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感 《绿野仙踪》1
吾人法律专业毕业,好读书,不求甚解。近来发现,以现代社会的视角解读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世界甚是有趣,冒出颇多想法。零星记下几笔,希望与有缘人分享。碍于工作繁忙,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文字散乱,不成体系,还请诸位见谅。 最近读《绿野仙踪》(三民书局版),该书有道家版的《西游记》之称,讲得是主人公冷于冰生逢明严嵩当道,仕途郁郁乎不得志,而抛家舍业走上寻仙问道,云游四方,斩妖除魔匡扶正义的故事。修仙问道,本是出世的事。冷于冰抛家舍业,披荆斩棘。财不贪,色不近,名不取,命不要。颇有修道中人四大皆空的气韵。前前后后十二回,总算了却心愿,修成半仙。奈何得道之后,什么都放下了,唯独政治欲望没有放下。朝中有严嵩做不成好官,不妨碍我冷于冰当个半仙在田野间做仙界的“官”。铲除妖孽,匡扶大道,一样是为人民服务吗。可见这冷于冰虽修成一身仙风道骨,内心却还是个儒家赤子。也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精英对于政治参与是多么的渴望,而现实中实现政治参与的途径和范围又是多么的狭窄——一个严嵩就能败坏整个政治体系,害我在朝中做不了好人,只得通过修仙实现抱负;要是政治体制再开放些,再完善些,我才不下野呢。做个严嵩的反对党不就好了? 古代传奇小说,最关注三个题材:止纠纷,赈灾荒,平叛乱。而这三者按照当代政治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实际上均属于政府应提供的公共产品(commonwealth)。古典传奇小说对上述题材的偏爱,实是古代政府职能缺位,公共产品提供不足,民间自力救济的忠实体现,是普通民众对社会正义和公共秩序的深切渴望。而百姓又素弱,中国又没有结社文化。自力救济以实现公平正义成本颇高,基本上不可能实现。这才有了小说中对仁心神仙,英雄侠士的无限渴望。有仙术护体,有神力保身,才可能跟侵权势力相互博弈。寻常百姓,一般小官,没这个能力,也只好在书中如此如此,实现精神胜利罢了。 读明清小说里的行侠仗义,就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是不可能有现代商贸和金融诞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都悬。小说虽是戏言,现实情节不可能如此夸张。但是一个普遍视财富为耻,视散财为荣的价值尺度,是不可能孕育出良性的商业文明的。官府盗跖搜刮民财是抢,英雄好汉行侠仗义也是抢。哪儿有什么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谁拳头硬谁说了算。换句话说,在传统中国,财富是抢来的,不是交易挣来的。只不过不符合“仁义”地抢,就是恶;符合“仁义”地抢,就是善。而“仁义”本身又是个及其模糊的概念,根本无法获知准确的定义。这就好比大家围绕一套没有规则的规则展开博弈,交易成本高的吓人。这种情形下若能搞出西方式的百年企业,那真是比成仙还要难上加难。
© 本文版权归 Platowilliam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