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此后——关于爱情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宁娜》里写到:“我们既要关心自己的幸福,也要关心他人的幸福”。 这是崇高的、朴素的爱情观。——一直影响着我。 很久以来,我对爱情保持缄默、我对爱情无话可说。 因为看到的是许许多多以爱情的名义行使贪婪的欲望。 记得塑造我的爱情观的是圣经、是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是余杰的《香草山》、是《我在彼得拉河畔哭泣》里的性灵之爱、是荷尔德林的灵魂之爱、更是俄罗斯文学中的苦难之爱。 年轻的灵魂受到激发与鼓励、对纯粹的爱情充满热切的渴望。 然又到纯粹的爱情降临、又只是片刻的欢愉,不久以后又回归到俗世,继而感到厌烦。 这是年轻的不足。——圣经上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 爱是信心与希望。——这是年轻的精神所无法把握的。 柏拉图在《会饮篇》里论述到,爱情是人的宿命。人本来是球型,因其力量过于强大,后被神一分为二。这样被分开的人就需要花时间寻找自己的另外一半,以此人就无心无力挑战神的权威。 我又在一篇失落的文章中写道:爱情是两颗灵魂的叠加、精神的互相激发、对生命的共同承担、探索与体验——爱情是神赋予人类发现生命之贵的神灯。爱情是互相担当与希望,爱情是给予彼此尽可能的鼓励与支持,就像圣经说的,是两个生命的相互扶持。 ——相反,爱情不是满足彼此的各种欲望、爱情是提升各自生命,而不是降低生命。 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爱情又顾名思义:先有爱后有情。 爱是什么?爱不是怜悯、不是同情、也不是门当户对、更不是感觉。 爱应该是,各自在自己的人生前行的道路上发现自我与发现同伴,是这个意义上的“一见钟情”。 倘若,爱就是为了适应人性的动物层面的需要,人类的智慧便不会发光。 古人说,舍生取义,或舍生取爱,在必要的时候,为了爱,为了你爱的人的幸福,你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爱之无私的层面。 这也是为什么,长久以来,我不再愿意谈论爱情。因爱情的基础“无私”已丧失大半。 当然,人们以爱情的名义,将个人的私有感觉纳入爱情,这是他们自作自受。所以佛教经常教导人们,不要太执着,太执着了就是太自私了。 但不论怎样,我依然相信爱情是存在的,是美好的,这是我的朴素信念。 我如果没有经历到,是我的造化不够。 就像我一直相信,这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优秀、超拔、卓越的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世界不至于一直熄灭在黑暗之中。 渡海先生 2017.2.2 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