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 作者:陈飞
*以后就把豆瓣没有条目的读书笔记写日记里了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金圣叹的《六才子书》一共六本。 1、评点《水浒传》(写了三篇序评来解释他评点的理由): “金聖歎本《水滸傳》又稱貫華堂本” “金聖歎批評羅貫中續寫招安以後的情節,他眼見明末流寇橫行,痛恨強盜,反對招降流賊。原本《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接受招安,編入官軍,金聖歎認為這情節美化了強盜,慫恿造反,故腰斬小說,刪去舊本71回後半部至結尾羅貫中狗尾貂續的文字,並編造盧俊義夢中群盜全部被處斬的結局。他又將原書的「引首」和第一回合為一章,題為楔子,舊本第2回成為金本第1回,舊本第3回成為金本第2回,餘此類推。” 2、评点《西厢记》: 两篇说明其意图的序文里表现的金圣叹的生死观,很是,虚无主义(。很是危险了。。陈飞写的《金圣叹》里面有附其中一篇西厢序文的原文,也复述了另一篇的大概意思,其中一篇在小组里有。反正,就是很虚,非常虚,不但虚,还很丧……总不能是因为西厢是个鬼故事所以老金整个人都变得鬼气森森了吧……不能够啊(。 *戏曲里有莺莺与张生的幽和段落,道学家视为有伤风化,老金谴责了,说诗经里也有,只要作者意图不在性,你们这是淫者见淫…… “聖歎多處修改《西廂記》原文,使張生和崔鶯鶯的言談舉止,更合乎其出身背景,例如他刪去第1折末張生向法聰借廂房的請求,使第二折張生的話顯得沒頭沒腦,突出他焦慮不安的心態。他也刪去崔鶯鶯一些過於直率熱情的描寫,使其形象更嫻靜優雅,對張生漸生好感而非一見鍾情。他往往縮簡或刪除原著的襯字,曲詞則改動甚微,偶爾擅加修改,以致違反韻律。純粹從文學角度來看,金本比舊本優勝,簡潔精練,但他卻忽略了戲曲演唱和表演方面的技巧,格律上有欠妥當,劇作家李漁批評他於戲曲是外行,不明白戲曲的特質” 3、离骚 4、庄子 5、史记 6、杜甫诗 以前听说这个著名的明清秀才大多都是八卦,这次读了(台湾学者)陈飞老师的《金圣叹》这本鬼气森森(是真·鬼气森森,全书以众鬼魂聚在山坡上聊金老为视角)的书倒是受益颇丰,其实也没什么“益”,就是书里借着金老生前的几个好友或者非常了解他的人(作者把自己也算进去了,非常真爱)澄清了与他有关的几个颇具演义小说色彩的传闻…… 比如戏谑生死啦,囚场留给儿子菜谱当遗书啦,秀才哭廊事件的起末,以及在最初的抓捕中根本没他什么事儿的金老到底是为什么会被最终搞到砍头这一步的,嗯,诸多说法。 中间作者作为金老一枚脑残粉(。)在描述他是怎么样一个人的那些段落很有意思,明亡了,金老感慨“国家破亡又未得死之人,不知其何以为活也!”然后转头清朝皇帝赏识他,他立刻感激涕零,认为自己有圣人之才,当行从龙(←随从帝王创业)之责,噫。 陈飞老师引用了他点评水浒的时候经常用到(其实我不太理解这个“经常用到”是什么意思,是一句话讲很多遍批注里到处都是的意思么= =)的话“讨个出身既不能得,点污清白遂所不惜”,说他为了有所作为已经到了急不择主的地步了(这位真爱有点切开黑)。 然而后面读下去也是有点,苦涩,一个自认怀才将自己比作圣人的亡国文人,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地位,不能著书立论(他主张庶人不应著书——承于孔子),但又不能不写点什么(作为圣人应该有“同民心而出治道”的责任感),因此写了六才子书,想要点评整理这些文学作品做一个类似孔子搞出来的儒学六经一样的东西。 他点评《水浒传》,观点已经很不客气。他说应该“禁天下人著书”,认为“书”这种有传播与教化功能的危险玩意儿,承载的是“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不是一般人可以来做的(陈飞语)”。而他被自己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挟持着,在成就个人名节与成就言德的选择中选择了后者,觉得自己应当,或者说必须写一写,来匡扶天下正道…… 当然,他也跟儿子自嘲过自己要挣所谓名节,与他的处境而言,实在太难了(。 老金作为一个会对天地发出“何其不仁也”这样指控的丧气文人,夹在明清之间,死了还天天被大陆这边的后世议论成分问题,到底是同胞还是阶级敌人,一切考据都结论先行,非常面目可憎了,难得来个海峡对面的学者刨根问底,刨太深,有点尴尬,爱是真爱,粉饰也试图在粉饰,但人性本来就没有一片光明磊落的那种,放到这样又桀骜又丧气(。)内心深处甚至可以说有点封建愚忠色彩的文人身上自然,更加,不妥……但好在真诚。 *显然陈老师是不相信老金在刑场上的那些传言的,借老金写给族兄的家书,以族兄(的魂灵= =)的名义澄清如下:更有一般好事猎奇之辈,对圣叹的死,胡乱附会,编排出种种传说来,有人说圣叹临刑前大呼“呜呼哀哉,然而快哉”。又说他临死前给一官员写信,上写“字付大儿看:咸/腌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这些全数随意编造,耸人听闻。致使不少人误以为圣叹乃滑稽者流,不仅玩世不恭,而且玩命不恭,临死前还卖弄聪明,逗人笑乐,以至于被斥为将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其实这实在是冤枉了圣叹的。 后面附了当时金老被捕后传出的文字(家书和诗),文字间已有淡薄生死交代后事的意思,而且怎么说,恁本来就是一个与其说是淡薄生死,不如说是丧到几乎能让人从字里行间读出抑郁症的文人,其一身文辞风格也是辛辣嘲讽有余而幽默感瘠薄……大约可以理解那些研究老金的学者们为什么会有此类“带卖弄/玩世不恭色彩的传说”甚至有损老金形象的忧思了……因为他可能真的不是这样的人…… *这里再记一笔,陈飞老师带着他的一大帮子灵魂考据金老,人家族兄收到金老狱中的信都有三封,作为乩仙与明末才女叶小鸾亡灵一问一答这种鬼气森森(。)的场面也都描摹的栩栩如生,惟独写金老家里正经儿的老婆,只能从金老只言片语咏赞“病妇”的诗里窥得一二……所以那个年代正妻真的是,这么没有存在感。 好像也不是很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