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留声评书连载第七十三回 【中少林济南会南张】孙小林
雁过留声评书连载第七十三回 【中少林济南会南张】
原创:孙小林张新东孙承林,评书改编:孙小林孙全利王子善
书接前文,前文书说到,孙少林和侯宝林“秘密会晤”。侯宝林想请孙少林去北京演出,孙少林呢,舍不得济南的衣食父母,婉言谢绝。等到第二天,孙少林刘艳霞带着晨光的演员去给侯宝林先生送行,送到车站,还有十几分钟就要上车了,侯宝林去而复返,说带着自己师妹的一样东西。
大伙儿有点儿纳闷了,这师妹是谁啊?再看侯宝林,一边说着话,一边从包袱里拿出了两把折扇来。说:“差点把这个带走。这可是咱们相声演员的宝贝,也是我师父的宝贝。我把这扇子交给这个说相声的,也算对晨光茶社各位同仁的感谢。”说着,把两把折扇递到了刘艳霞的手里。
原来,侯宝林前一天有演出,准备前往演出地时,发现忘记了带扇子,就从刘艳霞手里借了两把扇子。
送走侯先生,大伙都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大伙都是一愣。怎么侯宝林先生管刘艳霞叫师妹啊?您要知道,那个年代,尤其是艺人,称呼特别严格。孙少林年龄比侯宝林大,入相声门也比侯宝林早,侯宝林对他从来都是以“师哥”相称。既然你管他叫师哥,那你管他的夫人应该叫嫂子才对啊。而且侯先生说孙夫人的扇子是他师父的宝贝,这是怎么回事儿啊?最主要的是侯宝林说刘艳霞是说相声的。有几个年轻的演员不了解,一脸的茫然。
原来侯先生说咱们的孙夫人是说相声的。不光因为她是孙少林的夫人,还有一层关系,这刘艳霞还是侯宝林师父朱阔泉的干女儿。刘艳霞没来济南时,朱阔泉就想让刘艳霞拜在他门下说相声,因为家庭原因,后改为学习梅花大鼓。刘艳霞来济南之前,朱阔泉送给了刘艳霞一把折扇,侯宝林来借扇子的时候,刘艳霞便把这一把和自己用的另一把借给了侯宝林。
侯宝林一看折扇,认识!这是他师父的物件啊。仔细看看折扇,年头可不短了,保存却依然完好如初,外头有个扇子套罩着,一看主人就特别的爱惜。这会儿朱阔泉已然过世多年,看到刘艳霞依然如此珍视师父的东西,睹物思人,侯宝林眼泪差点没下来。
“师哥,有句话我可得说。这扇子我平时可从不外借,今天是您来到这儿了。这扇子的主人本是我的干爹,您的师父,如今这把扇子借给您用,正合适!”
刘艳霞当时往外借的珍重,侯宝林还的也珍重,找人专门又重新做了一副扇子套,罩在外面,说出了上面的一番话。
大师们依依惜别,有的年轻人不了解情况,问旁边的:“怎么着?敢情孙夫人也是咱们相声行的?”
“那是,孙夫人多年前就拜了高老爷高桂清先生为师,正儿八经的相声演员”
“为啥我没见过她说过相声呢?”
“你才来济南多久啊?不知道情况。孙老板又要演出,又要管理前台,这后台的事儿交给谁?还不都得交给孙夫人?何况人家还有一家老小要照顾,哪儿有时间上台说相声。可惜啊可惜啊。”
这话正巧被孙夫人听到了:“你这话可不对,我自己虽然不怎么上台了,可台前台后,还是为了咱们晨光,咱们晨光好了,比我自己好我都高兴!再说了,别看我没上台,我可没断了练功,你们要不服,有机会咱们到台上比比?”
“我可不敢比,甘拜下风!甘拜下风!”
这一次大师“秘密会晤”,虽然说侯宝林先生“无功而返”,没请动孙少林,两个人之间相互的钦佩确是更深了一层。
和孙少林之间早就相互敬佩却又不曾谋面的相声大师还有一位,那便是张永熙先生。
五十年代后半期,济南市曲艺团把当时南京红极一时的相声大师张永熙邀请到济南,到民意剧场演出。那时济南市曲艺团刚刚成立不久,团里的节目形式很多。有京韵大鼓,单弦,快板,山东琴书,评书,山东快书,河南坠子等等。但是这么大一个文艺团体,却没有专职的相声演员。团里有几个演员,兼职说相声,但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经过商议,打算把南京的张永熙先生请来,加强阵容,填补缺少相声演员的空白。
那时候在济南并不缺乏相声演员,单单晨光茶社相声大会就有很多相声演员,老板孙少林在晨光茶社作为负责人,听到张永熙先生要来济南,马上准备好了接待工作。孙少林和张永熙算是未曾谋面的老朋友了,由于各据一方,很难有机会相见。但是彼此在当地的身份地位都是有目共睹的,张永熙先生在南京那是不可动摇的相声大师,孙少林先生自不必说,可是与京津两地大家齐名的人物。两位大师从未谋面,这一次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张永熙先生此次来济南,除了完成工作以外,有一个很大的心愿,就是见见孙少林,见见这位文武双全的大人物。两个人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一起叙叙相声界的那些人和事,聊聊南北相声的差异与共同点。因此,这次见面可以说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一次会见,两位相声大师都在期待见面的时间快点到来。
张永熙先生到济南后,向市曲艺团领导做了汇报,然后马上赶往晨光茶社,去拜访孙少林。在晨光茶社,除了老板孙少林以外,张永熙先生还要拜访一些长辈,论起这关系,也是很亲近的。
由于孙少林并不知道张永熙先生来济南的具体时间,当看到张永熙先生来到晨光茶社时,两个都显得格外激动。眼前这位瘦瘦的,十分干练的人就是南京的相声大师张永熙。孙少林上前,与张永熙先生来了个拥抱,寒暄着,问候着。张永熙先生对孙少林早有耳闻,这一见,见孙少林的确与众不同,身材高大魁伟,一身英武霸气。说他是文武双全,这“武劲儿”还真足,这文怎么样,还要进一步了解。
“哥哥,咱们后台喝茶。”
“走吧,别客气少林弟。”张永熙先生比孙少林大一岁,张先生的师父是赵少舫,孙先生的师父是李寿增。这辈分是平辈儿,两人一见面就称兄道弟,可见这关系是越走越近了。
“哥哥,咱们后台先喝茶,然后稍作片刻,去上啃。”
“上啃不着急,先欣赏一下少林弟的段子才是关键。”张永熙倒要见识一下孙少林的“文”。
孙少林一听,开玩笑地说:“哈哈,师哥真不愧是大师啊,刚落座就要捋活。”
“少林弟的活不用捋,捋也捋不走,你这都是真能耐,都是功夫活儿。”张永熙还不忘恭维一下孙少林先生。
“师哥那么客气,我就卖卖力气。”
“少林弟今天演哪一段儿啊?”
“师哥,您点吧,您想听我哪段儿,我就给您汇报哪段儿。今天给师哥一个优惠条件。别人点活是要给钱的,今天师哥点什么都免费,哈哈哈。”
张永熙一听,这少林弟还真能逗,马上回击说:“你要我也不给啊,再说了,我刚到济南,还没置杵儿呢。”
“师哥您放心,您要实在给钱我也拦不住,再说了,没置杵儿没关系,把您这皮鞋留下得了。”
“哈哈,别挨骂了。”张永熙被孙少林逗的都捧上哏了。“少林弟啊,今天我想听听你那《卖布头》。”
孙少林也恢复正常聊天,说:“行,我一会儿上台就演《卖布头》,不过师哥您还得费费心,等我演完了,您给说说活。”
“别挨骂了。我是向师弟学习来的。”张永熙先生也是十分客气。
“我这还没上台呢,你怎么知道我演的好与坏啊,你要说向我学习,我可顶着呱头子呢。”
“演的好与坏,我都学习。”
孙少林纳闷地看着张永熙,心说,这师哥什么想法啊,怎么好与坏都学习呢。张永熙补充说:“演的好,我看看少林弟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演不好,我也学习,看看哪个地方不好,为什么不好,问题出在哪里,回头我演的时候就注意了,您这算给我提醒了,这就叫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哈哈。”
孙少林佩服地点点头,不愧是南京的相声大师,人家这想法都很奇特。简短截说,马上该孙少林上场了,张永熙悄悄走到前排,坐定下来。
孙少林一上台就是一个碰头彩。观众太喜欢孙少林的相声了,一听要演卖布头,更加喜欢,尤其是孙先生那吆喝声,听完后,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为孙少林捧哏的是郭全宝先生,这二位的段子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尤其两人进入人物后,卖布头的老板与小伙计那对口儿的吆喝,更加美妙。
其中一番吆喝时,孙少林刻意展现了一下自己的功夫。边吆喝,边抬起左腿,一直抬起高过桌子,慢慢迈过去。这下子台下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这个动作,孙少林先生一年也用不了几回,这下子可赶上了。这下子把台下的张永熙先生给震住了,心说,这孙少林太能了,吆喝的那么好听,还巧妙的把功夫加进段子里,这是蝎子拉屎----独一份儿。心里这么想着,不由自主地为孙少林鼓掌加油。
等孙少林一段相声演完了,张永熙准备站起来了,要去后台迎接孙少林,就好像等待着迎接得胜回朝的将军一样。
没想到,孙少林一段相声说完了,没有回到后台,反而在台上和观众交流了起来。张永熙在下面听着,听出了一头冷汗......他为什么出汗下回再说。
原创:孙小林张新东孙承林,评书改编:孙小林孙全利王子善
书接前文,前文书说到,孙少林和侯宝林“秘密会晤”。侯宝林想请孙少林去北京演出,孙少林呢,舍不得济南的衣食父母,婉言谢绝。等到第二天,孙少林刘艳霞带着晨光的演员去给侯宝林先生送行,送到车站,还有十几分钟就要上车了,侯宝林去而复返,说带着自己师妹的一样东西。
大伙儿有点儿纳闷了,这师妹是谁啊?再看侯宝林,一边说着话,一边从包袱里拿出了两把折扇来。说:“差点把这个带走。这可是咱们相声演员的宝贝,也是我师父的宝贝。我把这扇子交给这个说相声的,也算对晨光茶社各位同仁的感谢。”说着,把两把折扇递到了刘艳霞的手里。
原来,侯宝林前一天有演出,准备前往演出地时,发现忘记了带扇子,就从刘艳霞手里借了两把扇子。
送走侯先生,大伙都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大伙都是一愣。怎么侯宝林先生管刘艳霞叫师妹啊?您要知道,那个年代,尤其是艺人,称呼特别严格。孙少林年龄比侯宝林大,入相声门也比侯宝林早,侯宝林对他从来都是以“师哥”相称。既然你管他叫师哥,那你管他的夫人应该叫嫂子才对啊。而且侯先生说孙夫人的扇子是他师父的宝贝,这是怎么回事儿啊?最主要的是侯宝林说刘艳霞是说相声的。有几个年轻的演员不了解,一脸的茫然。
原来侯先生说咱们的孙夫人是说相声的。不光因为她是孙少林的夫人,还有一层关系,这刘艳霞还是侯宝林师父朱阔泉的干女儿。刘艳霞没来济南时,朱阔泉就想让刘艳霞拜在他门下说相声,因为家庭原因,后改为学习梅花大鼓。刘艳霞来济南之前,朱阔泉送给了刘艳霞一把折扇,侯宝林来借扇子的时候,刘艳霞便把这一把和自己用的另一把借给了侯宝林。
侯宝林一看折扇,认识!这是他师父的物件啊。仔细看看折扇,年头可不短了,保存却依然完好如初,外头有个扇子套罩着,一看主人就特别的爱惜。这会儿朱阔泉已然过世多年,看到刘艳霞依然如此珍视师父的东西,睹物思人,侯宝林眼泪差点没下来。
“师哥,有句话我可得说。这扇子我平时可从不外借,今天是您来到这儿了。这扇子的主人本是我的干爹,您的师父,如今这把扇子借给您用,正合适!”
刘艳霞当时往外借的珍重,侯宝林还的也珍重,找人专门又重新做了一副扇子套,罩在外面,说出了上面的一番话。
大师们依依惜别,有的年轻人不了解情况,问旁边的:“怎么着?敢情孙夫人也是咱们相声行的?”
“那是,孙夫人多年前就拜了高老爷高桂清先生为师,正儿八经的相声演员”
“为啥我没见过她说过相声呢?”
“你才来济南多久啊?不知道情况。孙老板又要演出,又要管理前台,这后台的事儿交给谁?还不都得交给孙夫人?何况人家还有一家老小要照顾,哪儿有时间上台说相声。可惜啊可惜啊。”
这话正巧被孙夫人听到了:“你这话可不对,我自己虽然不怎么上台了,可台前台后,还是为了咱们晨光,咱们晨光好了,比我自己好我都高兴!再说了,别看我没上台,我可没断了练功,你们要不服,有机会咱们到台上比比?”
“我可不敢比,甘拜下风!甘拜下风!”
这一次大师“秘密会晤”,虽然说侯宝林先生“无功而返”,没请动孙少林,两个人之间相互的钦佩确是更深了一层。
和孙少林之间早就相互敬佩却又不曾谋面的相声大师还有一位,那便是张永熙先生。
五十年代后半期,济南市曲艺团把当时南京红极一时的相声大师张永熙邀请到济南,到民意剧场演出。那时济南市曲艺团刚刚成立不久,团里的节目形式很多。有京韵大鼓,单弦,快板,山东琴书,评书,山东快书,河南坠子等等。但是这么大一个文艺团体,却没有专职的相声演员。团里有几个演员,兼职说相声,但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经过商议,打算把南京的张永熙先生请来,加强阵容,填补缺少相声演员的空白。
那时候在济南并不缺乏相声演员,单单晨光茶社相声大会就有很多相声演员,老板孙少林在晨光茶社作为负责人,听到张永熙先生要来济南,马上准备好了接待工作。孙少林和张永熙算是未曾谋面的老朋友了,由于各据一方,很难有机会相见。但是彼此在当地的身份地位都是有目共睹的,张永熙先生在南京那是不可动摇的相声大师,孙少林先生自不必说,可是与京津两地大家齐名的人物。两位大师从未谋面,这一次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张永熙先生此次来济南,除了完成工作以外,有一个很大的心愿,就是见见孙少林,见见这位文武双全的大人物。两个人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一起叙叙相声界的那些人和事,聊聊南北相声的差异与共同点。因此,这次见面可以说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一次会见,两位相声大师都在期待见面的时间快点到来。
张永熙先生到济南后,向市曲艺团领导做了汇报,然后马上赶往晨光茶社,去拜访孙少林。在晨光茶社,除了老板孙少林以外,张永熙先生还要拜访一些长辈,论起这关系,也是很亲近的。
由于孙少林并不知道张永熙先生来济南的具体时间,当看到张永熙先生来到晨光茶社时,两个都显得格外激动。眼前这位瘦瘦的,十分干练的人就是南京的相声大师张永熙。孙少林上前,与张永熙先生来了个拥抱,寒暄着,问候着。张永熙先生对孙少林早有耳闻,这一见,见孙少林的确与众不同,身材高大魁伟,一身英武霸气。说他是文武双全,这“武劲儿”还真足,这文怎么样,还要进一步了解。
“哥哥,咱们后台喝茶。”
“走吧,别客气少林弟。”张永熙先生比孙少林大一岁,张先生的师父是赵少舫,孙先生的师父是李寿增。这辈分是平辈儿,两人一见面就称兄道弟,可见这关系是越走越近了。
“哥哥,咱们后台先喝茶,然后稍作片刻,去上啃。”
“上啃不着急,先欣赏一下少林弟的段子才是关键。”张永熙倒要见识一下孙少林的“文”。
孙少林一听,开玩笑地说:“哈哈,师哥真不愧是大师啊,刚落座就要捋活。”
“少林弟的活不用捋,捋也捋不走,你这都是真能耐,都是功夫活儿。”张永熙还不忘恭维一下孙少林先生。
“师哥那么客气,我就卖卖力气。”
“少林弟今天演哪一段儿啊?”
“师哥,您点吧,您想听我哪段儿,我就给您汇报哪段儿。今天给师哥一个优惠条件。别人点活是要给钱的,今天师哥点什么都免费,哈哈哈。”
张永熙一听,这少林弟还真能逗,马上回击说:“你要我也不给啊,再说了,我刚到济南,还没置杵儿呢。”
“师哥您放心,您要实在给钱我也拦不住,再说了,没置杵儿没关系,把您这皮鞋留下得了。”
“哈哈,别挨骂了。”张永熙被孙少林逗的都捧上哏了。“少林弟啊,今天我想听听你那《卖布头》。”
孙少林也恢复正常聊天,说:“行,我一会儿上台就演《卖布头》,不过师哥您还得费费心,等我演完了,您给说说活。”
“别挨骂了。我是向师弟学习来的。”张永熙先生也是十分客气。
“我这还没上台呢,你怎么知道我演的好与坏啊,你要说向我学习,我可顶着呱头子呢。”
“演的好与坏,我都学习。”
孙少林纳闷地看着张永熙,心说,这师哥什么想法啊,怎么好与坏都学习呢。张永熙补充说:“演的好,我看看少林弟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演不好,我也学习,看看哪个地方不好,为什么不好,问题出在哪里,回头我演的时候就注意了,您这算给我提醒了,这就叫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哈哈。”
孙少林佩服地点点头,不愧是南京的相声大师,人家这想法都很奇特。简短截说,马上该孙少林上场了,张永熙悄悄走到前排,坐定下来。
孙少林一上台就是一个碰头彩。观众太喜欢孙少林的相声了,一听要演卖布头,更加喜欢,尤其是孙先生那吆喝声,听完后,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为孙少林捧哏的是郭全宝先生,这二位的段子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尤其两人进入人物后,卖布头的老板与小伙计那对口儿的吆喝,更加美妙。
其中一番吆喝时,孙少林刻意展现了一下自己的功夫。边吆喝,边抬起左腿,一直抬起高过桌子,慢慢迈过去。这下子台下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这个动作,孙少林先生一年也用不了几回,这下子可赶上了。这下子把台下的张永熙先生给震住了,心说,这孙少林太能了,吆喝的那么好听,还巧妙的把功夫加进段子里,这是蝎子拉屎----独一份儿。心里这么想着,不由自主地为孙少林鼓掌加油。
等孙少林一段相声演完了,张永熙准备站起来了,要去后台迎接孙少林,就好像等待着迎接得胜回朝的将军一样。
没想到,孙少林一段相声说完了,没有回到后台,反而在台上和观众交流了起来。张永熙在下面听着,听出了一头冷汗......他为什么出汗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