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统庙会走出国门 世界各地华人共度春节
春节,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随着三千多万海外华人在世界各地扎根,春节也飘洋过海,到了外国。在韩国、朝鲜、新加坡、越南等亚洲国家,农历正月的前三天或两天也被定为法定假日,当地居民也都会隆重地庆祝春节。美国、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过去虽没有过春节的习俗,但近年来也纷纷开展各种迎新春活动。 如果说老外喜欢用游行的方式庆祝节日,那么逛庙会就是地道的中国过节方式。庙会这种传统的中国民俗早就成为海外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每逢春节,华人聚集区都会举办中国特色的庙会,一家人扶老携小,热热闹闹一起逛庙会。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迎新年的方式。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春节庙会能持续3个星期,甚至比在中国的时间还长。每到春节,悉尼唐人街的中心地段德信街被装点得喜气洋洋,多姿多彩。堪培拉的春节庙会不仅是民间的一个热闹集会,还是堪培拉国家多文化艺术节的一部分。这里聚集着众多的中国餐馆和商店。中国舞狮、京剧、武术、魔术表演和中国民乐队和民歌表演都在庙会上一一登场。北领地首府达尔文有一座始建于到1887年的中国寺庙(Darwin),春节里当地华人会成群结队到庙里祈福。 在文化部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陕西对外文化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社会反响积极强烈。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澳丰文化集团和丝绸之路国际演艺联盟承办的国风秦韵——2017陕西传统文化春节庙会,2月3日在澳洲启幕,持续到2月19日。活动期间同时多个城市举行,市民和游客们可以尽情观赏感受来自中国陕西的传统文化,包括歌舞、民乐、书画、美食、布艺、剪纸等丰富的中国元素。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在这种背景下,多年来,陕西省文化厅能够在“欢乐春节”等重大文化交流项目上努力争取、积极参与、舍得投入、主动作为,同时积极运用、构建各类陕西文化“走出去”的大平台,这体现了陕西各级政府部门在文化发展上的长远眼光、在对外文化工作中积极参与以及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作为三秦儿女的文化自信。 陕西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地域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的剪纸,把人们喜庆、欢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布艺鞋帽: 布老虎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它又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老虎在百姓心中是勇敢、健康、威武和权力的象征。古时由于医疗科学条件的限制,孩子生病人们多认为是邪气和鬼怪侵袭,于是便用布缝制成虎形用以避邪保平安,希望孩子健健康康长命百岁。布老虎、虎头鞋、虎头帽是流传最广的。样式寓意也是多种多样,有保佑孩子健康、长命百岁的,也有镇宅保平安的,求福旺财的,更有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富足的。 三秦美食: 来自丝绸之路国际演艺联盟:凉皮、肉夹馍、臊子夹馍、biangbiang 面、臊子面、酸梅汤... 书法国画: 陈震:1987 年 5 月出生,陕西汉中南郑人,现为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爱好文学书画艺术并勤于笔耕,从颜真卿《颜勤礼碑》入门,又临柳公权《玄秘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楷书碑帖;隶书《曹全碑》、魏碑《张黑女墓志铭》;行书学二王、苏轼、米芾等名家手札,本人尤善楷书并心摹手追、刻苦钻研,并参加多次文学书画活动,2002 年获陕西省作家协会与《美文》杂志社举办的“首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征文大赛”“少年美文奖”;2004 年获陕西省作家协会与《美文》杂志社举办的“第三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征文大赛”“少年美文奖”;2005 年获团省委、陕西省关工委举办的“陕西青年文学大赛一等奖”; 2006 年获共青团中央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优秀奖”。 凤翔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丝路元素: 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陕西。已在陕西成功举办三届,2017年9 月 7 日至 21 日将继续在陕西举办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舞台演出: 身在异乡为异客,华人在国外过春节,希望寻找到家乡的味道,自然也希望过个热热闹闹的中国年。外国人看中国人过节,也是出于对东方国家的好奇,东中国春节的探秘,体验“中国味”。当中国春节到了外国,也染上了不少“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