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行歌-短短的白先勇采访和长长的注脚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收听节目:http://music.163.com/#/program?id=900555885
2017年新学期开学的第二周,我参加了庆祝白先勇老师八十大寿的系列活动。在为期四天的活动中,展映的作品既有白老师生平的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姹紫嫣红开遍》、讲述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事件的纪录片《关键十六天》,也有根据白老师作品改编的电影《最后的贵族》以及舞台剧《孽子》,活动更包括关于白老师最爱的《红楼梦》及其创办的杂志《现代文学》的圆桌讨论。我也趁此机会,在三小时舞台剧放映完毕后的深夜12点,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1174教室,对白老师进行了简短的采访。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分钟,但白老师赋予我的信任与鼓励却让我受宠若惊、振奋不已。
白老师接受过的采访无数,我很希望自己能提出有新意的问题。但最后发觉,自己最想问的,仍是从自己的思考出发、从一个正在挣扎和奋斗的年轻人的角度出发的问题,或许这就是新意所在了。不再纠结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人问过,就会变得轻松起来,洋洋洒洒写了篇可以提问三小时的提纲。然而因为真正采访的时间有限,提问都未及展开,但自己都有过思考,因此在这个采访录音旁加上自己的注脚,供大家参考。
问题一:如今回看当年的留学生活,会有何种感慨?会给现在的留学生何种建议?
这个问题的源头是小说《芝加哥之死》,这篇小说讲述的是刚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的主角吴汉魂,突然觉得世间没了留念,人生没了追求,最后决定自杀的故事。在清华读研的时候初读这篇小说,对早已决心读博的我来说,真是读得心惊胆战,生怕自己也会步其后尘。现在正在美国读博的我,再看这篇小说,却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的决绝。虽然自己心里有追求,决不会如他那般,却也会反思自己的选择,会有犹豫与彷徨。白老师在散文《蓦然回首》里,曾经说过写作时的背景与灵感,那时,他的母亲刚刚去世,守孝一结束就别了父亲,只身来到美国,心中有的,是“苍凉”。他写道:
"初来美国,完全不能写作,因为环境遽变,方寸大乱,无从下笔。年底圣诞节,学校宿舍关门,我到芝加哥去过圣诞,一个人住在密西根湖边一家小旅馆里。有一天黄昏,我走到湖边,天上飘着雪,上下苍茫,湖上一片浩瀚,沿岸摩天大楼万家灯火,四周响着圣诞福音,到处都是残年急景。我立在堤岸上,心里突然起了一阵奇异的感动,那种感觉,似悲似喜,是一种天地悠悠之念,顷刻间,混沌的心景,竟澄明清澈起来,蓦然回首,二十五岁的那个自己,变成了一团模糊逐渐消隐。我感到脱胎换骨,骤然间,心里增添了许多岁月。黄庭坚的词:“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不必十年,一年已足,尤其是在芝加哥那种地方。回到爱荷华,我又开始写作了,第一篇就是《芝加哥之死》。"
如今的我,却是与当时的他差不多的年纪,每每读到“二十五岁的那个自己”一句,眼泪会不自觉地在眼眶中打转。这种心境,有多少人能真切知晓,又有多少人能以恰如其分的文字描写下来,击中我心?
在这篇散文的后半,白老师还写到采访中提到的认同危机。他在文中说到:
"像许多留学生,一出国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产生了所谓认同危机,对本身的价值观与信仰都得重新估计。虽然在课堂里念的是西洋文学,可是从图书馆借的,却是一大叠一大叠有关中国历史、政治、哲学、艺术的书,还有许多五四时代的小说。我患了文化饥饿症,捧起这些中国历史文学,便狼吞虎咽起来。看了许多中国近代史的书,看到抗日台儿庄之役,还打算回国的时候,去向父亲请教,问他当时战争实际的情形。"
如今回望过去,他在采访中说的却是要敞开怀抱去学习。这其中的纠葛,我也能体会一二。刚刚抵达美国,水土不服,真想回到手边满是中文的年月。可经过一段日子与美国老师和同学的相处,却开始渐渐接受,学会要去读新闻,关注身边发生的事,而不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但同时,又开始渐渐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可贵,感谢上天指引着我选择了东亚文学系,让我重新回看自己的文学传统、历史和国家。当然,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背后,永远都会有内心的不肯、不愿、不要,这几天读到《第六只手指》中,白老师描述自己的姐姐到美国后“一个人躲在电影院里”,真是瞬间击中了我。这不正是我前几个月在做的事吗?唯有当全场一片漆黑,只有电影在放映的时候,才会恍惚间以为自己回到了中国,回到了中关村或是五道口随便一家影院。
在观看由小说《谪仙记》改编的电影《最后的贵族》时,再次看到李彤、黄慧芬、张嘉行、雷芷苓四位大小姐的人生境遇,竟会有无限感慨,四个完全不同的人生,我会是哪一个?电影对主角李彤的刻画与小说稍有不同,那种一步一步走向深渊的过程,在电影里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我甚至会觉得在李彤堕落的某个阶段,我是羡慕的,就好像慧芬,虽是皱着眉头看李彤,心里难道不会泛起一丝涟漪吗?
问题二:如何平衡个人生活经历和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
《孽子》、《写给阿青的一封信》、《树犹如此》是很妙的连接,串联起来,完整地展现了从个人经历到小说创作的转变。《孽子》大约是白老师在世界范围内最受追捧的小说,对民国史不感兴趣的外国人,完全可以体会某些世界共通的情感,但本书并不局限于同性恋群体的情感,它的特别之处,正是在于中国人最看重的人伦关系,如何受到冲击,如何试图去弥补。本书的结局以失败和悲剧告终,但主角阿青心里依然有愧、有纠结,这才是活生生的人,这样的描写才足以打动人心。《写给阿青的一封信》处于中间形态,是白老师自己写给主角阿青的一封信,鼓励他要坚强,要正视自己,不要害怕。而散文《树犹如此》是白老师与王国祥之间的真实故事,写得极为动情,每次读到都会落泪,那生活中一点点的细节,最是打动人心。
看《孽子》的舞台剧时,我没有哭,却觉得心里好痛。看到龙子和阿凤的爱欲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那种美到极致的感觉,更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看到最亲的人之间,却最无法达成理解,伤得最深,也是感同身受。
问题三:作为桂林人,您回看它的历史,看它现今的文化发展,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太多人问过,曾在桂林的报社工作的大朋友问过,桂林的各个文化机构,包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想必也在采访白老师时问过。自己想问,却是因为这是最初让我与白老师作品建立起联系的点。大学时代在腾讯读书听白老师讲《父亲与民国》,就是抱着“这么有名的作家竟是桂林同乡”的激动去的。读白老师的作品,处处可见桂林人,《花桥荣记》的米粉店老板娘、《玉卿嫂》中的一大家子和玉卿嫂、《闷雷》中的福生嫂,处处可见桂林的风土人情,花桥、风洞山、东镇路、桂戏、桂林米粉、年糕、糖水蛋。《父亲与民国》中“治理广西”一章,提到白崇禧“寓将于学”,白老师也在《关键十六天》的纪录片中提到白崇禧在广西兴办教育,会切切实实感到自己家乡的广西师范大学、桂林中学曾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不禁觉得欣喜。以前读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居然有一小节专门讲抗战时期桂林的文化发展,更觉得自己的身后有如此丰厚的资源,当年的文学大家齐聚桂林,到底有多少有趣的故事等待我去挖掘呢?而如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更是让我内心跃跃欲试,总希望有一天能加入其中。现在大部分白先勇简体版的书籍,都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的书是《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问题四:对“珊越拾穗”有何建议?
这个问题问得匆忙,没有向白老师细述我们的创作思路,只是简短地说我们是读书节目。白老师立马给的建议就是读《红楼梦》。我总是在节目里抱怨中学时代《红楼梦》填鸭式教学的后遗症,抱怨文言文难懂,抱怨他们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这种深刻的偏见真的是时候转变了。
问题中提到的《现代文学》是白老师在台大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建立的文学杂志,既翻译国外的文学作品,比如当代在大陆年轻人中间非常流行的加缪、卡夫卡、乔伊斯等现代主义作家,也会有很多当时台湾年轻人的文学创作,比如王祯和、黄春明、陈映真、三毛等等。前段时间,我翻译了白老师的散文《<现代文学>创立的时代背景及其精神风貌——写在<现代文学>重刊之前》,讲述了《现代文学》的创立过程,读来真想坐着时光机,回到他们的大学时代,与他们畅谈文学。不过,我也庆幸自己有“珊越拾穗”的小伙伴,就算是隔着太平洋、大西洋,依旧能在网络的两端,共同讨论文学作品。
“文学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志业,我的一生对于一些人物,或者是自己心中的那种对于一些被流放的边缘人,我跟他们的心理上一种认同,跟对他们的一种同情。”《他们在岛屿写作:姹紫嫣红开遍》的开始,我便哭了起来,两小时的纪录片,竟然哭得一塌糊涂。采访结束后,送了白老师一张卡片,我想告诉他,一路追随,从桂林、北京、台湾到圣巴巴拉,从《台北人》《纽约客》《寂寞的十七岁》到《孽子》,有困惑,有彷徨,有茫然,于今见到白老师,觉得不再后悔,而是要重新振作向前。
2017年新学期开学的第二周,我参加了庆祝白先勇老师八十大寿的系列活动。在为期四天的活动中,展映的作品既有白老师生平的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姹紫嫣红开遍》、讲述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事件的纪录片《关键十六天》,也有根据白老师作品改编的电影《最后的贵族》以及舞台剧《孽子》,活动更包括关于白老师最爱的《红楼梦》及其创办的杂志《现代文学》的圆桌讨论。我也趁此机会,在三小时舞台剧放映完毕后的深夜12点,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1174教室,对白老师进行了简短的采访。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分钟,但白老师赋予我的信任与鼓励却让我受宠若惊、振奋不已。
白老师接受过的采访无数,我很希望自己能提出有新意的问题。但最后发觉,自己最想问的,仍是从自己的思考出发、从一个正在挣扎和奋斗的年轻人的角度出发的问题,或许这就是新意所在了。不再纠结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人问过,就会变得轻松起来,洋洋洒洒写了篇可以提问三小时的提纲。然而因为真正采访的时间有限,提问都未及展开,但自己都有过思考,因此在这个采访录音旁加上自己的注脚,供大家参考。
问题一:如今回看当年的留学生活,会有何种感慨?会给现在的留学生何种建议?
这个问题的源头是小说《芝加哥之死》,这篇小说讲述的是刚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的主角吴汉魂,突然觉得世间没了留念,人生没了追求,最后决定自杀的故事。在清华读研的时候初读这篇小说,对早已决心读博的我来说,真是读得心惊胆战,生怕自己也会步其后尘。现在正在美国读博的我,再看这篇小说,却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的决绝。虽然自己心里有追求,决不会如他那般,却也会反思自己的选择,会有犹豫与彷徨。白老师在散文《蓦然回首》里,曾经说过写作时的背景与灵感,那时,他的母亲刚刚去世,守孝一结束就别了父亲,只身来到美国,心中有的,是“苍凉”。他写道:
"初来美国,完全不能写作,因为环境遽变,方寸大乱,无从下笔。年底圣诞节,学校宿舍关门,我到芝加哥去过圣诞,一个人住在密西根湖边一家小旅馆里。有一天黄昏,我走到湖边,天上飘着雪,上下苍茫,湖上一片浩瀚,沿岸摩天大楼万家灯火,四周响着圣诞福音,到处都是残年急景。我立在堤岸上,心里突然起了一阵奇异的感动,那种感觉,似悲似喜,是一种天地悠悠之念,顷刻间,混沌的心景,竟澄明清澈起来,蓦然回首,二十五岁的那个自己,变成了一团模糊逐渐消隐。我感到脱胎换骨,骤然间,心里增添了许多岁月。黄庭坚的词:“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不必十年,一年已足,尤其是在芝加哥那种地方。回到爱荷华,我又开始写作了,第一篇就是《芝加哥之死》。"
如今的我,却是与当时的他差不多的年纪,每每读到“二十五岁的那个自己”一句,眼泪会不自觉地在眼眶中打转。这种心境,有多少人能真切知晓,又有多少人能以恰如其分的文字描写下来,击中我心?
在这篇散文的后半,白老师还写到采访中提到的认同危机。他在文中说到:
"像许多留学生,一出国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产生了所谓认同危机,对本身的价值观与信仰都得重新估计。虽然在课堂里念的是西洋文学,可是从图书馆借的,却是一大叠一大叠有关中国历史、政治、哲学、艺术的书,还有许多五四时代的小说。我患了文化饥饿症,捧起这些中国历史文学,便狼吞虎咽起来。看了许多中国近代史的书,看到抗日台儿庄之役,还打算回国的时候,去向父亲请教,问他当时战争实际的情形。"
如今回望过去,他在采访中说的却是要敞开怀抱去学习。这其中的纠葛,我也能体会一二。刚刚抵达美国,水土不服,真想回到手边满是中文的年月。可经过一段日子与美国老师和同学的相处,却开始渐渐接受,学会要去读新闻,关注身边发生的事,而不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但同时,又开始渐渐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可贵,感谢上天指引着我选择了东亚文学系,让我重新回看自己的文学传统、历史和国家。当然,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背后,永远都会有内心的不肯、不愿、不要,这几天读到《第六只手指》中,白老师描述自己的姐姐到美国后“一个人躲在电影院里”,真是瞬间击中了我。这不正是我前几个月在做的事吗?唯有当全场一片漆黑,只有电影在放映的时候,才会恍惚间以为自己回到了中国,回到了中关村或是五道口随便一家影院。
在观看由小说《谪仙记》改编的电影《最后的贵族》时,再次看到李彤、黄慧芬、张嘉行、雷芷苓四位大小姐的人生境遇,竟会有无限感慨,四个完全不同的人生,我会是哪一个?电影对主角李彤的刻画与小说稍有不同,那种一步一步走向深渊的过程,在电影里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我甚至会觉得在李彤堕落的某个阶段,我是羡慕的,就好像慧芬,虽是皱着眉头看李彤,心里难道不会泛起一丝涟漪吗?
问题二:如何平衡个人生活经历和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
《孽子》、《写给阿青的一封信》、《树犹如此》是很妙的连接,串联起来,完整地展现了从个人经历到小说创作的转变。《孽子》大约是白老师在世界范围内最受追捧的小说,对民国史不感兴趣的外国人,完全可以体会某些世界共通的情感,但本书并不局限于同性恋群体的情感,它的特别之处,正是在于中国人最看重的人伦关系,如何受到冲击,如何试图去弥补。本书的结局以失败和悲剧告终,但主角阿青心里依然有愧、有纠结,这才是活生生的人,这样的描写才足以打动人心。《写给阿青的一封信》处于中间形态,是白老师自己写给主角阿青的一封信,鼓励他要坚强,要正视自己,不要害怕。而散文《树犹如此》是白老师与王国祥之间的真实故事,写得极为动情,每次读到都会落泪,那生活中一点点的细节,最是打动人心。
看《孽子》的舞台剧时,我没有哭,却觉得心里好痛。看到龙子和阿凤的爱欲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那种美到极致的感觉,更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看到最亲的人之间,却最无法达成理解,伤得最深,也是感同身受。
问题三:作为桂林人,您回看它的历史,看它现今的文化发展,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太多人问过,曾在桂林的报社工作的大朋友问过,桂林的各个文化机构,包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想必也在采访白老师时问过。自己想问,却是因为这是最初让我与白老师作品建立起联系的点。大学时代在腾讯读书听白老师讲《父亲与民国》,就是抱着“这么有名的作家竟是桂林同乡”的激动去的。读白老师的作品,处处可见桂林人,《花桥荣记》的米粉店老板娘、《玉卿嫂》中的一大家子和玉卿嫂、《闷雷》中的福生嫂,处处可见桂林的风土人情,花桥、风洞山、东镇路、桂戏、桂林米粉、年糕、糖水蛋。《父亲与民国》中“治理广西”一章,提到白崇禧“寓将于学”,白老师也在《关键十六天》的纪录片中提到白崇禧在广西兴办教育,会切切实实感到自己家乡的广西师范大学、桂林中学曾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不禁觉得欣喜。以前读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居然有一小节专门讲抗战时期桂林的文化发展,更觉得自己的身后有如此丰厚的资源,当年的文学大家齐聚桂林,到底有多少有趣的故事等待我去挖掘呢?而如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更是让我内心跃跃欲试,总希望有一天能加入其中。现在大部分白先勇简体版的书籍,都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的书是《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问题四:对“珊越拾穗”有何建议?
这个问题问得匆忙,没有向白老师细述我们的创作思路,只是简短地说我们是读书节目。白老师立马给的建议就是读《红楼梦》。我总是在节目里抱怨中学时代《红楼梦》填鸭式教学的后遗症,抱怨文言文难懂,抱怨他们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这种深刻的偏见真的是时候转变了。
问题中提到的《现代文学》是白老师在台大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建立的文学杂志,既翻译国外的文学作品,比如当代在大陆年轻人中间非常流行的加缪、卡夫卡、乔伊斯等现代主义作家,也会有很多当时台湾年轻人的文学创作,比如王祯和、黄春明、陈映真、三毛等等。前段时间,我翻译了白老师的散文《<现代文学>创立的时代背景及其精神风貌——写在<现代文学>重刊之前》,讲述了《现代文学》的创立过程,读来真想坐着时光机,回到他们的大学时代,与他们畅谈文学。不过,我也庆幸自己有“珊越拾穗”的小伙伴,就算是隔着太平洋、大西洋,依旧能在网络的两端,共同讨论文学作品。
“文学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志业,我的一生对于一些人物,或者是自己心中的那种对于一些被流放的边缘人,我跟他们的心理上一种认同,跟对他们的一种同情。”《他们在岛屿写作:姹紫嫣红开遍》的开始,我便哭了起来,两小时的纪录片,竟然哭得一塌糊涂。采访结束后,送了白老师一张卡片,我想告诉他,一路追随,从桂林、北京、台湾到圣巴巴拉,从《台北人》《纽约客》《寂寞的十七岁》到《孽子》,有困惑,有彷徨,有茫然,于今见到白老师,觉得不再后悔,而是要重新振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