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舟山人过年咋过过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将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北方人又称为“小年”。南方较多地区称为祭灶节。我国的春节一般从祭灶揭开了序幕。从腊月廿三祭灶日举行过祭灶起,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进入了民间称之为的“迎春日”,“廿三祭祭灶,廿四掸掸尘,廿五廿六搡点心,廿七廿八漒漒人,廿七廿八勿回家,勿是过年人。 ”人们都为过年而兴奋。这段时间里,舟山人会可劲儿一直忙碌到大年夜“除夕”,把众神接回来。

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灶神之起源甚早,中国商朝已开始在汉族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汉族“祭灶”,旧时谢灶之期也分阶层,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老爷在腊月廿三,一般平头百姓家廿四,水上人家(撑船人)则在廿五举行祭灶仪式。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现今舟山老百姓基本上在腊月廿三“祭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民以食为天”,廿三“祭灶”对民间来说,可是大事情,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已成为浓浓年味的一出重头戏。被民间誉为厨房之神的灶王爷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是九天东厨烟主和护宅天尊,这个灶王爷是一个蛮厉害的角色,自上一年的除夕被接进家中以来,就一直虎视眈眈地守候在灶头上,用以保护和“监察”一家人。灶神之所以受人敬畏,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予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有两个手捧“善罐”和“恶罐”的随侍,随时会将一家人的行为好孬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上帝禀报这家人的所作所为。
到了腊月廿三,那灶王爷可是要升天的,他要做好这一家子的“年终总结”,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了。而玉皇大帝则要根据灶王爷的汇报情况酌情处理,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特别是一些“贪官污吏”和做过断命行为的人,特别怕灶王爷“举报”,而有善行之人,则太平无虑,当然人们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那儿替自家多说好话,也年年点上香烛,供上美味的物品。“祭灶果”是舟山有名的传统小吃,是由麻枣和红白球配上油枣、麦芽糖、芝麻鸡脚骨糖、寸金糖、白麻片、冻米糖组成,是一种老幼皆宜的甜糕点,也称“灶糖”。要让灶王爷“吃灶糖”,用这些又黏又甜的“灶糖”,塞住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在灶王爷禀报之后,太平人家中也将呈现新的一年。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

以前的我家老宅灶间里,有一台比写字台还长的“二眼灶”,灶头造形大都由灶脚、灶身、灶台、烟箱、灶山、灶君堂、灶尘板等组成。装有尺四、尺六二口铁镬。旁有一个小风箱,一日三餐风箱不停。尺四锅用来炒菜;尺六锅煮饭。两锅之间装一口铜汤锅,饭菜熟了,汤锅水也热了,顺便舀来饭后洗脸汏脚。灶头上方有一个小壁龛,里面有一尊小小的灶王爷。每年腊月廿三“祭灶”,我们都等着吃“祭灶果”。1965年我家搬到定海城关,住西大街5号“蓝家”临街“经租房”,也就没有大灶可用了,只好烧“缸灶”。“文化大革命”开始,“祭灶”的民间习俗,也就被当“四旧”彻底“扫除”了。
送灶王爷上天后要至除夕才迎回,传说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旧时民间此时是嫁娶旺季,被称为“赶乱岁”。岁末年终了,百业之作大多息工,劳作者回家过年,口袋里也有了些“铜钿银子”积蓄,闲暇之时,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老百姓来说,这也是一个嫁娶的大好辰光。
二、廿四掸尘除陈布新
而后开始正式进入过年。俗话说:“有钿呒钿,掸尘过年。 ”“尘”与“陈”谐音,腊月掸尘的含义是“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等统统扫出门。“廿四掸掸尘”,就是年终大扫除。迎春掸尘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东汉高诱《吕览注》中写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 ”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扫年”,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家家户户都挑农历十二月廿四那天好日子来作掸尘的日子,各家的主妇们拿起笤帚门刷、鸡毛掸子,揩去了污垢,掸起了家中瓶瓶罐罐等的灰尘,还要拆洗被褥窗帘,一来让家里变得干净些,二来希望把一年的秽气扫出门,来年交个好运。
上世纪60年代,我家住定海西大街8号老屋时,墙角漏风用旧报纸堵洞,屋里角头角尾、木楼梯下和眠床底下的卫生死角里,布满灰尘和蜘蛛网,腊月廿四掸尘时不易打扫,全家总动员,穿着围裙、戴着袖套、拿着抹布,老小齐动手,也比较费劲,只好“眼勿见为净”,大末子掸扫一下。破板壁用新一点的报纸糊上。家中的老式破旧家具的灰尘揩勿清爽,出面相地方也得想办法揩干净。破木地板用排刷排得“筋脉”也露出来了。瓶瓶罐罐也特多,干脆拿到天井里用水冲洗,个个一干二净,晾干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瓦光锃亮。搬到北门两眼井旁新楼后,腊月廿四掸尘就轻松得多了,水门汀地上用水一拖就干净,窗户用旧报纸擦擦干净,不多的家具也不用多费功夫揩,过年掸尘50多平方屋面半天功夫也就能解决问题。现在虽然住房面积大了,掸尘反而省力了,叫个家政服务人员“钟点工”也大半天就能解决问题。
三、廿五廿六搡点心
“廿五廿六搡点心”,搡点心也就是搡年糕,年糕“形如砖白如玉”。据传说,年糕习俗源于春秋时期,一代名将伍子胥见吴王夫差沉湎酒色,预知国难来临,便将城墙以糯米制砖埋于地下。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结果,吴越之战断粮后,这些糯米砖救助了百姓。从此,百姓以做糯米砖状的年糕来纪念伍子胥,并沿袭至今。

年岁盼高时时利,吃了年糕年年高,“荠菜炒年糕,灶司菩萨要馋痨”,因有“年年高”的吉祥寓意,年糕便成了民间百姓走亲访友祝福亲朋好友步步登高的礼物。搡年糕是舟山人过年的传统风俗。一到腊月,每户人家筹备年货的重要一项就是搡年糕。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家住在定海老城西大街,在年前早已把雪白的糯米按照比例加些晚稻米,先在桶里浸泡好,然后就近送到群建桥旁城关蔬菜农场的一家年糕作坊去加工“机器年糕”。有时做年糕的人太多,我们只好排着长队,从上午等到下午才加工好,然后把还热气腾腾的年糕抬回家。等几天后晾干,才用小水缸浸泡,吃时捞几根上来,一直可吃到“春暖花开”时。这“机器年糕”虽比农村里用捣臼搡的糯性差一些,但滑溜有嚼劲。
舟山农村还做水磨年糕,水磨年糕香糯润滑、细腻柔软。搡年糕先要把米磨成米浆,一人推大磨,一人一边将米拨进磨孔中一边添水,在石磨“咕吱咕吱”声中,米浆顺着磨槽流入挂在出口处的布袋里。然后,把布袋中的米浆压榨干水分后,把粉末放进灶上蒸桶里蒸,用大火烧开水蒸熟。再把蒸熟的米粉倒进石臼中,一个人抡着一个石槌向臼中搡去,而蹲在石臼旁的一个人蘸上水,不时摸一下舂头翻一翻糯米粉团。搡年糕也是一门技术活,搡得不好不仅吃起来不细腻,而且存放时间也不长,容易裂开,在一起一落中默契配合,才能形成柔软的年糕团。搡年糕的人得是一个有劲道的壮劳力,舟山老话头有:“‘黄胖’搡年糕,年糕呒没韧,‘黄胖’搡出病”,说明搡年糕是一种力气生活。否则是“‘黄胖’搡年糕,越帮越倒忙”。或者是“阿旺搡年糕,吃力勿讨好”。面浮足肿,神疲乏力,风也吹跌倒的“黄胖”是搡不好年糕的。水磨年糕的技艺要经过选、淘、浸、洗、磨、榨、刨、蒸、搡、制等多道工序。用水磨粉搡成的年糕,细白柔软,美味可口。
吃年糕团见者有份,火热年糕团裹上一包豆酥糖,那味道甭提多好了。年糕团还可趁热捏出一个个吉祥的小动物,最多见的是捏出了小猪、小兔什么的,再嵌上两颗赤豆当眼睛,活灵活现可讨人喜欢,小囝小娘抢着要。
四、廿七廿八剃头、泡混堂
掸好尘,搡好点心,舟山传统民俗中下一个节目是“腊月廿七廿八泡混堂漒漒人”。漒人对舟山人来说是洗澡的意思,也有把洗澡说“汏浴”的。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漒人汏浴不仅成为舟山一种民俗风情,而且亦几乎成为一种文化仪式。在这两天搞好个人卫生,剃好过年头、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沐浴》:“岁暮斋沐,多于廿七八日。谚云:‘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剃了头,从头开始,万象更新。 全家上下还要洗澡、洗衣,为的是除掉一年的晦气。旧时,家里没热水器,漒人只好到澡堂里去,蓬头垢面是过不了好年的。澡堂舟山人叫“混堂”,混堂是对老舟山公共浴室的称谓。“混堂”是有出处的,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卷十六:“吴浴,甃大石为池,穹幕以砖,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轳引水,穴壁而贮焉。一人专执……池水相吞,遂成沸汤,名曰混堂。”

混堂的水,一天也就一二池子,进入浴堂,在浴堂伙计引领下,将衣裳、帽子、靴子脱下放入柜子里,一个个赤条条地走入水池。所有入池洗澡的人不分高低贵贱,不分老幼,彼此“混”在一起,浴客们都光着身子在这一个池子里“下水饺”似的泡澡,共聚一池,其乐融融也,这是延续近百年的传统洗浴方式。当然,也有小包间,但还是大池里泡来得爽快。漒好人,老浴客会毛巾毯一裹,躺在沙发榻上抽抽烟、喝喝茶、看看报纸、道道老古。公共浴堂除了漒人汏浴之外,还有搓背、梳头、剃头、修脚的服务,捏好背、扦脚后,静静地睡上一觉,最惬意的。
定海过去漒人汏浴的地方最有名的是陶家弄口水门桥边的“舟山浴室”,一到腊月廿七八,生意好得勿得了,来“泡混堂”的人络绎不绝。这时,一般是漒人汏浴后得马上穿衣腾出床位,否则后面排队者要等得不耐烦了。
混堂也是一个小社会,泡混堂、困混堂都是旧时休闲的一种形式。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卫浴取代了大众浴室,“公共浴室”虽然还有,但规模都是很小不见经传的。
五、廿九三十送年迎神
舟山人到大年廿九三十,是各家送年迎神的日子。谢年是祭祀菩萨、上苍,感谢天地神明保佑一年来的收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迎神接灶——接灶王爷,腊月廿三把灶王送上了天,还得负责接回来。接灶,表示灶神自天上返回,舟山人以除夕为多。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钟左右。此日,民间将新的灶神像安置于灶的神龛上,并敬以酒果点心。这是中国人一贯的传统,祈福我们的现在和将来。
三十夜准备丰盛的物品做送年羹饭——送年,送年主要的内容是祭祀祖宗大人,送走“年”等。祭祖起源,流传久远,早在《礼记·中庸》里记载:“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舟山人习俗是要选择在涨潮时送年,象征着兴旺发达,点烛焚香烧纸一番,然后放鞭炮,除夕守岁。
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人们谈“年”色变。每年“年关”天黑以后,“年”都要出来肆虐人间。人们合家团圆在屋里厢吃“年夜饭”,并点亮“长明灯”守岁,俗名“熬年”,守到夜里十二点,鞭炮一放,送走畏光的“年”,新的一年正式开始。
原文题目《说说舟山人“迎春日”里的那些事儿》
舟山网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唯一以新闻宣传为主的市级综合性门户网站。请您在转载分享下面链接时注明稿件来源。
如有更多合作需求,请查看我们的版权页信息或发送邮件致web@zhoushan.cn。 原文出处:http://www.zhoushan.cn/rdzz/newyear2015/niansu/201502/t20150217_689839.htm