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没有眼泪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产生了对斯里兰卡的向往。照片里兰卡清澈的海水,蔚蓝的天,孩子们漂亮的眼睛,无不在召唤我去登上这片神秘的国度,一探究竟。终于在这个冬天,它成了我的旅行目的地,也成为了我人生中走过的第十个国家。
斯里兰卡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和水滴形状的版图,常常被人们称作是“印度洋的眼泪”。但在我看来,这里没有眼泪。
【义工旅行】
在斯里兰卡的时间一共十八天,其中有两周是在南部省的一个海滨城市加勒做义工。第一周在当地的一所幼儿园做助教,第二周在海龟基地做环境保护项目。我知道这个假期有不少同学选择了义工旅行。的确义工旅行可以让我深入地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文化,同时结识了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们,也似乎可以因此发现斯里兰卡更多的乐趣和美好。
事先没有同行的朋友,一路上却玩得很愉快。义工大多是大学生,我们住在同一间民宿或是志愿者之家里,上午一起参加项目,下午在民宿吹风扇看小说,日落之前在加勒古城闲逛,晚上就聚在屋里或是沙滩上玩桌游、唱歌、聊天。日子过得极慢又极舒服。

【锡兰的眼睛】
第一周在一所幼儿园做助教。斯里兰卡非常重视教育,是十二年义务教育,所以尽管幼儿园不算在内,教学条件也不错。一般早上7、8点到幼儿园,9点半吃一餐不知道算早上还是中午的正餐,10点户外活动,到了十一点就被家长接回家了,也有“小课桌”,一下子拉走一批。因为曾经作为英国殖民地,虽然有口音,大部分兰卡人英语都是很好的。但是其实当地人更习惯日常使用僧伽罗语,孩子们要在幼儿园重新开始学英语,还仅仅停留在学习abc和星期、颜色这些基本单词上,所以我们讲英语他们是听不懂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沟通。大部分时候我们就一人坐在一组旁边,在老师教学(捏橡皮泥、画画……)的时候在旁边做一些指导,或者带着他们做游戏、唱歌。所以很多时候是这种情形:孩子们一个劲的对我讲僧伽罗语,我跟他们讲英语和中文,看起来互相听得懂一样(摊手)。

初识兰卡人的时候,你一定会被他们迷人的眼睛所吸引。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长长的睫毛。他们看见镜头的时候毫不畏惧,反而更兴奋地向你打招呼。当你走在街上的时候,往往会吸引他们的目光,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稍高的人会跟你攀谈,我们一路上遇到了在深圳留学的兰卡姑娘、去过七次日本会识一些汉字的大学教授、在中国做锡兰红茶代理的茶商,他们非常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经历、对中国的印象,甚至留联系方式欢迎你来做客。而街头巷尾的兰卡人则会在你经过他们的时候一直好奇地盯着你,但当你回应他们目光的时候,又会露出淳朴的笑容。兰卡人的生活是很悠闲的,据说是世界上假期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就经历了每月一次的满月节“波耶日”,这一天全国都停课停工,过午不食。而平时工作日许多工作也在午后就结束了。

【蓝色的海与绿的茶山】
斯里兰卡有两条非常著名的旅游观光路线:海上火车和茶园火车,前者是从加勒到科伦坡,沿线可以观海,最近的地方和海岸线只有两米,是千与千寻片段的灵感来源;后者是从康提到埃拉,火车在蜿蜒的山道穿过茶园,行驶缓慢,人们常常打开车门探出头来拍照,也就是“挂火车”。其实只是两条交通线,但沿途风景实在太美,因而成为游客来兰卡的必须要打卡的两件事。

混迹两周的加勒是个沿海城市,坐tuk-tuk到海边大概就需要十几分钟,而且第二周的海龟保护项目基地就在海边,我们常常去搬运海水、清理海滩、体验海钓,也因此去了兰卡大大小小不少沙滩。从Kosgoda的海龟基地到Hikkaduwa的浮潜看珊瑚礁,从Unawatuna的海滨烛光餐厅到Mirissa出海观鲸,每一片海滩都有属于它自己的迷人之处。

项目结束之后和几个新认识的伙伴一起继续游览了大半个斯里兰卡。我们从加勒进入内陆,经过埃拉坐茶园火车,在努沃勒埃利耶喝英式下午茶、看星空,清早4点起床到霍顿平原徒步十公里,去到康提古都朝拜佛牙寺的舍利,再到锡吉里耶登上千级阶梯参观锡兰古国的宫殿遗址,最后回到繁华忙碌的科伦坡体验性价比超高的米其林三星海鲜宴。这一切体验对于我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

出行之前偶然翻到自己之前写的话:我还是想去斯里兰卡。这个久久搁置不下的挂念终于在这个冬天成为现实。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斯里兰卡揭开了她的面纱,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绝美的海滩和永远清澈湛蓝的天空,也不仅是人们善良的笑容和发着光芒的眼睛,而是这个国度在每一个下一刻带给你的惊喜和感动。
尽管曾经经历过长时间的殖民统治,遭受过内乱的纷扰,又在十多年前经受海啸的打击,斯里兰卡依然充满欢笑,她是印度洋上一颗闪亮的宝石,印度洋没有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