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风汉韵(二)——泉南佛国
“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朱熹曾经如此评价泉州。
而泉州最著名的古寺非开元寺莫属。开元寺始创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关于它的建造,还有一段奇闻轶事。寺址原来是一个桑园,地主黄守恭梦见和尚化缘,请他捐出袈裟大小之地,地主认为范围不大,且又能积德行善,便答应下来。不料僧人将袈裟抛向空中,形成很大的阴影。袈裟之地甚大,故而地主不舍,便要求桑树开花才愿捐地建寺,于是满园桑树竟开满雪白的莲花。所以开元寺最初名为“莲花寺”。后来为了歌颂开元盛世,才改名为“开元寺”。


开元寺门前为西街,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其山门与天王殿合一,大门牌匾上书“紫云”二字。前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对联刻于殿内,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内部供奉天王力士像,为民间传说的“哼哈二将”造型。


天王殿之后是大雄宝殿,“桑莲法界”四字便出自上述传说,大雄宝殿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斗拱布置与文庙大成殿相仿, 其中明、次、梢间各有补间铺作两朵,尽间仅一朵。 殿内供奉五尊大佛,主佛毗卢遮那佛, 其余四尊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
宋代时的大雄宝殿为面阔七间,到明洪武年间拓展为九间。但是,重建时并未将原来的平面抹去,而是加以扩大,所以原来的基础都还在。大殿表面看似中式,但实则是一座融合中外之作,开元寺的许多柱子皆来自印度教寺庙,而殿内柱子上的飞天斗拱,更是精美绝伦。飞天乐伎在梵文中即为妙音鸟,以妙音鸟来侍奉大佛,象征佛国寺庙的纯净美丽。
总体布局接近“伽蓝七堂”之制,殿堂多而布局完整,包括“佛殿、法堂、禅堂、山门、厨库、东司与僧寮等七堂。大雄宝殿前有两侧回廊环绕,是唐代以来佛寺的典型布局,明清寺院常不设廊道,而以配殿围合。而这种转变常常与民间建筑布局的转变息息相关。
当然,泉州开元寺最出名的建筑当属双石塔了。开元寺属禅宗流派,禅宗有点像基督教的新教,不太重视形式,而讲究内心的升华与领悟。它是早期佛教与中国儒家思想相互影响、交融的产物,是中国化比较彻底的佛教流派。所以作为佛陀象征的塔并非在寺院的中轴线上,而是双塔于前,东西并置,更多地起标志与引导作用了。两塔高40多米,东塔名曰镇国塔,西塔名曰仁寿塔,两石塔为中国古塔规模最大者。最初建造时为木制,后来宋代重修方才改为石制。但整个塔的细部却仍旧一丝不苟地仿造木制楼阁式塔。虽精美有余,却不合材料本身性能之特征。可惜的是,当日到开元寺之时,两塔皆在修葺之中,不能仔细一看,实为憾事。
开元寺各殿都有优美的屋顶曲线,不论正脊、斜脊、垂脊以及檐口等皆呈现一优美的柔和曲线,当地人俗称为“燕尾脊”,后来查阅资料方才得知,这种屋顶曲线的形成是源于闽南地区特有的暗厝技巧,正脊两端以暗厝垫高,使得两端向上起翘。同时屋檐翼角采用“风吹嘴”做法,使得翼角近一步上扬,轻巧,屋顶更加秀丽而不笨重。




弘一法师纪念馆位于开元寺中轴线东侧,整体布局也呈阶梯状,沿着台阶而上,便见弘一法师的纪念雕像。弘一法师原名叫李叔同,是著名的音乐家、画家和书法家。丰子恺、潘天寿等人皆受过他的教导,法师晚年于泉州清修,许多寺庙都有他的足迹,而开元寺则是他圆寂之所。我想如果开元寺没有弘一法师的开坛讲法,恐怕也不会有今日盛况。建筑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它是构成我们人文环境的很重要一部分,而这些伟人的存在也赋予了它们一种神圣的教化与观赏之用,许多苦难而受伤的心灵常常在他们的事迹与建筑的美好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黄氏家族舍宅为寺,总算功德一件。所以开元寺内一直有其宗祠在,其建筑风格与其他用房差异不大。合院布置,但当我细细观摩其家族事迹时,在墙上发现《认祖诗》一首,写得蛮情真意切,其诗曰: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
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苍天有眼长垂佑,俾我儿孙总炽昌。”
从这几句诗不难看出古时候以血缘为纽带的大宗族非常强调家族凝聚力与伦理纲常观念。中国人是重实际的,讲究现世的幸福与人伦的快乐。这种价值观与现世观一方面使得我们国家从未发展出诸如其他古文明般的祭司阶层文化,另一方面也常常使得我们民族过于追求实际,而缺乏浪漫主义文化的沉淀。或许这沉淀是有的,它们只是被厚重的儒教传统所覆盖,而等待着有心人有细微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它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