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啦飞驰
今天,看了韩寒执导的新片《乘风破浪》的预告片,心里颇多感慨。高四毕业的时候就开始期待他导的《后会无期》,记得当时和一起复读的小伙伴去看完之后,心潮澎湃。没错,我是真的蛮喜欢韩式幽默,看过他很多小说。他最近好像没有什么新作出品,很多文字都是默默无闻时写的。又或者,即使后来再出新品,我可能也会觉得不如从前了。就像以前很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在00年代我们买一只MP3都是奢侈的时候,经常几个人互相交换彼此抄的歌词本,觉得此生再没有如此青春的旋律了。
〈少年是哪年〉
我经常会想,我的童年从我妈外出打工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那时候我八岁,忘记了是春天还是秋天,我特别清楚的记得她走的那一天是星期天。因为第二天上学我因为没有做作业被老师打了屁股,老师是我妈妈曾经当老师时候的同事。他问我为什么不做作业,我义正言辞义愤填膺斩钉截铁地说我!不!会!他说那怎么不问你妈,我说我妈去打工了!后来老师就没打我了。经常让我到黑板上带着全班同学读生词生字,多亏我妈教得好啊,从此在班里打下一片别样的天地。 我也时常矫情,但说过的话写过的字能被别人听得到看得到,于是我又很矛盾很矫情思考,如何解释才能显得不矫情。于是我想,童年是从几岁到几岁?或许一切无忧无虑的日子都叫作童年。纸飞机飞舞,偷西瓜狂奔,麦田里打滚,这大概都是童年。我没有加入什么帮派,也没有跟小伙伴一起练小宇宙,时代不同了,我也就敢跳跳皮筋,踢踢毽子而已。 感觉小时候最好玩的事情是捉迷藏,因为我总能藏的让所有人都找不到,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失落。感觉最头疼的事情是一直都算不对的算数和做不对的应用题。最拿手的应该是跳皮筋儿,最不堪的回忆应该是和男孩子踢足球、斗鸡了【笑cry】男孩子真的是一点都不会让的,被砸的大腿生疼也不肯皱一下子眉头的。最愉快的是每个夏天的午后出去抓知了,永远拒绝睡午觉。过新年可以吃很多蜜枣,喝到好多甜汤,拿到十块钱的压岁钱乐得屁颠屁颠,什么活都不用干… 前两天看火星情报局,里面提到你曾经说过的一句酷到爆的话。我想了很久,好像没有。所以我是从出生就一直平凡到现在。不过好在我天性喜欢自己这种普通到骨子里的平凡,感觉自己生平的shiny都在初三那年用完了。后来也挣扎过,再后来就小农的自给自足、乐哉悠哉。 关于文学素养,我多希望自己除了这么多年上的语文课、写过的日记、还有看过的小说,都能化为我身体精神的一部分。可惜,太少了。走过的路着实不少,可惜一直是相同的几个地儿来来回回。读过的书真少,最让我不能接受的读书经历是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且读了两遍。在那些无聊到一把石子玩一天的年代,我无聊到一口气读了两遍保尔柯察金,竟然也为苏维埃政权和布尔什维克热血了好一阵。 我特别想要感谢一个人,他是我在浙江念初中的一个老师。我们刚步入初中的时候他刚刚毕业,因为我们的语文老师考上公务员走了,他这个学美术出生的大学毕业生半路出家给我们当了语文老师。于是我从他那里得到了第一期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作文,其中就有韩寒的那篇《杯中窥人》。据说韩寒和郭敬明都是新概念大赛走出来的选手,刚刚处于青春期的我当然更喜欢郭敬明,那些最流行45度角仰望天空的忧伤日子当属我们的00年代了吧。那些被忧伤文字虐的泪流满面的每一个日子,都刻在心上,永远不会消逝… 最蠢的应该就是写了诗拿到老师那里让他修改。想想假如有一天,自己的学生拿着写的超级悲观主义的一首诗拿给你让你改,你会是什么心情?假如不巧你刚刚毕业呢!在这里我超级感谢我的老师,没有用异样的目光看待我。而是拿来更多的杂志,每次美术课上给我们挑着看,也让我觉得找到了自己这辈子最喜欢看的杂志《格言》。最不想记起来的事情是家访。我在浙江念书的时候成绩是挺好的,至少是我这辈子学习生涯中的巅峰了,就是图丹口中的那种初中时候的香饽饽,高中时候的地摊货。但是抵抗家访并不是怕老师向家长告状,而是怕暴露了我家过于寒酸的陋室。于是在班主任Miss黄通知我放完学不要急着走,带着咱们刚刚毕业的老师去给我家访,我就在放学铃声响起的时候一丝犹豫都没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跑回了家。就在我回到家和我妈洋洋得意之际,图丹把老师带到了我们家的小破屋门口。我清楚的记得我当时的那些骄傲的自尊心破碎了一地。但是,这么多年我都想感谢这个刚刚毕业的年轻的小伙子,感谢他在我荒芜的青春里,带来的那些温暖。 有时候,让你感激感动的,可能就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许当时的感受是那么不美好,但经过岁月的洗礼,那些曾经想要忘记的酸楚,和某个情急之下想要找个洞钻进去的心情,却成了生命在最温暖的点缀。
〈游戏规则你还清楚吗〉
大年初三和堂妹在姑妈家吃饭。提到姑妈这个词我会想到小学时学过的列宁打碎姑妈家的花瓶的课文,感觉姑妈是个多么温暖的词汇。再小一点的时候大家一起在等午饭开始之前一定要玩很多游戏的,最多的时候就是毽子。所以你还会记得你小时候,你们的毽子一共有多少种玩法吗? 以前在浙江过年的时候,爸爸会和一大帮子唐兄弟踢毽子,经常一群大老爷们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服谁。而我们在一旁光是看,就觉得很过瘾了,简直像在看一部盛大的贺岁片。前两天表姐表哥们到家里做客,看到地上的毽子个个兴致勃勃,纷纷试探自己往年的技艺,小孩子们开心的一圈圈跑着,嚷着,那些在他们口中说出的高超艺的专属名词,到我们这一辈大概要失传了。别看他们一个个大腹便便的样子,当年很可能就是个武林高手。 我们家的大人们爱玩的是“找”和“要”。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两个帮派。一方出题,这个过程叫作“找”,比如二十个单腿踢。然后决定要不要,游戏目的就是要难倒对方,如果一旦“要”,那么对方派别就要原样复制出刚刚“找”的内容。如果失败了,就要给“卯”。所有人都对受“卯”乐此不疲,只要一方输了,那就要给对方队伍里每一个人“卯”,“卯”就是一个人把毽子扔给另一个人踢,另一个人踢起来以后还要打个跳,只要毽子飞到一人高,给“卯”的人没有接住毽子,就要不停的给“卯”。所以一个队只要有一个技艺超群的人,那就可以保证稳赚不赔了。 我们小一点的爱玩的叫“待着”。这个不分帮派,不能离任何一个人太近,因为搞不好他手里就拿着毽子,大喊一声“待着”,你就只能乖乖待着不能动。因为游戏规则就是这样的,你待着不能动之后,他把毽子扔向你,以一只脚为定点,另一只脚阻挡扔过来的毽子,你可以把扔向你的毽子踢到任何地方,毽子落地时距离你不动的那只脚只要小于等于一匝距离,你就是被逮到的那个人,就要给参与游戏的每一个“卯”。通常最后一个受“卯”的人就是被留下来报复的,最后一个“卯”给完以后下一轮游戏就开始,如果最后一个受的人没有把毽子踢远,那么他自己就是那个距离毽子最近最危险的人。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我的电脑都跟着粘上了很多尘土。毕竟和韩寒相比,同样是少年,却只有少年。
〈匆匆不是不悔梦归处 的那个匆匆〉
我记得我小时候做过的最勇敢的一件事情是黑夜里一个人从姑妈家跑回家,路途不长,是乡间小道,连接两个村庄最近的两点之间的直线。我拼命的跑,耳边呼呼的风声,因为太害怕,总觉得后面有东西在追我,鼓足勇气回头看一眼,夜的潮水好像一下便要吞噬我的眼睛。看一眼更害怕,撒丫子跑的更快了,就好像在和黑夜赛跑,一直到村头,听见狗叫和别的孩子嬉闹声,才觉得自己又重回了人间。 上小学一年级还和姑妈家的表哥一个学校,我是不用担心受欺负的。有一次放学,黑云密布,哥哥在人群中找到我拽着我就往他家跑。后来那天下了冰雹,拳头大小的冰雹,没有砸到我,却全砸在了我妈身上。我妈拿伞去接我没有接到。 假若时光可以倒流,真想回到过去,安慰那个在黑夜中惶恐的小人。想回到过去,牵着妈妈的手跟她马上回家。 匆匆是别离的笙箫,是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是桃花谢了又再红的时候,是你问,为什么我们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是那个燕子走了还会再回来的匆匆,不是那个只恨太匆匆的匆匆。
推荐看韩寒的《像少年啦飞驰》、《三重门》、《零下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