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老婆孩子买了票,却把自己送进了虎口
作者:斑马 鸡年春节的沉寂终于在初二这天被宁波老虎吃人事件打破了:姜昆的虎口脱险刚刚讲完,一名男子就掉进了雅戈尔动物园的虎山,可惜并没能脱险,老虎被园方打死,男子最终不治身亡。 根据动物园官方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死者张某一家和朋友李某夫妇一行六人来到动物园,张某妻儿和李某妻子购票入园,而张某和李某并未买票,从动物园北门西侧翻越3米高的动物园外围墙,又无视警示标示钻过铁丝网,再爬上老虎散放区3米高的围墙。张某进入老虎散放区,李某没进,捡回了一条命。 大过年,看了挺难过的。查了一下,动物园票价不算太亲民,网上预订120一张。据说死者是打工者,所以于他而言可能是天价了吧,但是什么样的天价值得去拿生命做赌注呢? 这个新闻不禁又让人想起了之前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老虎伤人事件,两起事件相隔还不到半年时间,朋友圈再一次掀起了一阵舆论的狂欢,你会发现,就连转发的段子都似曾相识。然而仔细研究这两件事,又不尽相同。 在关于赵菁的报道里,出现最多的词就是“以为”——她“以为”当时安全了。面对公众的质疑,她无比委屈:如果早知道那里有老虎,怎么可能下车。她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却浑然不觉,这是一种“无知者无畏”。 但是张某从一开始就知道翻墙是冒很大风险的,所以他给老婆孩子买了票,这是典型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然,这份风险绝对是被张某低估了的,他“以为”自己艺高人胆大。 如果说前者是不守规则,后者其实已经是不守法了。雅戈尔动物园的环境还是很安全的,游客在规则以内游玩绝不会出现意外,奈何没有什么规则可以阻挡一颗执意作死的心。 张某不是第一个,早在2006年时,雅戈尔动物园就曾发生四名游客为逃票误入狮山事件,据《宁波晚报》报道,当时有饲养员将活鸡投入吸引狮子注意力,成功解救。当然,如果不把翻墙的隐患堵住,张某也一定不是最后一个。相比教这些人守规则,教老虎不去吃人我觉得都容易更多。 然而张某这件事,又不仅只是规则那么简单。这趟死亡之旅,原意不过是一场合家欢的旅程,他想请两个孩子看他们平时看不到的老虎,可是票价太贵,于是他自作聪明地找出了网上的逃票攻略,想省掉自己那份钱。 翻墙的时候,他带着十分忐忑,但大概还有一分骄傲——我省下钱给你们买票,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去翻墙,这是多么有男子气概的一件事啊。若不是最终出了意外,今后说起来,还是一份牛逼哄哄的谈资:看,虎口也不过这么回事嘛,咱老爷们轻轻松松就拿下了。 可怜,可恨,可气,可悲。 他翻墙的时候没有想过,一个逃票的爸爸对于孩子是一种怎样的形象。他更没有想过,一旦出了事,亲眼目睹爸爸被老虎咬死的孩子余生将活在怎样的阴影里。我曾在之前的文章【比老虎更可怕的,是一个人对规则的蔑视】里写,教给孩子守规则,是对他最好的保护。而以身作则去遵守规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想起自己童年大院里住的一个大我几岁的女孩,她总是很“聪明”。小时候我买一毛钱的零食出来,她说你怎么那么笨呢,你多拿几包,她们不会发现的。小孩子是很容易被洗脑的,我竟然开始为自己的“老实”感到羞愧,那年夏天,我从小卖部顺手牵羊了无数东西,要不是我爸发现后一顿棒打,我都怕自己变成一个惯偷。后来,我们就渐行渐远了,因为我真的没有那么“聪明”。 长大后,有一次坐火车遇到她,聊着聊着到了站,她看到我拿出的火车票,又是满脸不屑:你一个铁路子弟竟然还花钱买票,丢人不丢人。她跟我讲了若干种逃票方法,洋洋得意地表示,自己这么多年坐火车从没花过钱。更让我不解的是,她的收入其实还不错,在她看来,守规则是一种愚蠢。有便宜不沾白不沾,这就是她的行事规则。 那一年,她三十岁,刚刚有了孩子。 张某给孩子买票,也并不是为了让他们遵守规则,而是因为那意味着安全,如果这不是动物园而是火车,他大概也会毫不犹豫带他们逃票。出了事,人们一窝蜂跑去骂他太愚蠢,没出事时,他们个个都是我那位邻居,活在沾沾自喜的聪明里,一代又一代。 而规则是什么?不是沾光或者吃亏,也不是聪明或者愚蠢,而是对与错,可以与不可以,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也不以“我以为”“我没有想到”这样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爱孩子,就在他们的面前做个遵守规则的人吧,别让他们看到那么鲜血淋漓的惨剧。 多希望时间定格在一天前,他对孩子们说:走,爸爸带你们去看老虎。

焦虑导致的观念上的巨大改变,还会影响我们的政治和意识形态。
2009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焦虑会影响人们的注意力偏好,使人们认为中东人更具威胁。这无疑会影响很大一部分有关移民的政治言论。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有焦虑症和没有焦虑症的参与者完成一项电脑任务。参与者需要通过键盘对屏幕的视觉刺激做出反应。首先,电脑程序会简短地展示一个单词,然后再展示两张脸——一张是阿拉伯人的脸,一张是白人的脸。一个目标点会随之出现在任意一张脸后。
研究结果显示,当“炸弹”等与恐怖主义有关的词在屏幕上闪现时,那些患有焦虑症的参与者会更快地点击隐藏在阿拉伯面孔后面的目标点。这意味着,当焦虑症患者被提前引导着去思考恐怖主义时,他们的视觉注意力会不自觉地偏向中东面孔,表明了他们对威胁时刻保持警惕。
这一发现帮助了我们理解——为什么焦虑状态下的人更容易被极端移民禁令和国家安全镇压等措施所吸引: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措施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保护。
2012 年内布拉斯加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也发现,那些更容易被令人反感的图片的吸引的人,往往在政治上更右倾。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自由派和保守派参与者在电脑屏幕上拼贴积极和消极的图片,同时通过记录他们的眼球运动来跟踪检测他们的注意力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能够更快捕捉到负面以及危险性图片(例如描述车祸,尸体,和伤口裸露的人的这些图片),并且花更长时间盯着它们看的参与者,更有可能是保守派成员。根据作者的研究来看,那些更关注威胁的人的确更容易被中性偏右倾的政治立场所吸引。因为这种政治主张通常旨在保护社会,它们会通过一系列加强军事和国家安全,严厉惩罚罪犯,反对移民等措施,来防止社会受到外部威胁。
这些研究也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时代(民众感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和焦虑),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在各个国家都受到簇拥。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焦虑还可能使人感到虚弱。但新的研究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注意力训练来改变焦虑的注意力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