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笔记本#乔茗星:大,二,三,四,五魔都共有几条传说中都市马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英租界从南京路开始往北海路,出现了的六条各具特色的都市马路。
十里洋场的马路中,又以四马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究其原因吃喝玩乐嫖赌奢靡的生活方式,49年后没有了。
大马路,现在的南京路。
大马路百货公司名店名商号多。英商开设的福利、惠罗、泰兴、汇司公司称为前四大公司。侨商开设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公司合称后四大公司。
国货公司,屈臣氏、老德记药房、协大祥、老介福、老凤祥、亨达利、恒源祥、张小泉、茂昌、汪裕泰、邵万生等数以百计的专业特色店,成为市内主要商业中心。
二马路,现在的九江路(原名叫杭州路)。
二马路外国银行具多。东段起有19世纪开设的阿加刺银行,有利银行;20世纪初开设的美资花旗、大通银行,日资三井、三菱、住友银行,荷资安达银行,德资德华银行。
华资的华侨银行和聚兴诚银行等,以及中源、仁德、顺兴、双顺号称东方华尔街。
三马路,现在的汉口路。
三马路上海报馆集中地。清宣统二年起有报纸在这里择址设馆出版。最早的为《天锋报》、《民立报》和《民强报》,后来又陆续有《太平洋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神州日报》、《晶报》、《回民日报》,《上海画报》等数十家报馆。
《申报》、《新闻报》和《时报》是上海最重要三份报纸。
每天清早这里报贩云集,成捆的报纸从各报馆运出,或车拉或肩扛或手提,把这一地区挤得水泄不通,煞是热闹。
四马路,现在的福州路。
四马路海派文化的源头。戏院有丹桂第一台,逸夫舞台。
1928 年上海公共租界茶房名录上,四马路上的茶楼数量几是大马路的3倍。
老上海人把四马路称之为红粉街,会乐里内公开挂牌营业的妓院达百余家。人们把其东段吃喝尊为天,西段的玩乐贬为地。四马路截然不同的新天地文化现象,难怪最为后人津津乐道。
五马路,现在的广东路。
五马路梨园古玩街。京剧戏院密集的地区,有满庭芳、一桂、金桂轩、天福、咏霓等等,清末不称戏院而称茶园。
20世纪30年代中叶前清遗老、失意军阀,携带着黄金现钞、古玩细软来到租界做起了寓公。为了维持生活把昔日古董送进了店铺。
当时的古玩店铺有九福公”、“福源斋”、“古源轩”、“晋古斋”、多达210家左右,还有一家洋人开设的中国古玩店史德匿古玩行。
六马路,现在的北海路,七马路是现在的延安东路。坊间传说魔都缤纷的马路还有八马路,九马路,十马路。
自从我厌倦了寻找,便学会了找到。
错综迷离的世相究竟在哪里还需我们进一步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