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底层挣扎的轮回
刘若英曾在多年前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中道出这样一句台词,“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他的社会关系总和”。这句话一点儿不假。
黄灯教授以她所“嫁到”的丈夫的社会关系——婆家农村的人情世态为切入点,写下丈夫的亲戚们各不相同却又有诸多相似点的生活经历,通读全文,仿佛置身于一种被没有光明的未来堵住出路的深深的压抑感中,四姐家、哥哥家、侄女等的经历,无不在昭示着,中国农村的现状并不如喊出的“建设美丽农村”那样光鲜,而是渗透着绝望和挣扎。
常常说“女儿要富养”,意思是从小给够孩子她想要的,让她看惯世面,将来就不至于为一点蝇头小利而做出什么事来。可见“眼界”在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有多重要,而能够给孩子“眼界”最多的也只有父母。常常可以在身边找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家境稍好的孩子或者父母教育得当的孩子总是散发着自信,或有一种他人看来的优越感,而农村出来家境稍差的孩子总是胆怯、谨小慎微,相比之下要用更多的故作镇静来掩饰自己的不自信,这种差异在成人之后会表现为:做官的更易贪污腐败,有钱了以后更易炫耀财富(例如作家郭敬明总会在其作品中树立拜金的价值观),这正因为他们从小穷过、苦过,所以更懂得钱财的重要性,在拥有之后更易沾沾自喜、四处显摆。“富养”出来的孩子,包括钱财和精神上的“富养”,他们因为从小习惯拥有,所以不会觉得拥有财富有多值得炫耀。这种泰然、平和的气质是一般“暴发户”不会拥有的。
(这里的“穷”,指父母没有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包括合理的钱财上和精神上的,而导致孩子欲望的饥渴)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的因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父母固有的观念常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国家大力推行义务教育的目的之一便在于最大程度地弥补因父母眼界受限教育不得当而给孩子造成的不可挽救的损失,弥补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衡。例如一户父母均为农民的家庭,若孩子不从书中了解外面的广大世界,他所能了解的仅有父母口中常常谈起的庄稼收成、村口谁娶了媳妇等鸡毛琐事,而相比之下上海某户公务员家庭,孩子可以了解更多的前卫的资讯。有人做过很有意思的调查,一般父母从事什么职业,孩子也大多会从事同一阶层的行业,例如公务员的子女也会从事这样的编制行业,金领的后代会接管企业。文中作者的丈夫是农民后代中特别的例子,他走出了农家,摆脱了农民轮回的命运,然而他的亲戚们还因各种原因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他们自身无法摆脱、也无法凭嫁娶跳脱至另一阶层,因而他们的后代也在重蹈他们父辈的覆辙。
身边家境良好的同学,大多被父母送出国享受着更优良的资源,而一些出身农村、父母又不重视对其教育的同学,有的念完职校依旧四处闲晃,有的上了大学却还固守老旧的观念,准备毕业后回老家安安稳稳地工作,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无法评价好坏,但从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可以窥见这种原生家庭影响的残留。当今中国的经济建设,最应该做的是减少甚至消除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距,给孩子公平的教育起点和开阔的眼界,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越多越多的人在社会底层的挣扎上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