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的十天越南柬埔寨行之-柬埔寨篇

此次柬埔寨行只停留在暹粒3天半(除去坐飞机)。前面先记录下旅行中需要花的费用跟一些注意事项。后面会主要介绍暹粒这座城市跟吴哥窟。上一篇已经说明在越南跟柬埔寨两国总共花的价钱,跟住的酒店等。这篇内容比较多,建议想去暹粒的,或者对吴哥古迹感兴趣的,可以仔细阅览。 💰费用:吴哥窟三天门票 $40(每天傍晚4-5:30可以买第二天的门票,买的当天傍晚去看日落属免费),博物馆 $12,崩密列 $5。包三天的车: $ 95/2人

💰消费举例:两个凤梨 $1,一顿饭 $2-$5(旅游景点$4-$7),一条细丝巾$2。 我个人在暹粒纯消费总共 $180。 🙈Tip:在景区可以跟小孩买东西,但不要给小孩子钱跟糖果。(他们会因为这样不想去上学) 切勿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衣服要有袖子,裤子或者裙子要过膝;尊重他们的信仰;不要乱摸雕塑。 景区里面有很多会各种语言的导游,如果你对吴哥窟没有了解,请一名导游是个明智的选择。 几乎每个景点外都有因为地雷而受伤的残疾人士在演奏乐器以求有经济来源。 如果没有租车,路边有很多TukTuk车。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大概1美元。 吴哥门票分为$20/1天、$40/3天、$60/7天三种,而3天和7天,又分为一个固定周期内任意3天和7天,或者是连续的3天和7天。每日出发经过检票站的时候,会在相应的日期上打个洞的。 🙉忌讳:不要轻易谈红色高棉战争,这是柬埔寨人心中的痛。 🙊礼仪:看到检票人员其他本地人士,都请合并双手对人点个头,他们就会对你露出愉快的笑容。

我们选择在酒店包车,酒店还提供了一张行程表,虽然没有按照行程表,但有参考借鉴;也听司机先生的意见,于是,我们把吴哥窟基本都走完了。(两天内圈是tutu车,一天外圈是小轿车)

广义的吴哥窟是对吴哥古迹群的统称;包括高棉王国从9世纪到15世纪历代都城和寺庙。在几百年的建造过程中,吴哥三移中心。第一次王都中心建在巴肯寺(耶输跋摩一世时代),第二次王都中心是在巴戎寺(罗因陀罗跋摩二世时代),第三次王朝中心又定在巴芳寺(乌答牙提耶跋摩二世时代)。吴哥曾先后两次遭洗劫和破坏。第一次是在1177年占婆人侵入柬埔寨时,吴哥遭受了劫掠;第二次是公元1431年,泰国暹罗人入侵高棉,高棉人被迫离开吴哥,在金边建立了新的首都,从此吴哥湮没在丛林之中,被世人遗忘。直到1860年,法国植物学家亨利·莫哈特为了收集植物标本来到暹粒,吴哥城才得以重见天日。从那以后,吴哥的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直到现在也没有结束。 因为长期的战乱,吴哥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们只能通过中国元代周达观的著作[[真腊风土记]]跟考古学家的考察得知他的历史。 🙌公元1000年为分界线,公元10世纪年前用红砖灰泥作为建筑材料,公元10世纪后用石头作为建筑材料。如茶胶寺就是第一座完全放弃红砖灰泥只用石头的建筑(未完成),1002年开始盖小吴哥(石头)。 🙌高棉帝国的统治时间是从公元802年至1431年。12世纪前的高棉人信仰印度教,之后改宗佛教。 🙌为了帮助理解,我会一边写下我的行程一边介绍吴哥古迹的历史。 👉行程1:到达暹粒的那天傍晚先去买了三天的票,然后去比粒寺看日落(傍晚去看日落属免费)。 比粒寺(Pre Rup) 在961年或962年早期作为高棉国王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的国庙而修建。它是一座混合了砖块、红土和砂岩结构的寺庙山。比粒寺用于供奉印度教天神湿婆,也传说是进行火葬仪式的地方。



👉行程2:即日起算第一天,八点出发-大吴哥[[南门-巴戎寺-巴本寺-空中宫殿-癞王台-斗象台]],下午去博物馆。 巴戎寺(Bayon) 建于12世纪末,始建者:苏利耶跋摩一世;重建者:阇耶跋摩七世;巴戎寺共分三层,下两层为正方形,外侧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顶层为圆形,树立佛塔。巴戎寺的外观似乎与吴哥窟很相似,但巴戎寺是佛教寺院,它的整体构成是以传说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须弥山为样本的(印度教也有须弥山,其细节与佛教的虽然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相互对应)。





空中宫殿(Phimeanakas) 原名金角山,空中宫殿最初是真腊国王罗因陀罗跋摩二世(Rājendravarman II )在位时( 941年-968年)在兴建王宫的同时,建造的湿婆庙,後为苏利耶跋摩一世改建成为须弥山式印度教寺庙。


巴方寺(Baphuon,又叫巴普昂寺) 11世纪中叶真腊国王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于1060年修建献给湿婆神(Shiva)的国寺,它位于当时都城的中心。巴方寺是一座须弥山(Mount Meru)寺,呈金字塔形。 法国从1960年开始帮助柬埔寨修复巴方寺,当时考古学家把所有坍塌的上千块石头编上号,摆放在寺前的空地上,希望能一点点拼凑上去。1975年柬埔寨红色高棉政权上台后,赶走了法国专家,屠杀了帮助法国人修复古迹的柬埔寨人,销毁了所有档案。虽然1995年法国人又重新开始了修复工作,但因缺少技术资料使得这些石块再也无法被放置到原来的地方,所有修复工作都只得用新石块,原来这几千块石头只能永远地躺在寺前广场上了,以作为曾经的辉煌和近代的动荡之见证。





斗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斗象台为十二世纪晚期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的巴扬寺式(Bayon)建筑,台的长度超过三百米,共有三个平台。南部的梯级以三头饰的大象为柱,象鼻卷著莲花。平台的墙壁则雕上狮子和神鸟。



癞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癞王台是当时的皇家火葬场所在地,因平台顶端一座没有性别的“癞王”雕像得名。癞王台墙上有多达6到7层的横列神像,底层由5头、7头或甚至8头的Naga所支撑。



👇博物馆(Angkor national museum) 建议第一天上午就可以先去博物馆,在里面租个讲解机,先初步了解下吴哥窟。这样接下来几天的参观才会真的吸收到脑海。



👉行程3:第二天早上4点半出发去小吴哥看日出,参观完小吴哥,逛大圈女王宫-崩密列-罗洛寺群遗址(巴孔庙,神牛寺,罗雷庙) 吴哥寺(Angkor Wat) 这是吴哥时代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它创立于12世纪中期,12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13世纪后期,变成佛教寺庙。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吴哥寺坐东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东的长堤,横穿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因为城外有护城河,保护了植物的入侵,保存甚好)












女王宫(Banteay Srei) 即女人的城堡,又译为女王宫、斑蒂斯蕾。建于公元967年的罗真陀跋摩王朝。女皇宫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湿婆神。女皇宫采用高棉特有的红土建造,色彩极为艳丽。含有大量水分的红土既便于运输、建筑,也利于雕刻复杂细腻的图案。





崩密列(Beng Mealea) 为一座印度教寺庙,但是它有一些雕塑都反映的是佛教的主题。建造这座寺庙最初所使用的材料是沙岩,所以很多建筑都已经损毁,而且很难再被复原。目前没有被修复。





罗洛寺群遗址(Rolous Group) 神牛寺(Preah Ko) 它于879年,高棉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在位期间修建,被用以纪念王室成员,并供奉印度教神祗湿婆(Shiva)。神牛寺得名于它中央庙塔面前的三座砂岩牛雕像。


巴孔寺(Bakong) 是一座供奉湿婆神的印度教寺庙。根据1935年发现的寺碑记载,此寺庙乃是881年吴哥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建立的国寺。巴孔寺原为废墟,法国远东学院古迹维修专家莫里斯·格莱斯从1936年开始修复,经过七年努力到1943年大致修复原貌。

👉行程4:塔布龙寺-斑蒂喀黛寺-皇家浴池-豆蔻寺-东梅奔寺-龙蟠水池-圣剑寺-茶胶寺-周萨神庙-巴肯山 塔布龙寺(Ta Prohm) 建于12世纪末 ~13世纪早期;塔布隆寺是奢耶跋摩七世为母亲而建的寺庙,是一座佛教寺庙。19世纪被法国人发现后,百年老树早将神庙紧紧缠着,因此放弃修复,保留了原貌。




斑蒂喀黛寺(Banteay Kdei) 它建于公元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阇耶跋摩七世统治期间,是柬埔寨吴哥地区的佛教寺庙。斑蒂喀黛寺和吴哥窟属于同时代产物,二者之间有着许多的相似性。




皇家浴池(Srah Srang) 位于斑蒂喀黛寺的东侧,在10世纪罗贞陀罗跋摩二世统治期间修建,挖掘尺寸为700米*300米。池水绿树环绕。通向水面的台阶两侧有两尊石狮,并装饰有蛇神那伽扶手。水池专供国王和他的妻子们使用,是举行沐浴仪式的场所。


豆蔻寺(prasat kravan) 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位于皇家浴池 之南。豆蔻寺建于921年,19世纪由法国人重建。


东梅奔寺(East Melbon) 建于公元953年,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为了祭祀祖先所盖的祖先庙。属于婆罗门教的建筑。婆罗门教派的建筑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须弥山的概念。所谓须弥山就是世界中心点,或是称为世界之轴的大山,也是众神的居所。凡间的世界,则是围绕在须弥山的四周。




龙蟠水池(Neak Pean) 意为缠绕的巨蛇,缘于水池中小岛上依照须弥山而建造的石塔上,有一个两条蛇神Naga缠绕在一起的雕像。建于12世纪下半叶,为佛教建筑,供奉观音。





圣剑寺(Preah Khan) 是柬埔寨吴哥一座建于12世纪阇耶跋摩七世时期的主要庙宇。 它紧邻吴哥城东北方。相传该寺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他父亲而修建的。







周萨神庙(ChauSayTevoda) 为印度教寺庙,属小吴哥建筑风格。建于公元12世纪初期索亚娃曼二世统治时期。在19世纪后期,驻柬法国军官迪科在 发现这组建筑时,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该庙是供奉周萨神(ChauSay )的,故法国人将其命名为周萨神庙。



茶胶寺(Ta Keo) 1000年闍耶跋摩五世为自己兴建的葬庙,但半途而废。茶胶寺遗迹可见祭坛上的五座密檐式方塔,是高棉的第一座全砂岩石建筑。作为一座未完成的建筑,茶胶寺记录了吴哥建筑的建造工艺:先用石块筑起整座建筑,再在墙壁表面雕刻佛像、浮雕。







巴肯山(Bakheng) 巴肯山是耶输跋摩一世迁都的结果,他从罗洛寺群一带迁都到了巴肯山地区,罗洛寺一带当时已经修满了先王的建筑物,不太适合这位年轻的君主实现其城市规划。山顶上的巴肯寺(Phnom Bakheng)虽然早已破败,但是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吴哥建造的第一个都城的中心,被称为“第一次吴哥”。




🙉吴哥古迹里被盗取的神像如今很多都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跟大英博物馆。 👉👉建议先从年代最早的寺庙建筑开始看,这样可以感受到高棉人对材料跟结构还有信仰的变化。比如:罗洛寺群遗址(881年,笃信婆罗门教,崇拜湿婆神)-巴肯山的巴肯寺(893年,印度教须弥山)-女王宫(967年,供奉婆罗门教湿婆神)-茶胶寺(1000年,供奉印度教湿婆)-巴方寺(1060,湿婆神)-吴哥寺(12世纪,献给毗湿奴神的须弥山寺)-大吴哥(12世纪末,巴戎寺)(因为闍耶跋摩七世笃信佛教,吴哥地区信仰开始由印度教转变为佛教,在巴戎寺中也可以看到印度教与佛教并存的特殊风格。) 🙊小伙伴推荐的讲堂[[吴哥窟之美]],建议先下载好,在旅途中听,非常有益。

在我的印象中,柬埔寨人大部分都很淳朴很乐观,在我对他们笑着打招呼时,他们也会笑得很灿烂的跟我聊天。我跟小伙伴都很幸运,也都是遇到了好人。 有两天的司机都是Mr.Mao,他是个非常热心肠的人,永远挂着笑容,在我们看到他之前总是远远的就向我们招手;Mr.Mao的英文口音微重,常常听了好几遍才听懂,但这完全不影响我们交流。他会带我们品尝当地特有的水果,在一个广场上停下来让我们欣赏树上无数的蝙蝠。最后一天路过一家纪念馆,他带我们进去了,里面讲述的是红色高棉战争,还有一座佛塔里面都是头骨,基于尊重,我没有拍照,看完真的是很心酸,战争是件可怕的事情。 另一个司机先生告诉我们,柬埔寨大部分人都是穷人,在暹粒没有工厂,人们没有经历来源,大部分人都选择去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打工,还有当导游,司机,妇女卖卖水果。在景区里,常常看到有小朋友在乞讨或者卖纪念品,司机先生告诉我们他们只要上上午的课,下午没课就帮家里补贴家用。他们的学费很贵,少数人才能上大学。如果你们想帮助他们,就帮他们买点东西吧。 在看[[吴哥窟之美]]视频中说道,早年他到吴哥窟时,因为以前战争在暹粒留下了许多的地雷,导致到处都是被地雷炸伤的残疾人士,让人不忍心欣赏艺术。是的,但现在情况好些了,国际上的组织帮助他们,现在他们都会在各个景区前弹奏乐器作为经济来源。 暹粒这座城市,是我来了一次还会再来几次的地方。










🙌因为我们此次来的目的就是看吴哥窟,所以夜晚都没有出去,想买水果什么的话跟司机先生说,他就会带我们去了。吃饭什么的完全不用担心。 🙌一个小提醒:机场过关时,工作人员会跟人要小费,过关准备回国内也一样。其中轮到我们时,小伙伴在前面不愿意给他就让他重新排了,到我时机智的给了他在越南剩的几千快,因为嫌少就让我过了哈哈。建议大家不要给,惯着他们不好,说自己实在没有钱就行了。














每一次的旅行都是对自己的历练;在规划行程,查询资料等过程中都使自己越来越自立;在旅行的过程中感受世间冷暖,也愈加明白祖国的美好,生活的眷顾,知识的可贵。 于我而言,行万里路跟读万卷书一样重要。 本人对吴哥古迹的了解只是一点皮毛,如有信息错误,欢迎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