;它的漠无表情,超凡脱俗的气质,使日常真实不起作用,且将始则不安,继则欣喜,终则安心赋予更高级的真实。”
阿尔古尔的肖像只呈现脸,剥去了演员表演者的外皮,赋予了想象、梦幻之境,让中产阶级的观众看来,假象既让人麻木不仁,又令人生意盎然,满足了一切。
因此,阿尔古尔的照片是年轻演员的入道仪式,行会高级证书,真正的专业身份证。
三、电影里的罗马人
1、曼基维兹的《凯撒大帝》中国,所有人物前额都有刘海。刘海是罗马特性的标记。
头发表意作用的范畴内,有一个次级的符号,就是夜间惊醒。夜间惊醒时,头发的状态可以表现出人物的状态,是一种符号的形式。但是在这里用得有点过度了。
2、《凯撒大帝》另外一个符号:所有面孔都不听地出汗。这是关于道德情感的符号。“每个人都在 流汗,因为每个人内心都在跟自己辩论;我们在此面对令人极度焦虑不安的道德境地,也就是悲剧的境地。”
“出汗就是思索(这当然是基于公设,此为商人特有的观念:思索表现为强烈力量剧变的运作,出汗只是其中最弱的表征)”
3、在此,符号仍是模棱两可的。
“符号只当以 两种极端的形式呈现出来:或完全是知识的形式,凭差别而简化为代数形式,犹如中国戏剧以一面旗帜表示整支军队;或扎根深处,可以说每次都需要发现它,展露出内在而隐秘的面貌,是重要环节的征兆,而不是概念的标识(这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
但居中间的符号(含蕴罗马特征的刘海或表示思索的出汗),显露的却是品质降低了的表演。”
“资产阶级表演艺术特有的双重性是:在表层知识的符号和内在深处的符号之间,虚伪地安排了一个混合符号,简练而又矫饰,给他取了个气派非凡的名字:“自然的符号”。
四、作家度假
1、《费加罗报》拍摄了纪德度假的照片,勾勒出“作家度假”的形象。
2、原先,度假属于资产阶级特有的开阔眼界的方式,现已成为无产阶级现象的一部分。作家也处在当代劳动者的一般地位上。
“‘天赋’使小说家不朽,它其实被用来传达一个理想化的矛盾:追求物质享受的时代导致毫无诗意的状况和资产阶级社会慷慨地给予精神创造者富有魅力的身份之间的矛盾(给予作家这般身份的条件,则为他们对社会是无害的)”
3、作家的独特与惊奇之处在于,在度假期间,即便不算在工作,至少也是在构思。如此,他不是个确切而自然的劳动者,也不是个真正的度假者”
文学创作是不由自主地,即使作者在度假,而灵感却不休息,随时随地会降临。
“而且,与其他劳动者不同,作家处处保持着作家的特性”。
4、“如此,’作家度假’的朴实形象就只是上流社会为更好地控制作家而编织的众多狡诈而精巧的骗局之一而已:’职业’的特异性与毫无诗意的肉身截然不同,但不是要脱离它。”
“现今的新闻手法越来越将作家呈现为毫无诗意的表演。”
事实正好相反,作为读者,能分享天才这一阶层的人物的日常生活,感到非常触动,甚至令人喜欢:感觉到人性中动人的亲密无间。
5、“公然呈现作者耽于物质和性爱的身体,显示他嗜好干白葡萄酒和半熟的牛排,在我眼里,这甚至比他创作的艺术作品更具神效,更表现神性的本质。”“如此崇高、如此琐屑,两者令人叹为观止的联结,表明大家依然笃信矛盾:总体上神奇,则其中的每一要素也必神奇”
(此篇结尾没看懂)
五、王族的航海
1、王族的航海有个有趣的片段:诸王穿戴得像个普通人。
“这般娱乐的病理现象是严重的:这般娱乐的病理现象是严重的人们既然以矛盾为乐事,则意味着其中的两项必遥不相及。换句话说,诸王具有超出常
人的特性,他们暂时模仿某些平民生活形态的时候,只能通过不自然的化身,甚至以潜在的屈尊俯就的方式进行。炫耀诸王也能过平凡的生活,就是承认这种状态之于诸王并不比超凡入圣之于常人更为自然,就是确认国王仍然具有神授的权利。”
2、诸王自己刮胡子、穿和平民一样的衣服,六点钟起床等等这些平民的标识。“国王放弃了这些特权,将其压制为梦的不可言喻的幸福:他们做出了极为短暂的牺牲,却固定了其日常生活的幸福标志,使其永存。”
3、更可注意的是,国王的神话特性由今天的科学之上的途径被世俗化了,但没有遭祛除,种性的纯粹程度(王室)界定了国王。
4、两大古老的主题混合在一起,就是神话的国王和物化的国王。
王室花哨的小故事充斥各大报刊,令读者陶醉不已,但最终却遭到报应:王子们坚信自身拥有重新恢复的神性,以平民的身份(民主的方式)参与政治。
六、沉默而盲目的批评家
1、众所周知,这是韦久菡夫人(verdurin)(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人物)的沙龙操作术:“我的职责是具有智慧,却对此毫不理解;既然你也对此毫不理解,那这意味着你像我一样具有智慧。”
2、你当然可以据常识评判哲学;让人苦恼的却是“常识”和“意见”一点也理解不了哲学,而哲学倒可以透彻地理解它们。你不能解释哲学家,哲学家却可以解释你。你不想理解马克思主义者勒斐弗尔的论著,但你能确定马克思主义者勒斐弗尔非常明白你的不理解,尤其是(因为我相信你比文盲更多鬼点子)你所作的令人愉快而“无害”的承认。
七、肥皂粉和洗涤剂
1、漂白水“杀死”脏东西;肥皂粉“驱走”脏东西;
“氯和氨之类的净化品完全是火的代表,它们是救助者,但也是盲目打击者;肥皂粉则不一样,它们是有选择的,把脏东西从织品的经线间驱赶出去,它们是警察(维持秩序)的功能,而不是战争的作用。这种区别与人类民族文化相呼应:化学液体延续了洗衣妇捶打衣物的动作,肥皂粉则替代了主妇顺着倾斜的洗衣槽搓动衣物的手势。”
2、肥皂粉广告的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奥妙”的广告页显示了产品的效果,但主要是展露了产生作用的过程;如此,就把消费者牵进了对实物有真切感受的形态之中,使之成为释放活动的参与者,而不只是结果的受益者:物体在此拥有含蕴价值的地位。
3、“奥妙”运用了洗涤剂范围内两种相当新的价值:深透(棉布的幽深,每个人身体想紧紧抱住和抚摸的令人销魂之物)和气泡(无用的外观、大量增生、轻盈的想象力,安抚镇静——消除皱纹、疼痛和灼热,就此而言,甚至可以是某种精神性符号)。
“重要之处乃是懂得在深透与气泡兼具之实物的精微意象之下掩盖洗涤剂的磨蚀作用,这种深透和气泡能够左右织物的分子结构,而不是侵蚀它。
(非常喜欢的一篇)
八、贫民与无产者
1、卓别林《摩登时代》。罗兰巴特分析了这部电影里卓别林呈现的盲目而受蒙蔽的无产者。
他认为,卓别林将贫民与无产者在性质上等同了,他总是按照贫民的特征来评判无产者,“由此产生所表演人物的人性力量,但也导致了他们政治立场的含混。”
这一段历史角度的评价也很中肯。“他大体上再现了法国王朝复辟时期(1814-1830年)的工人形象,那时手艺人造机器的反,借罢工损坏机器,却因面包问题慑服得动弹不得(就’面包’这词的本意来说),但仍然没有达到认识政治目的和寻求集体战略的地步。
2、“然而就因为卓别林表现了原朴的无产者,还没有触及革命,从而再现出来的革命力量反倒是巨大的。”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他向观众展示其盲目,使得观众同时看见他的盲目本身及他对盲目的表演;我们看见某人,此人看不见一切,这是我们能强烈地意识到他所看不见之物的最佳方法。
3、“其无政府状态在政治上是可以讨论的,在艺术上则或许代表了革命的最有效形式。”
特地去看了《摩登时代》,截图在相册里,几乎每一帧都想截图,基本上顺着看完相片也看完整部电影了。 另,所谓间离效果,感觉和讽刺殊途同归啊,区别?
九、火星人
1、飞碟的神秘在一开始就完全具有尘世的特性。因为关于它的一切,都是人类运用自己的主观想象投影出来的。
2、在美苏对抗时期,苏联的飞行器就成为了火星飞行器,西方的神话把共产主义归于另一个星球,苏联是地球和火星之间的中介世界
3、火星隐含的历史决定论沿袭了地球的历史决定论;
4、了火星也具有与法国人同样的宗教。
5、罗兰巴特说“火星不仅仅是地球,它是小资产阶级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